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塑膠是科企巨擘的走塑騙局?

A+A-
圖片來源:Mike Kemp/In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全球 10 大最高市值企業中,有 8 間業務與科技相關。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科技巨頭亦相繼投入低碳轉型,高舉環境永續的旗幟。環保措施的入門第一步往往是走塑和回收,包括收集廢塑膠加工、轉用生物可降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等,以便產品在自然界降解,達成減廢目標。但有專家直斥,此舉無助減少塑膠污染及電子垃圾,甚至會嚴重破壞環境,形容企業實際是偽環保。

目前每年有至少 800 萬噸塑料流入海洋,部分被海洋生物誤吞進肚子裡,最終經食物鏈回到人類體內。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Max Liboiron 指出,環境污染問題無法單憑回收來解決,即使收集海洋垃圾再造成新品也徒勞無功。以微軟今年 9 月發表的新環保滑鼠「Ocean Plastic Mouse」為例,公司稱外殼物料中有 20% 來自海洋廢塑膠,經高溫加熱還原碳氫化合物再分解成樹脂顆粒,與其他新塑膠聚合。

然而,當滑鼠銷量增加,此兩成廢塑膠所帶來的環境得益可能會被抹去,出現「傑逢斯悖論」(Jevon’s paradox)現象 —— 當塑膠的使用效率提高,行業可能增加消費,而非降低資源消耗。事實上,塑膠質素會隨時間而下降,當再生塑膠與新塑膠結合,產品最終只能被降級回收(downcycle),製成對塑膠質素要求更低的產品,沒法重用的話則乾脆填埋。

生物可降解塑膠也是科企的手段之一,Samsung 智能手錶 Galaxy Watch 的錶帶就聲稱用上蘋果皮等可回收的環保物料。惟英國劍橋大學工程系副主任 Claire Barlow 提醒,以木薯、粟粉等作為基本材料的生物可降解塑膠,至今仍難以被分解,加上種植背後的大量用水及溫室氣體排放,可能得不償失。

另一個影響走塑的關鍵,是企業缺乏完善配套。全球電商巨擘亞馬遜曾被海洋環保組織 Oceana 戳穿減塑假象,該企於 2019 年產生多達 2.11 億公斤塑料包裝垃圾,雖然亞馬遜宣稱當中的包裝塑料膜可回收,但實踐起來困難重重,譬如加州卡利斯托加的居民,就要駕駛逾 33 公里才到達回收站。Oceana 曾訪問 600 名美國 Amazon Prime 會員,只有 2% 表示願意如此長途跋涉去回收。

對於企業試圖透過再生塑膠解決氣候危機,Lepawsky 批評是治標不治本。現行環保政策欠完善,企業往往將回收成本推卸給消費者,而未有承擔更大責任;當消費者關注產品物料是否環保時,也中了圈套 —— 製造過程所產生的垃圾,遠比消費者丟掉的多。「在全球垃圾問題上,這樣做永遠不會帶來深入的改變,個人行動無法與問題的規模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