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消費】紙飲管真環保安全?

A+A-
浸大是全港首間無飲管大學,料每年可減少近 40 萬支膠飲管。
文:香港浸會大學可持續發展校園專責小組

各國開始正視膠災,龍頭餐飲企業如星巴克、麥當勞分店等,先後推出紙飲管替代塑膠方案,香港迪士尼樂園 9 月起亦全面轉用紙飲管,部分本地食肆和即沖飲品店亦陸續採用。但紙飲管是否真環保?當中的安全風險市民又是否清楚?

淘寶貨明言有油墨味

紙飲管並非新概念,5、60 年代的香港市民正是用紙飲管。它由美國人 Marvin Stone 於 1888 年發明並取得專利,代替草腥味濃的天然黑麥草吸管,直至二次大戰後才被廉宜膠飲管取代。

隨著環保風潮興起,紙飲管重出江湖,波點、斜紋花樣百出。淘寶網充斥著聲稱由「可降解環保紙」製造的紙飲管,有賣家坦言打開包裝袋會嗅到「油墨味」,這些產品是否具備認證?與嘴唇接觸對人體是否安全?有些紙飲管則表面反光,未知是否包含塑膠薄膜。

不能回收 分解堆肥需特定環境

美國紙飲管生產商 Aardvark 指出其產品可於 30 至 60 日內分解,「可生物分解」及「可堆肥」。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生物系高級講師、兼可持續發展校園專責小組召集人鍾姍姍博士表示,「分解」是指碎片化至肉眼不一定能看到,但殘留物可能以十分微小的體積存在於大自然;「生物分解」需特定溫度和濕度才能進行,若產品被垃圾膠袋密封掩埋在堆填區,多少年才能經堆填區內的細菌完全分解是未知之數;而「可堆肥」不等於可隨意丟進泥土,被認證為可堆肥的產品,只表明它不會對堆肥設施的運作有重大影響。那把它扔進回收桶可以吧?對不起,被食物污染的紙飲管不能回收。

換言之,紙飲管跟膠飲管同屬即棄品,會增加本地堆填區壓力;若丟棄不當,兩者均可能被風吹到海上,或經雨水渠被沖出大海。

用杯直接飲、自備餐具、自攜水樽、善用電子渠道,垃圾自然減少。

直接用口飲最實際

鍾博士指出用紙飲管只屬權宜之計,「轉用紙飲管治標不治本,它和膠飲管一樣最後只淪為普通垃圾。除非有特別照顧需要如病患者,否則大家最好用口直接飲用」。浸大自 2017 年 11 月起成為全港首間無飲管大學,料每年可減少近 40 萬支膠飲管,連接起來等於 40 座青馬大橋。

浸大承諾於 2020-21 年或之前,分別減廢和減少碳排放 20%,以及減少用水 2%,每年透過全港教育界首創的「校園可持續發展環境指數」,量化大學環保措施及推廣活動成效。指數除了評估硬件和措拖表現,亦透過問卷普查及焦點小組訪問蒐集大學社群的環保習慣數據,以評估校園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文化表現。浸大自 2016 年至今訪問約 5,000 名師生,結果反映 2016-17 年度的可持續文化發展表現比 2015-16 年度提升了 6%。

個人如何出一分力解決垃圾危機?也許需謹記「佛系環保大法」:四大皆無  —— 無飲管、無即棄用品、無樽裝水、無打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緣份到了,垃圾自然減少。

作者簡介

香港浸會大學「可持續發展校園專責小組(HKBU Sustainability)」於 2009 年成立,由教學、行政職員和學生組成,領導大學發展成為可持續低碳校園,並提供支援及訂立指引。

網址:sustainability.hkbu.edu.hk
Facebook:www.facebook.com/hkbusustainability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hkbusustainability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