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共53篇|

採藻機械人:化解海藻危機的希望?

從墨西哥灣到非洲西岸的剛果河口,馬尾藻帶幾乎橫跨整個大西洋,最近還漂向美國佛羅里達州,大量堆積海灘上造成惡臭。過去 10 多年,大西洋馬尾藻帶快速增長,範圍大到太空都見得到,過度生長也帶來各種問題。英國初創公司就提出用機械人收集馬尾藻,令它沉入海底。

紅色黃金:地中海珊瑚走私猖獗

在地中海及紅海水深數百呎之地,住了大批迴避光照的紅珊瑚,促進生態系統發展。而在珠寶商眼中,它們卻是搶手的原材料。人類捕撈用的拖網長年摧毀珊瑚礁,氣候變化使海洋急劇升溫亦帶來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紅珊瑚列入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地中海周邊興起的珊瑚走私生意,加速其消亡。

COP15 生物多樣性協議,為何要強行通過?

關乎全球未來的 COP 27 在 11 月才剛結束,另一個攸關重要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OP 15)第二階段會議本月在加拿大舉行,最終通過史無前例的協議,旨在扭轉數十年來威脅世界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環境破壞。協議具體內容是甚麼?表決過程中,只有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反對,作為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這個非洲國家反對原因何在?

呂嘉俊:香港海鮮都好「貴」,背後代價更大得驚人

你在香港望著海鮮酒家的魚缸,如果有所謂「天眼通」,可追尋來歷,會發覺牠們並非來自香港水域。1 個月前,牠們仍在五湖四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洲、斯里蘭卡…… 短短時間便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餐桌上,成為海鮮菜餚,這當然不該有過分浪漫的聯想,因為海鮮運輸的背後,可以是一首哀歌。

恢復海洋生態,在海中「植林」?

植林及野化是為了讓陸上動物有更多棲身之所,由此保持生態多樣化。事實上,海洋也需要植林,讓生物可在當中繁衍生息。據「衛報」報道,澳洲塔斯曼尼亞的巨型海帶森林本已將近消失,近年透過恢復工作,成功令海洋生物珍貴的棲息地得以再生。

聯合國宣佈海洋緊急狀態,代表甚麼?

6 月 27 日至 7 月 1 日,來自全球 120 個國家的代表,共數千名政府官員、海洋專家以及環保人士,雲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席「聯合國海洋峰會」,討論海洋保育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場發言中宣佈,世界正陷入海洋緊急狀態(Ocean Emergency),呼籲各國政府一同捍衛海洋健康。

烏克蘭戰爭導致黑海海豚死亡?

自 2 月以來,烏克蘭、保加利亞及土耳其一帶的黑海海岸已有數以百計海豚死亡。2 月同時是烏克蘭戰爭開始之時,美國國際公眾電台(PRI)引述科學家意見指,戰爭可能是造成許多海豚死亡的原因,因為海軍用於定位其他船隻的聲納系統,會發出強大聲波,可能使海洋動物迷失方向。

汪洋淘金熱:私人公司搶購海床採礦

地球蘊含豐富資源,包括在水面之下。多間私人公司現正爭奪開採海床的權利,希望最快能在 2024 年前,開始挖掘數十億噸珍貴礦物。縱然科學家警告,肆意進行海洋採礦或對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但本為保護海床而設的國際機構,卻似為礦業企業鋪路而非監管它們,掌舵人甚至與其規管對象過從甚密。

全球暖化,鹽化亦無處不在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適合耕作,截至 2016 年當地就有 63% 面積用於農業生產。然而,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網上雜誌 Yale E360 報道,到 2050 年左右,南海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大片土地鹽化,不再適合種植水稻。除了湄公河三角洲,世界各地不少同樣肥沃的河流三角洲甚至是內陸地區,也面臨鹽化挑戰。

深海之眼:透視海洋奧秘

海洋生物學家 Edith Widder,總是羨慕研究陸上生命的同事,能躲於考察現場的隱蔽角落,不動聲息地窺探野生動物真實的一面。進行深海研究完全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乘著發出嘈雜引擎聲和明亮白燈光的潛艇,難免會干擾海洋生物。直至 Widder 從深海生物身上獲啟發,創造名為「深海之眼」的隱藏攝影機,那些彷彿會施展魔法的奇異生命,才真正在人類眼簾下展現。

龍蝦戰爭:為捕撈權爆發的軍事衝突

龍蝦事關國家安全,你知、我知,原來法國和巴西都知。半個世紀前,兩國曾經為捕捉龍蝦爭執,法國堅持龍蝦是海洋生物,外國漁民可在公海捕撈,巴西堅持龍蝦是大陸架上的爬行動物,外國無權捕撈,繼而觸發俗稱「龍蝦戰爭」(Lobster War)的軍事衝突。

害人害環境的「權宜船」拆船工作

低成本、低稅率、監管寬鬆、註冊程序便捷等,都是商船向第三國登記,以權宜船旗(flag of convenience)航行的理由,做法十分普遍,中美洲國家巴拿馬便是全球商船註冊最多的船旗國(flag state)。不過,科學期刊「自然」報道,權宜船旗帶來的漏洞,使大量報廢船隻轉往監管法規不嚴的國家拆解,對環境及工人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圖解】世界塑膠污染的未來

在 50 年代,全球塑膠產量約 200 萬噸,處理塑膠廢料相對容易。及至 2010 年代,全球每年塑膠產量超過 3 億噸。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研究,時至今日,全球已生產超過 83 億噸塑膠產品。當中,只有 9% 的塑膠廢料被回收,約有 12% 被焚化,其餘 79% 則被送往垃圾場、堆填區或棄置在自然環境中。每年更有 800 萬噸塑膠流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中國捕漁船,向拉丁美洲進發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這句話或也適用於海洋。中國漁船從東亞到西非四出捕魚的行為,被評為耗盡自家附近區域漁獲後,出動龐大捕漁船隊進入其他國家海域,令魚類資源枯竭。近期,拉丁美洲地區包括厄瓜多爾的科隆群島、秘魯以及智利海域,均發現大量中國漁船蹤跡。

Moyashi:緊急狀況裡的集體回憶

海洋公園是值得保留的,正如筆者同樣認為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碼頭值得保留。為了保存一個海洋教育及保育中心,也是為了集體的回憶。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問的是「是誰的回憶」。如果答案是「香港人的回憶」,那麼這個答案必然是建立在「香港人還有未來」的前設上。問題是:我們還有嗎?

廢膠太多,日本如何解決?

日本社會對整潔的注重,從其精緻的包裝便可看出。即便是便利店賣的一根香蕉,也要以膠袋包起來。看著衛生多了,廢膠卻也多了。去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一次性塑膠報告顯示,該國人均用於包裝上的塑膠垃圾量,在全球排行第二。作為今年 G20 峰會的東道主,日本決心解決這個難題。香港等鄰近地區,能否從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