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綠色飲食潮流興起,人造肉食品愈來愈普遍,意大利卻反其道而行,擬立法禁止使用實驗室生產的人造肉等食品,違者可被罰款高達 6 萬歐元,生產工場亦要關閉。該議案目的是保護意大利的飲食文化和農業傳統,不過科學界認為立法只會阻礙科研發展,甚至打擊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環境
|共71篇|
Ryan Fung:歐盟重罰漂綠 隨時賠上營業額 4%
要推動氣候議程,讓地球更可持續發展下去,約制經濟活動已是大勢所趨,根據一些國際和本地的氣候游說第一身經驗,可以負責任的斷言,最大話語權不在於富豪、企業、學者、科學家、環保組織,而是在於政府和買方身上。
PFAS:藏於廁紙,無法消除的「永遠的化學物」
對環境有害的化學物無處不在,不少更存在於人類的日常用品之中。研究發現,將用完的廁紙沖進馬桶,送往污水處理廠,或是造成重大污染的原因。
厭氧消化:食物垃圾轉製能源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每年產生約 6,000 萬噸食物垃圾,約佔食物供應總量的 30%。食物浪費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國際議題,我們如何在減少浪費食物之餘,為環境出力?
戰火下另一犧牲品:烏克蘭生態環境
俄烏戰爭持續一年,這場戰爭給烏克蘭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數以千計的房屋和建築物遭到砲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基建設施被燒成焦炭和殘骸,環境也是戰爭中的犧牲品,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當地生態系統。自戰爭開始以來,烏克蘭環境部記錄了近 2,300 項因戰爭造成的環境破壞證據,尋求法律挑戰,旨在利用國際法,迫使俄羅斯為戰後的環境損失賠償。
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最新戰場:環境仲裁
近日阿塞拜疆對同屬南高加索國家的亞美尼亞提出法律挑戰,指控亞美尼亞在佔領具有主權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近 30 年期間,破壞當地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這是首次有國家根據「伯恩歐洲野生物種保育和棲地公約」(Bern Convention),尋求與他國之間的仲裁,如果阿塞拜疆勝訴,將會開創先例。
空氣、水、電提煉蛋白質:芬蘭初創的「環境革命」
當傳統農業需要大量土地,導致棲息地喪失和森林砍伐,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芬蘭初創公司 Solar Foods 就注重食物來源和製造過程。這家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生產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即從水、空氣、電力提煉出一種名為 Solein 的蛋白質食物,且製作過程不涉及任何農業活動和碳排放,貫徹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理念。
反 ESG 浪潮在 2023 年會持續嗎?
滙豐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1 月發表的報告指出,2022 年反 ESG 浪潮興起,在美國尤為普遍。ESG 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不同含意,而在反 ESG 運動中,進行投資決策時會故意不把 ESG 問題納入考量。由於共和黨在美國中期選舉贏回眾議院,報告預計 2023 年會有更多反 ESG 的活動持續。這將帶來甚麼影響?
【2022 回顧】ESG 和可持續發展,動蕩一年
過去一年,隨著全球環境、社會和政治危機湧現,從洪水、熱浪、通貨膨脹、供應鏈問題到戰爭,都令 ESG 投資面臨新一輪動盪。「哈佛商業評論」文章就總結 2022 年影響 ESG 投資的關鍵事件,分析這一年 ESG 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一些轉變。
Ryan Fung: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好與壞
春秋代序,2022 年對氣候變化和生態世界算是有形無實的一年,剛剛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跟之前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一樣,落實的條文流於空泛,口號多,行動缺。
英國距離禁用即棄塑膠製品有多遠?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提高,各界更關注即棄塑膠製品的使用以及其對環境之影響。推廣「走塑」已成潮流,英國也不例外,當地政府試圖遏止廢物污染河流和海洋生態,英格蘭地區即將禁用即棄塑膠餐具。
印尼無人島拍賣,瀕危動物何去何從?
踏入 12 月,亞洲史上最大規模的房地產交易即將舉行。位於印尼東部珊瑚大三角的 100 多個無人居住島嶼 Widi Reserve,將進行無底價拍賣,出價最高者會獲得島嶼開發權,環保人士憂慮開發項目可能威脅當地生態系統。
女神現身:事隔 38 年,最大活火山莫納羅亞噴發
相隔 38 年,夏威夷莫納羅亞火山(Mauna Loa)噴發,夏威夷縣縣長 Mitch Roth 指,幾乎全島均可觀察是次噴發。雖然現時未威脅當地任何人口稠密地區,但莫納羅亞火山作為全球最大規模活火山,仍受密切科學監測。
Ryan Fung:ESG 再無小政府大市場,氣候政策進退維谷
資本市場近半年的主題是經濟衰退,追逐 ESG 的資本也出現資金流出跡象,一些國家為了鼓勵私人企業不要放棄治療,似乎用齊胡蘿蔔加大棒,摒棄自由市場為上的經濟主義,且退且戰,舉步維艱。
書店們:好 Dry
今期題目為「好 Dry」,是因為最近世界各地都受到旱災的影響:如四川果農種植的葡萄變成葡萄乾、德國易北河水位下降至看見幾百年前刻在饑餓石上的警語、英國出現樹木因為乾旱而提前落葉的「假秋」、非洲之角更是重災區,加上俄烏戰爭導致的糧食危機、政局不穩及能源價格上升,令幾百萬東非人民流離失所。
Ryan Fung:紓解氣候變化背後,Bill Gates 的政治遊說
美國近日在氣候政策取得重大成果,準備在氣候議題上投放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原來歸功於家財萬貫的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之政治遊說工作。
以生命換生計:亞洲民工的灼熱勞動
從香港、東京以至倫敦、紐約,各地持續受酷熱煎熬。聯合國及多國政府建議,人們應留在室內及使用冷氣機,以免中暑,甚至死亡。但對於數百萬正在亞洲多國,工作於地盤、船廠、礦山、工廠及農園的外勞,炎夏乘涼乃奢侈之舉。為免口停手停,他們只能長期暴露在戶外高溫和潮濕環境,以生命換取生計。
Ryan Fung:ESG 機構投構者關心甚麼?
投票是資本主義的重要基石,要在一個權益至上的環境推動 ESG,代理投票權(proxy voting)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但一些掌控著大量投票權的機構投資者,在漫天硝煙、通貨膨脹、經濟衰退之下又關心甚麼?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的戒定慧
先不要想太遠,其實每一件人造之物,本身就一定涉及道德問題。簡單如一個飯盒,是否合乎食用安全標準,以至外觀,是否關顧在特殊情況被迫受困的心理需要,也實屬道德問題。故對人工智能的道德思考,是新物事刺激我們審視舊議題。細思之中,發現佛教早有對此的探索進路。
恢復海洋生態,在海中「植林」?
植林及野化是為了讓陸上動物有更多棲身之所,由此保持生態多樣化。事實上,海洋也需要植林,讓生物可在當中繁衍生息。據「衛報」報道,澳洲塔斯曼尼亞的巨型海帶森林本已將近消失,近年透過恢復工作,成功令海洋生物珍貴的棲息地得以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