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 年,一場颱風侵襲了太平洋的平格拉普環礁(Pingelap),只留下 20 名倖存者 —— 其中一位是當地的國王 Doahkaesa Mwanenihsed。這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數百年後,這一場悲劇卻成為「詛咒」,令部分當地人口完全色盲!
環境
|共51篇|
Ryan Fung:鋰爭我奪背後是國家安全
在電動車崛起的年代,鋰(Lithium)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全球供應短缺下,與鋰相關的合成材料價格更是愈升愈貴,令鋰這種被形容為「白色石油」(white petroleum)的新能源基礎建設支柱,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同時卻漸漸引起一些健康隱患,甚至國家安全憂慮。
張樂芹:可持續發展,香港可以走得更遠
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在氣候變化上,我們卻不能缺席,並需要發揮著自身的影響力。早前出席全球華裔青年網絡匯龍坊 (DragoNation)舉辦的論壇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提及香港近年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去年發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就是其中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勾勒了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策略和目標。
紳士大哥:移民不想融入新環境是否荒謬可笑?
我曾經也有感覺不解,為甚麼去到一個新的地方還要圍爐自封?然而思前想後我就明白了,最簡單一句話,就是這批近日移民英國的人,根本就不想離開香港。
Ryan Fung:有關焚化爐的都市傳說
有人批評焚化爐不夠綠,但放諸四海,這項基建卻是不少國際城市做好碳中和的常用「架生」,因為利用先進焚化技術處理生活垃圾,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廢物棄置於堆填區而產生溫室氣體,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轉廢為能所產生的電力能源,藉此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發電。
ESG 欲善其事,先把高管薪酬與 ESG 指標掛鉤?
近年來愈來愈多公司已把 ESG 指標(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加進獎勵計劃,以激勵管理層制定提升 ESG 表現的措施。最新一間響應此做法的國際企業就有連鎖咖啡店星巴克。
Ryan Fung:「千萬別抬頭」導演最關心的議題
「只有你贏了,我才不算輸。」看完 Netflix 新片「千萬別抬頭」,感覺上荒誕得有點真實,叫人反思人類存亡與政治、科學、經濟之間的悖論關係,明明近在咫尺,不少人卻選擇裝睡,說穿了全因背後盡是利益。
廢棄鑽油台:海洋絕佳生態環境?
鑽油台停產後,應如何處理如此巨大的設施?若將平台從水中去除,不僅耗資巨大,且需要極大勞動力,但放任讓其生鏽及失修,又會為海洋環境帶來風險。專家於是想到以其作為巨型人工礁石,為海洋生物建造更理想的生境。
劉偉民:與野豬乾杯
野豬事件鬧得沸沸騰騰,不禁令我想起一家叫 Quinta do Javali 的葡萄牙酒莊。別人總會拿自己的家族姓氏命名,這家酒莊卻沒有想過要光宗耀祖,反而取名「野豬」酒莊!原因很簡單,這一片 Douro 河畔的土地,在開墾成為葡萄園之前,是野豬覓食的地盤。
信天翁離婚原因:氣候變化
有些動物堅持一夫一妻,信天翁便是其中之一。信天翁一旦找到伴侶,就幾乎永遠不會分手,直至多年後死亡將之分開。不過雜誌「大西洋」報道,鳥類生物學家觀察過去 20 年福克蘭群島新島 (New Island)上的信天翁,發現離婚率有所上升,原因與氣候變化有關。
地球之友:自然資源對環境風險投資至關重要
唯有透過企業以至金融投資者的共同努力,大自然才可以被保護、回復生氣及可持續地發展。方法之一,就是將自然資源成本納入估值。
綠色和平:一個個不想破的「紀錄」 全球必須立即應對氣候危機
人類活動已令全球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約 1°C,接踵而來的,將會是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減少、破紀錄大火等災害。各國應盡全力拯救危機,切勿待氣候災難準備吞噬自己時才來後悔。
綠色和平:群眾力量「揼石仔」 推動超市變遷
超市走塑可以說是革命的一步,亦可以說是還原基本步。回想從前,當即棄塑膠袋尚未普及,我們到菜市場買菜、到米舖買米,甚至到粥舖買粥,都是自備容器。為了救救地球,讓堆填區減減壓,我們必須養成走塑習慣,並繼續彰顯「揼石仔」的群眾力量,令訴求聲音聚沙成塔,繼續要求大企業實行走塑目標!
Ryan Fung:核廢水背後的政治角力,揭示 ESG 政治功能
這種利用環保議題去成為政治角力工具的現象,在 ESG 大勢席捲全球資本市場下,未來只會有增無減,畢竟政府是個妥協的藝術。難道大家認為,一個在環境(E)、社會(S)和管治(G)全方位備受爭議的國家,會真的關心海洋生態、農產品和漁業產品等議題嗎?
這植物,內含製電池用的重金屬?
採礦業對當地環境構成破壞。當礦區開採完畢,留下的可能是一片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屬的荒地。澳洲昆士蘭大學可持續礦產研究所(Sustainable Minerals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 Antony Van der Ent 博士,就一直尋找能吸收土壤中大量重金屬元素的植物,希望藉此為礦場解毒。
橡膠若是短缺,該怎麼辦?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橡膠,車胎、鞋底、橡筋、避孕套,甚至醫護的個人防護裝備,均由這種柔韌而高度防水的材料製成。但據 BBC 新聞報道,氣候變化、全球價格暴跌及疾病正威脅世界各地的橡膠樹供應,科學家目前急需尋求替代品。
Ryan Fung:erthos 勢掀塑膠新革命
一直以來,扼殺氣候拯救行動的是資本主義,而非「人性」。當年塑膠成功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是因為塑膠的低成本特質,不過就埋下多年以後的氣候危機伏線。今次 erthos 能否成功破局,提供 ESG 新常態下廣泛應用的物料,絕對值得全球引頸以待。
綠色和平:新一年,香港的環境保護如何迎難而上?
「堅持下去才能看見希望」。眼前香港的環境每況愈下,難免令人產生無力感,但若然我們認輸、選擇放棄,恐怕便會失去如此珍貴的自然生態。我們將面對的挑戰,或會一次比一次艱難,但唯有堅持下去,才能守護香港的大自然。
綠色和平:回顧 2020 氣候大事 展望更宜居明天
疫情肆虐全球一整年,不少人類活動因而停擺多時,但氣候危機並未停竭。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雖然今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下降 4% 至 7%,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仍然再次刷新紀錄;更估計今年可能是自 1850 年有紀錄以來第二熱的一年。今年各地仍頻頻出現各種極端天氣,就讓我們回顧並記住這些氣候災害,在新一年進一步關注氣候危機,實踐低碳生活。
克什米爾雙重抗爭:自由和環保,如何兩者兼得?
克什米爾被印度取消自治地位,並遭血腥鎮壓及切斷網絡。而在人民失去自由之際,當地的森林亦因非法建築及走私木材,遭到嚴重破壞。面對暴力衝突及氣候變化的重創,克什米爾人卻未舉手投降。他們現時加緊行動,從政治及環保兩方面入手,致力保護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