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這句話或也適用於海洋。中國漁船從東亞到西非四出捕魚的行為,被評為耗盡自家附近區域漁獲後,出動龐大捕漁船隊進入其他國家海域,令魚類資源枯竭。近期,拉丁美洲地區包括厄瓜多爾的科隆群島、秘魯以及智利海域,均發現大量中國漁船蹤跡。
海洋
|共38篇|
Moyashi:緊急狀況裡的集體回憶
海洋公園是值得保留的,正如筆者同樣認為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碼頭值得保留。為了保存一個海洋教育及保育中心,也是為了集體的回憶。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問的是「是誰的回憶」。如果答案是「香港人的回憶」,那麼這個答案必然是建立在「香港人還有未來」的前設上。問題是:我們還有嗎?
為何鯨魚這麼大?
儘管鯨魚在地球已經存在了約五千萬年,但牠們是在過去的五百萬年間才演變成真正的巨型生物。是甚麼因素限制了牠們的體型擴張?在如此巨大的體型下,牠們的生活節奏又是如何?
廢膠太多,日本如何解決?
日本社會對整潔的注重,從其精緻的包裝便可看出。即便是便利店賣的一根香蕉,也要以膠袋包起來。看著衛生多了,廢膠卻也多了。去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一次性塑膠報告顯示,該國人均用於包裝上的塑膠垃圾量,在全球排行第二。作為今年 G20 峰會的東道主,日本決心解決這個難題。香港等鄰近地區,能否從中借鑒?
【Soul Monday】Be with water —— 以水為心靈止痛療傷
若世間有太多事,令人喘不過氣來,想舒緩焦慮,或可嘗試在水中,感受無重而溫柔的自然力量,暫時為心靈止痛療傷。美國加州生物學家及研究員 Wallace J Nichols 近年提倡「Blue Mind」,因為現有科學證實人愈靠近水,愈有利於身心健康。
綠色和平:世界海洋日之海洋故事屋
每年的 6 月 8 日,是聯合國定立的「世界海洋日」。海洋為地球提供氧氣、食物等維持生命的元素,若人類想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的延續生活下去,必須共同維護生生不息的海洋。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海洋已經步入危機狀態。
鯨落:生命幻化的奇蹟
萬物生命連成一體,息息相關:一具生命的殞落,消失於無形,不妨視之為幻化成其他生命甚至群體的過程,著名的「鯨落(Whale Fall)」,便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示範。
海溫上升,連魚也透不過氣來?
人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各大小海洋生物亦如是。然而,科學調查顯示,海洋生物愈來愈難獲取這種看似無處不在的生命元素。自由撰稿人 Laura Poppick 於美國「科學人」撰文,引述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Gemeinschaft)」海洋研究中心的追蹤研究,揭示過去十年來,海洋的氧氣水平日漸下降。
海草:世界需要把碳儲存在海底裡?
森林和苔原正在喪失碳儲存能力,但另一個經常被遺忘的生態系統 ——「海草」,或許是可行的答案。
飲管之後:海洋潔淨了多少?
一段拯救海龜的影片,令塑膠飲管頓成為眾矢之的,人人得而誅之。全球飲食業紛紛承諾,不再主動派發飲管,說要為環保出分力。但未見其利,便先見其害。殘障人士對著飲料不知如何是好,有些食客更與店員發生口角。不過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指出,爭議背後藏著更大的問題 —— 光靠走飲管,根本不足以還地球一個乾淨的海洋。
珊瑚滅絕後,海綿將成最後生還者?
近年世界各地接連有大量珊瑚白化甚至死亡,珊瑚礁生態瀕危,背後與全球暖化導致海水升溫有莫大關連。有海洋生物學家研究,模擬 2100 年的惡劣氣候及海洋環境,發現在珊瑚消失的將來,海綿(Sponge)是少數能夠生還的珊瑚礁物種,未來會取代珊瑚在礁石間叢生,但原有的生物多樣性或從此不再。
每一次洗衣,也在污染海洋?
提到流入海洋的塑膠廢料,膠樽可能是最深植人心的代表。但一些細小得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塑膠,更是無孔不入地影響海洋生態。在美國,一位滑浪風帆教練 Rachael Miller 便研發一件名為 Cora Ball 的洗衣球產品。在微粒隨洗衣水流出海洋,成為污染物前,先堵在洗衣機內。
為保珊瑚礁,帛琉全面禁用防曬霜
出國迎接陽光海灘,少不得預備一系列防曬用品。不過,往後除了要看防曬度數,更需要留意其化學成品。近日,著名珊瑚礁勝地帛琉正式通過法案,該國將於 2020 年實施禁令,全面限制銷售及使用含違規化學品的防曬霜和護膚品。
全球水位上升可威脅互聯網穩定?
全球網絡公司近年都推出各種雲端服務,難免令大家有錯誤印象,以為互聯網是天上交織而成。實際上互聯網都建基海底和陸上,包括連繫全球六大洲的海底光纖電纜、入屋光纖等,系統多年來運作暢順,但有美國科學家研究,全球暖化引發的水位上升,正為互聯網基建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
人們丟進海裡的,現在要撿回來
上週六,一個籌劃了 5 年的巨型海洋垃圾收集器下海了。在接下來的一年中,該設備將在「太平洋垃圾帶」進行最終測試。該項目由現年只有 24 歲的荷蘭大學輟學生 Boyan Slat 創立,在為期 5 年的建造過程中,計劃傳奇地籌集了超過 3,000 萬美元。
「鯊魚恐怖片」為何歷久不衰?
從 1975 年「大白鯊」上映以來,經過超過 40 年,鯊魚一直是荷里活驚慄電影中曝光率最高、最受歡迎的邪惡勢力。在陽光海灘和比堅尼女孩的襯托下,從海洋深處蹦出的一張血盆大口,更見戲劇性反差。在這個時代,見慣見熟的鯊魚恐怖片仍然大受歡迎,鯊魚仍是一股完美而可怕的大自然力量,並代表著某種一觸即發,永遠存在的死亡威脅。簡單得來,其實表達了人類的複雜感情。
碳排放上升,魚更難適應環境?
通過嗅覺,我們可以聞到食物新鮮或腐壞,乃至他人的費洛蒙,找到人生伴侶。嗅覺更是部分物種賴以存活的重要感官。不過其中,魚類的嗅覺功能正受威脅,甚至可能消失。英國科學家近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警告假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魚類將在本世紀末,開始失去辨別氣味的能力。
海底的光纖電䌫,能探測地震?
光纖電纜和測量地震看似「大纜都扯唔埋」。但在早前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Britain’s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Giuseppe Marra 等研究員提出利用海底光纖電纜幫助測量地震,讓光纖除了能傳送訊息,還能接收來自海底的另類訊息。
人工智能偵察鯊魚
很多人聽到鯊魚,就會聯想到大白鯊的血盆大口;在澳洲這個鯊魚襲擊致命個案最多的國家,如何防範鯊魚襲擊,更是當地政壇激辯的課題。近年澳洲有科技公司及保育人士就極力主張,不以獵殺鯊魚為辦法,而改用人工智能技術偵察鯊魚行蹤,及早通知泳客疏散,達到人類與鯊魚雙贏。
限期將至,海洋保育不達標,各國如何報大數?
多國於 2010 年簽訂聯合國環境署訂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2020 年要達到保護地球 10% 海洋的目標。限期在即,但恐怕只是紙上談兵,企圖以「語言偽術」蒙混過關。最新研究發現,聯合國這目標迄今連一半也未達到,經濟利益固然是各國的一大考量,但科學家均認為應該將目光放遠,因為海洋保護區對環境健康至關重要,既能防止資源用盡,確保漁獲健康,又可以保護瀕危物種,並使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更具抵抗力,而且保持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