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共62篇|

深海採礦,中國虎視眈眈

深海 3,500 至 6,000 米之內,蘊藏豐富的多金屬結核(polymetallic nodules)礦物資源,動輒以數十億乾噸計算。隨著全球向綠色能源經濟轉型,許多國家及企業都希望從海底獲得更多鈷、鎳、銅、錳等關鍵礦物以生產電池。不過長期以來,國際規例一直禁止開發各國專屬經濟區以外的公海資源。如今國際正談判制定公海採礦守則,中國自然也希望加入深海採礦行列。

蟲食微塑膠,反更貽禍海洋

輪蟲(Rotifer)極其微小、無所不在並數量眾多,一個地點中每公升水可以有多達 23,000 隻。過去有科學家會研究這種嘴部周圍有旋轉纖毛輪的生物,其攝取聚苯乙烯微塑膠之能力。不過近日發表的研究提出,輪蟲可能會在攝入並分解微塑膠的過程中,將之分裂成大量更小、更危險的納米塑膠,加劇海洋危機。

深海太空船墓地,保存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

尼莫點(Point Nemo)位於南太平洋中部,距離最近的陸地約 2,688 公里,最接近該地的人類則是國際太空站(ISS)上的太空人,距離海面約 415 公里。該海域水深達 1.3 萬呎,是海洋中最與世隔絕、最沒有生命力的部分,更是太空船的墓地,專家認為這片海域未來可成為太空考古寶藏。

日本排放核污水,福島漁民與香港餐廳同憂

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計劃,星期四開始將經處理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冷卻水排放到太平洋,令福島漁民對未來大感憂慮,甚至感覺被政府遺棄。另一方面,香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亦宣佈,從 8 月 24 日起禁止日本 10 個縣的海鮮進口,本港日本餐廳老闆正努力應對禁令。

【算賬】人類建立工業文明,為何要犧牲鯨魚?

見證鯨魚慘死,不少香港人大表痛心,並指控觀鯨的市民、遊客和船家是罪魁禍首。在這個保育意識成熟的世代,殺害鯨魚被視為野蠻象徵,但其實工業革命爆發後,鯨魚曾經被視作取之不盡的廉價資源,被提煉成機器零件的潤滑劑。橫跨兩個世紀的捕鯨業,幾乎把地球上的鯨魚獵殺殆盡,令海上最具威嚴的巨獸,一度淪為工業文明的廉價品。

福島核廢水排放有幾毒?科學家這樣答

鑑於超過 130 萬噸已收集、處理並儲存的核廢水即將耗盡空間,日本政府別無選擇之下決定將之排出大海。排放這些含氚核廢水之安全性,引起一些國家及地區質疑,甚至批評日本污染海洋、「極其自私和不負責任」。鄰近國家關注環境問題、食物安全無可厚非,不過最理想的情況,還是回歸理性,讓科學說話。

海洋中有多少沉船?

沉船或多或少伴隨著故事;成為軍人的海底軍墓、載著古代財寶,又或像「鐵達尼號」般,一艘劃時代的郵輪卻在首航沉沒。本月,研究人員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調下,發現了三艘沉船,其中有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羅馬商船。究竟,海洋中有多少沉船?

採藻機械人:化解海藻危機的希望?

從墨西哥灣到非洲西岸的剛果河口,馬尾藻帶幾乎橫跨整個大西洋,最近還漂向美國佛羅里達州,大量堆積海灘上造成惡臭。過去 10 多年,大西洋馬尾藻帶快速增長,範圍大到太空都見得到,過度生長也帶來各種問題。英國初創公司就提出用機械人收集馬尾藻,令它沉入海底。

紅色黃金:地中海珊瑚走私猖獗

在地中海及紅海水深數百呎之地,住了大批迴避光照的紅珊瑚,促進生態系統發展。而在珠寶商眼中,它們卻是搶手的原材料。人類捕撈用的拖網長年摧毀珊瑚礁,氣候變化使海洋急劇升溫亦帶來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紅珊瑚列入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地中海周邊興起的珊瑚走私生意,加速其消亡。

COP15 生物多樣性協議,為何要強行通過?

關乎全球未來的 COP 27 在 11 月才剛結束,另一個攸關重要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OP 15)第二階段會議本月在加拿大舉行,最終通過史無前例的協議,旨在扭轉數十年來威脅世界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環境破壞。協議具體內容是甚麼?表決過程中,只有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反對,作為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這個非洲國家反對原因何在?

呂嘉俊:香港海鮮都好「貴」,背後代價更大得驚人

你在香港望著海鮮酒家的魚缸,如果有所謂「天眼通」,可追尋來歷,會發覺牠們並非來自香港水域。1 個月前,牠們仍在五湖四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洲、斯里蘭卡…… 短短時間便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餐桌上,成為海鮮菜餚,這當然不該有過分浪漫的聯想,因為海鮮運輸的背後,可以是一首哀歌。

恢復海洋生態,在海中「植林」?

植林及野化是為了讓陸上動物有更多棲身之所,由此保持生態多樣化。事實上,海洋也需要植林,讓生物可在當中繁衍生息。據「衛報」報道,澳洲塔斯曼尼亞的巨型海帶森林本已將近消失,近年透過恢復工作,成功令海洋生物珍貴的棲息地得以再生。

聯合國宣佈海洋緊急狀態,代表甚麼?

6 月 27 日至 7 月 1 日,來自全球 120 個國家的代表,共數千名政府官員、海洋專家以及環保人士,雲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席「聯合國海洋峰會」,討論海洋保育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場發言中宣佈,世界正陷入海洋緊急狀態(Ocean Emergency),呼籲各國政府一同捍衛海洋健康。

烏克蘭戰爭導致黑海海豚死亡?

自 2 月以來,烏克蘭、保加利亞及土耳其一帶的黑海海岸已有數以百計海豚死亡。2 月同時是烏克蘭戰爭開始之時,美國國際公眾電台(PRI)引述科學家意見指,戰爭可能是造成許多海豚死亡的原因,因為海軍用於定位其他船隻的聲納系統,會發出強大聲波,可能使海洋動物迷失方向。

汪洋淘金熱:私人公司搶購海床採礦

地球蘊含豐富資源,包括在水面之下。多間私人公司現正爭奪開採海床的權利,希望最快能在 2024 年前,開始挖掘數十億噸珍貴礦物。縱然科學家警告,肆意進行海洋採礦或對環境造成災難性影響,但本為保護海床而設的國際機構,卻似為礦業企業鋪路而非監管它們,掌舵人甚至與其規管對象過從甚密。

全球暖化,鹽化亦無處不在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適合耕作,截至 2016 年當地就有 63% 面積用於農業生產。然而,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網上雜誌 Yale E360 報道,到 2050 年左右,南海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大片土地鹽化,不再適合種植水稻。除了湄公河三角洲,世界各地不少同樣肥沃的河流三角洲甚至是內陸地區,也面臨鹽化挑戰。

深海之眼:透視海洋奧秘

海洋生物學家 Edith Widder,總是羨慕研究陸上生命的同事,能躲於考察現場的隱蔽角落,不動聲息地窺探野生動物真實的一面。進行深海研究完全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乘著發出嘈雜引擎聲和明亮白燈光的潛艇,難免會干擾海洋生物。直至 Widder 從深海生物身上獲啟發,創造名為「深海之眼」的隱藏攝影機,那些彷彿會施展魔法的奇異生命,才真正在人類眼簾下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