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英國,香港人首要考慮適應問題,期望有社區照應、有良好就學和就業機會。如果按此標準,英國富拉島(Foula Island)相信是最不切實際的選項 —— 島上只有 30 名居民,對外聯繫不穩,沒有商店供應日用品,被視為英國最偏僻人口聚落,島上還沿用著古老的儒略曆。
大自然
|共44篇|
綠色和平:大東山除了芒草,還可看到……
天氣轉涼,踏入行山旺季,位於大嶼山的全港第三高峰、長滿漫山芒草的大東山,是郊遊的熱門勝地,讓人遠離都市繁囂,大嶼山海一覽無遺。不過當大家登頂,欣賞一望無際的風光時,有否察覺附近不單有多項大型工程正在動工,政府計劃強推的「明日大嶼」選址亦近在眼前?如斯美景會否轉眼即逝?
水墨大師李華弌近作展 —— 金墨無界 山水無限
李華弌不止於紙本上創作,更為了增加作品的體積空間感,嘗試以重屏裝置及在金屏風上作畫,進一步呈現水墨之美。直至 2018 年,其金箔系列的構作與技術昇華,解決金箔屏風表面不易吸墨的問題,更能揮灑自如地繪畫出心中意境。這次由季豐軒畫廊於大館舉辦的「金墨無界 —— 李華弌近作展」,正是展出李華弌於 2018 至 2021 年間創作的 12 幅作品。
綠色和平:對立面是怎麼形成?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當人和野豬或其他生物出現衝突時,我們有沒有反思過現在的生活方式,對其他生態及物種公平與否?我們又有否尊重過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為了喚醒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探討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綠色和平與香港法國電影節合作策映「氣候變化實錄」,4 齣電影門票即日起公開發售,場次及售價詳情請向綠色和平查詢。
李衍蒨:屍體彈起及說話?
萬聖節快將到來,縱使今年未必如以往一樣有形形色色的鬼屋,但各種屍體或鬼魂彈來彈去的畫面依然很立體!放眼現實,屍體又真的會這樣驚嚇嗎?
【展覽】零距離接觸 藝術品都可以摸!
第七屆觸感藝術節以「原生觸感」為題,舉辦了一個可以摸的展覽。他們邀請不同的藝術家以觸覺為主進行創作,當中所使用的物料及呈現的方式,除了包含各種感官元素之外,策展人亦希望觀眾能從中反思藝術和大自然的關係。
疫下四野無人,大自然不見得更好
去年各國初次封城抗疫後,網上瘋傳「海豚重返威尼斯運河」、「美洲獅遊走智利街頭」等所謂生態巨變,往後雖被證實子虛烏有,但那套「無人之境令大自然得以復原」的觀念,始終根深柢固。只是,現實不見得非黑即白。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類突然從眾多環境中「消失」的真正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下一個創意企業集中地 —— 日本糸島
相對於東京、大阪、札幌等廣受歡迎的日本城市,位於福岡縣西部的糸島市顯得寂寂無聞。但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這個小城市近年正在急速冒起,發展成最受創意企業家歡迎的目的地,成功吸引到世界各地的人才。去年,探討全球議題及生活方式的雜誌 Monocle 評選世界年度小城市,在 25 個城市中,糸島獲選為第三名,僅次於葡萄牙的波圖及比利時的魯汶。
林靖風:張寶華策劃、馮孟忠「物有所思」個展 —— 赤裸的樟腦
首次擔任策展一職的資深傳媒人張寶華與藝術家馮孟忠,攜手於「海港城.美術館」舉行一場名為「物有所思」的個人作品展,馮氏糅合自己對於物料的靈敏度,以木刻和油畫的形式,勾勒對於大自然的感悟。
一畫一世界:藝術家林穴回顧展
林穴(1968 – 2020)善於繪畫水墨作品,喜歡純粹之物,好以尖削的竹枝代替毛筆作畫,遠看如傳統山水畫,近觀卻是以極纖細的線條,繪出各種鳥獸草木及山石景緻。他一生醉心於大自然,在畫中呈現出其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次於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舉辦的「林穴:回顧展」,展出了他尚未發表的創作、過往的代表作及文獻。
林靖風:世界畫廊與吳季璁 —— 偶然與巧合的藝術
台灣多媒體藝術家吳季璁,在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以「現」(Exposé)為主題,展出一系列採用了氰版攝影和宣紙的畫作。透過獨立策展人郭瑛重視空間劃分的策展風格,呈現出時光荏苒與物是人非之間的一刻旖旎景象。
林靖風:Soluna 與金根泰 —— 參透的藝術
韓國藝術家金根泰(Kim Keun-Tai)最近於 Soluna Fine Art 畫廊以「KOAN 公案」為主題,展出一系列以液體石粉為媒介的畫作和裝置作品,來審視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的一種親密而疏離的關係。
曾詩敏:參與之餘,毋忘擺正心態
有時人容易被一己情緒主導,忘記了事件的本質和溝通的其他方式。其實簡單禮貌一句,說聲「唔該借借」或「請問可唔可以坐過啲」,問題已可解決,大家雙贏。
植樹的黃金法則
叢林為全球 4 分 3 動植物的棲息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為人類提供食物、燃料及藥物。然而,全球原始熱帶森林正逐年減少,每年消失的面積與丹麥的大小相約。科學家作出警告,並呼籲所有國家必須把植樹列為未來 10 年的當務之急。但種不得其法,恐會適得其反,多名專家便糾正大眾對大型植樹的誤解,並提出有效推行的黃金法則。
後人類的美好景觀
去年 3 月,武漢肺炎席捲意大利時,傳出假新聞指天鵝、海豚回到杳無人煙的威尼斯。指望人類活動在短時間內減少,動植物就能回復生機,似乎過於理想。來自蘇格蘭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家兼記者 Cal Flyn,就到訪 12 個曾經有人生活,但出於經濟原因,或自然、人為災難而撤出的地方,觀察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如何在這些後人類景觀中生活,並結集成新作 Islands of Abandonment: Life in the Post-Human Landscape。
足不出戶,也可打開五官感受藝術?
政府因應疫情急速惡化之勢,週三起已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結果展覽場所、劇場再一次關閉,這得來不易的小陽春瞬間即逝。線上展覽或演出成為疫情下的藝術新生態,足不出戶可以怎樣感受藝術?香港藝術館推出「五官感應藝術館」網上節目,冀以跨感官、跨媒介形式,以另一角度欣賞藝術館的藏品和建築空間,甚或可撫平在逆境時煩躁的心。
曾詩敏:尋找那片草地
「疫情下迎接社交新常態」,因為疫情,我們好像更加渴求不用透過口罩而呼吸的空氣、更加喜歡陽光、珍惜草地,亦重新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心目中的節奏。
克什米爾雙重抗爭:自由和環保,如何兩者兼得?
克什米爾被印度取消自治地位,並遭血腥鎮壓及切斷網絡。而在人民失去自由之際,當地的森林亦因非法建築及走私木材,遭到嚴重破壞。面對暴力衝突及氣候變化的重創,克什米爾人卻未舉手投降。他們現時加緊行動,從政治及環保兩方面入手,致力保護家園。
綠色和平:保衛郊野公園 「行山抗疫不留痕」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郊野公園再次成為市民呼吸新鮮空氣的「抗疫後花園」。惟多條山徑在連續多個週末被「蹧蹋」,出現大量口罩,塑膠等垃圾。外國有環保人士提倡山野不留痕(Leave No Trace)守則,鼓勵郊遊人士尊重自然;市民在這段全城抗疫時期享用郊野公園,亦應該要做到最基本的行山禮儀 ——「行山抗疫不留痕」。
大自然也應享有「人權」?
1953 年,美國五大湖(the Great Lakes)地區開始建設湖底油管,但管道於 50 年間已發生 33 次洩漏事故,釋出至少 110 萬加侖燃油,污染鄰近湖泊及海岸線。為阻止油管繼續運作以保育環境,當地原住民律師作出一個重大決定,為大自然爭取「公民身份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