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解

|共6篇|

回收塑膠是科企巨擘的走塑騙局?

全球 10 大最高市值企業中,有 8 間業務與科技相關。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科技巨頭亦相繼投入低碳轉型,高舉環境永續的旗幟。環保措施的入門第一步往往是走塑和回收,包括收集廢塑膠加工、轉用生物可降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等,以便產品在自然界降解,達成減廢目標。但有專家直斥,此舉無助減少塑膠污染及電子垃圾,甚至會嚴重破壞環境,形容企業實際是偽環保。

超級污染物:近 10 公噸隱形眼鏡流入海洋

一對隱形眼鏡到底有多重?可能連每天佩戴的用家都答不出。手指頭輕輕拈起,幾乎感覺不到重量,也所以,不少用家在梳洗時稍不留神,隱形眼鏡就會被水沖走,亦有人貪一時方便,將隱形眼鏡直接沖走,以為鏡片體積細小,對生態環境不會構成嚴重污染。但近日有學者鄭重提醒,隱形眼鏡藏著看不見的驚人破壞力。在美國,每年被棄置到排水渠的隱形眼鏡料達 33.6 億個,而最終流出海洋,無法分解的塑膠鏡片,每年則接近 10 公噸。

環保又創新的屍體用法

死亡無可避免,身後事自不例外。美國近年興起「綠色安葬」,除了強調儀式環保,屍首如何循環再用也是重點,例如用於種植、紋身甚至製作黑膠唱片。華人社會縱或視為禁忌,仍不可否認處理屍體的新方式相當天人合一,甚具創意之餘,親友也能留下另一種念想。

有機環保大使:食膠袋的蠟蟲

21 世紀是膠世紀:單在 2014 年,全球出產 3 億噸塑膠,數量預期 20 年內加倍,其中有四成來自聚乙烯(polyethylene),亦即製造膠袋的主要物料。由於分解期可長達百年,膠袋氾濫嚴重危及海陸生態,已成環保關鍵議題。要解決白色污染,科學家發現或可借助一種食膠袋的生物: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