動畫

|共160篇|

孩童睇片無限 loop,父母應擔心嗎?

大多小朋友都喜歡重看同一電視節目及電影,而且百看不厭,像兒童一旦看過迪士尼電影「魔雪奇緣」(Frozen),就會彷彿著魔一般無限次重看,並一直高唱主題曲 Let It Go。大人或會擔心孩子的視聽選擇太單一,覺得多元化才有利於成長,但有研究人員指出,孩子一直重看其實並沒有問題,更有助於他們學習。

Moyashi:真人版阿童木

真人版「阿童木」擁有極其重大的歷史價值,價值是在於其夠「爛」。因為實在太爛,爛得手塚治虫都受不了,所以觸發了他創作動畫的念頭,才有蟲製作動畫公司,再有了 1963 年的動畫版「阿童木」。於是日本第一部國產電視動畫的誕生,可以算是由這部爛作間接催生。

Moyashi:葬送的芙莉蓮 —— 生命原來沒有意義

相信生命有意義,等於相信意義會續存,會在生命完結之後延續,自己只是終點前其中一個環節。人類會繁衍,將知識傳遞到下一代,相信價值會疊加上去,而自己是未來世代的基石。生命的意義事實上是存在於外部,存在於生命本身以外的地方,存在於能夠繼承或者能記憶你的人身上。

Moyashi: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宮崎老人的碎碎念

筆者在開映第一週已經看了,感想是很難怪會出現兩極的評價,相信在海外上映時的評價也會是差不多。你絕對會買票入場,因為那是宮崎駿,但這電影與大多數人期待的形狀會有不小的落差。演出節奏緩慢,整體氣氛沉鬱,故事比宮崎駿過往任何的作品都要抽象。

Moyashi:桃太郎動畫革命

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太平洋戰爭催生了日本第一部動畫電影 —— 1943 年上映的「桃太郎之海鷲」。以今天的標準,說是電影也只是微型電影,因為片長只有 37 分鐘。真正意義上的「日本首部長篇動畫電影」,需要等到 1945 年,片長 74 分鐘的「桃太郎 海之神兵」。

鴻若遠:「蜘蛛俠:飛躍蜘蛛宇宙」—— 與「大隻佬」的殊途同歸

再刷新一次記憶後,入場一看,果然非常震撼。但一直看下去,劇情之變化,不禁讓我感嘆,就是這集的主題內核,竟跟劉德華和張栢芝的「大隻佬」非常相似。這個比喻,可能連 Disney 和 Marvel 的主管也會有點奇怪,為甚麼蜘蛛俠會和大隻佬纏上?

Moyashi:聖地巡禮廣告雜誌

新海誠「鈴芽之旅」的植入式廣告接近排山倒海的程度,以他的名頭來說,這當然毫不意外。鈴芽外帶到車上的麥當勞、在月台上喝的 AQUA 礦泉水,全部都是行銷廣告。廣告從品牌商品擴展到現實空間,東京 JR 御茶之水車站是其中一個重要劇情的地點,鈴芽拿著礦泉水猛喝的場面被放大,貼在站外的自動販賣機上。商品銷售和觀光旅行被連結在一起,在今天的影視產業叫這作「聖地巡禮」。

紳士大哥:The First Slam Dunk —— 未必是最好的故事.卻是最好的道別

寫 THE FIRST SLAM DUNK 有點像某段時間寫某當紅男子組合一樣,整個社會的風向一面倒,個個讚好,沒有人夠膽說其壞話,否則就被說成是反社會人格一樣。然而我的確認為電影並非完全只有好的一面,且容我以不同的技術層面去講述自己的意見。

Moyashi:「鈴芽之旅」—— 對於喪失的告別與再出發(下)

新海誠的新作「鈴芽之旅」(すずめの戸締まり)中,「告別」是主要的命題,「再出發」是「告別」的總括和結論。鈴芽成長物語所借代的,是與「失去的 30 年」訣別後,對新世代可能性的期冀。

Moyashi:「鈴芽之旅」—— 對於喪失的告別與再出發(上)

新海誠的新作「鈴芽之旅」(すずめの戸締まり)上映一個月多,日本國內票房剛剛突破了百億日元,雖然這已經是預期之內的事。從「你的名字」到「天氣之子」,再到「鈴芽之旅」,新海誠似乎完成了以 311 震災為題的「災難三部曲」。

廖康宇:「電馭叛客:邊緣行者」—— 用科技對抗宿命?

Netflix 最近推出的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是一個關於宿命的故事。作為 Cyberpunk 系列的作品,「邊緣行者」所探討的是,生活在一個像「夜城」般,每天有千百人如螻蟻般死去的人吃人社會,作為食物鏈最低層的人,生命還會有甚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