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席捲全球的 H5 亞型毒株屬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嚴重程度前所未有,影響除了最明顯的雞蛋供應減少、價格上升,病毒亦已愈常在野生鳥類甚至其他物種上出現,包括與人類切身相關的哺乳動物。由於目前仍以鳥類最受威脅,有科學家開始擔心,遠在南極的企鵝一旦受禽流感侵襲,將造成可怕打擊。
動物
|共389篇|
品牌紛紛停用袋鼠皮,原來是好心做壞事?
兩大運動用品公司 Nike 和 Puma 日前宣佈,今後停用袋鼠皮來製鞋。與此同時,美國一些議員正在推動禁售袋鼠製品的法案。多數澳洲人看來,上述舉動未免荒謬。袋鼠在其祖國,肉被當作食材,皮用來造袋、錢包和皮帶。生態學家亦普遍支持捕殺袋鼠,以及延伸的商業活動。為袋鼠好,到底是誰決定?
氣候變化下,新一波禽流感已蔓延至哺乳動物
近年在哺乳動物中發現 H5N1 禽流感病毒株的病例增多。雖然 H5N1 從未曾出現人傳人案例,但專家警告,氣候變化令生態系統失控並刺激病毒傳播,將造成野生動物和人類健康危機。
【Soul Monday】寡鵝再尋愛侶
喪偶後的傷痛和寂寞,光靠時間可能難以治癒。想要發展新一段感情,卻也沒想像中容易,尤其當你…… 並非人類?在美國愛荷華州,Frankie 和 Blossom 這兩頭孤家寡鵝失去伴侶後看來悶悶不樂,但多得一些「多管閒事的人」幫忙牽線,似乎又再墮入愛河。
科學狗:巴西雌性樹皮蝨的吸精大法
大自然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最近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發表的研究指,在巴西發現的穴居樹皮蝨(屬名:Neotrogla)雌雄性的生殖器官結構,竟與我們認知的一凹一凸不同,而是雌性擁有突出類似陰莖的性器,而雄性則有類似陰道的空腔。
雄蛇有雙陰莖,雌蛇也有雙陰蒂
Megan Folwell 留意到現時不乏雄性蛇生殖器的資料,卻未有關於雌性蛇的,遂開始解剖手上的標本,並在最近的「英國皇家學會報 B 期刊」發表研究,證實至少 9 種雌性蛇擁有一對陰蒂,揭示生物學家對雌性動物的生殖器研究不足。
【愛在左右】在毛孩告別之前
寵物所擁有的時間短暫,一整生都在陪伴、守候人類;主人陪毛孩走過生命終結前的路,相信是對牠們其中一種最好的回饋。
河流污染:雞肉太廉價,三文魚受害
全長 210 公里、橫跨英格蘭和威爾斯邊界的威河(River Wye)曾盛產三文魚,1967 年有釣獲超過 7,800 條的紀錄,然而 2021 年卻跌至有紀錄以來最少的 326 條。當地垂釣者認為,是養雞場大量養雞導致威河受污染,令魚類數量銳減。
【Soul Monday】全民救海鸚的冰島小鎮
在冰島偏遠外島赫馬島(Heimaey),世代的居民都會組成海鸚巡邏隊(Puffin patrol),以營救被燈光誤導而受困城鎮的海鸚鄰居。
海豚與人,有食齊齊搵
巴西南部城市拉古納(Laguna)有個漁業社區,長期與野生海豚一起捕魚,建立跨物種合作關係。科學家則首次利用無人機、水底錄音器材等工具,記錄當地人與海豚如何協調,發現成功合作的關鍵,在於兩者擅長閱讀彼此的肢體語言。
科學狗:新生蟻產「奶」 蟻群上下都會飲
親朋好友聚起來高興自然就會飲兩杯,蟻都一樣。不過牠們「飲勝」的,是新生蟻產出的「奶」;這些奶,蟻群不分年齡都會一起喝!
科學狗:那隻用下體擋蛙的雄蜂
有種日本黃蜂掏出下體來的時候,就不是講玩了,而是作為武器抵抗會捕獵黃蜂的蛙類。這樣神奇的研究,由神戶大學昆蟲多樣性生態學准教授,杉浦真治和研究生辻井美咲所撰寫,兩人在刊於「當代生物」的報告指出,在 2015 年才有日本學者發現的 Anterhynchium gibbifrons 雄性,會使用長在陰莖兩側的尖刺反擊捕獵者,突顯了昆蟲雄性生殖器,作為防禦武器的重要性,並為「理解雄性生殖器在動物中的生態作用,提供了新視角」。
你會讓寵物改吃實驗室培植肉嗎?
新興的實驗室培養肉以更安全、更環保的姿態,有可能改變寵物食品的未來。寵物主人本著環保的理念,更容易接受培養肉產品,成為另一個選擇。
【愛在左右】流浪貓的深夜食堂
大角咀有一家一人外賣雞煲店,老闆心田開店不為賺錢,而是用努力掙來的錢,餵飼和幫助區內的流浪貓。
由一百萬減至一萬:從酷熱中拯救南非企鵝
聖誕將至,又是天寒地凍的時候,英國遇上近年難得一見的暴風雪,香港也剛剛遇上冬季季候風,氣溫一度低見 8 度。不過南半球國家季節剛剛好相反,現在正值烈日當空的時份。在南非,生物學家也要過不一樣的聖誕,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追蹤他們如何想辦法從酷熱和氣候變化之中,拯救當地愈來愈稀有的企鵝。
【愛在左右】這種動物不太冷 兩棲爬蟲的治愈
阿俊自小喜愛動物,幼稚園時養了一隻巴西龜,從此人生就未再與兩棲爬蟲動物分離。去年阿俊確診患上淋巴癌,疫情下更加苦悶的治療過程中,兩棲寵物成為重要的陪伴者。大病間體會過生死,阿俊決定全職投入動物教育,希望增加社會對兩棲爬蟲動物的認識。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在歐請留意:海象出沒,保持距離
遇到「一條小抹香鯨,擱淺喺沙灘」,身為泳客可能想淋水拯救。不過如果在海灘的是一隻海象,靠近前請想清楚。歐洲各地時有發生海象靠岸事件,引起公眾關注甚至駐足圍觀。最近海象索爾(Thor)來到英國漢普郡海灘,有海洋慈善機構便要求公眾與之保持距離。
恐龍滅絕伏線:地位太穩定
恐龍約在 6,600 萬年前消失,如果牠們一直存在,相信仍會是地球霸主。人們普遍認為,遠古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終結恐龍時代的關鍵一撃,從此哺乳類動物踏上擴張之路。不過學界多年來都對恐龍消失前的狀況存有爭議,載於期刊「科學進展」的新研究指,正是恐龍變得強大,發展出穩定的生態系統,卻埋下無法應對小行星撞擊的滅絕伏線。
紐約老鼠跟人一樣多,市長急徵「滅鼠沙皇」
紐約市市長 Eric Adams 今年元旦就任,截至上月已發佈 6 項與滅鼠相關的聲明。紐約鼠患問題嚴重,「嫉鼠如仇」的市政府日前更公開徵求「滅鼠沙皇」—— 減少齧齒動物主管。紐約老鼠在疫情期間大量繁殖,但鼠患非一朝一夕,至少一個世紀以來,市政官員都試圖根除問題,而均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