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估計每年有超過 1 萬億隻養殖昆蟲,用來製成高蛋白和低碳的動物飼料,有助解決氣候和糧食危機。法國初創公司 Ÿnsect 正於亞眠市興建大型工廠,計劃每年生產 20 萬公噸昆蟲製成的寵物和動物食品;荷蘭、美國和丹麥也在發展這門產業。但同一時間,人們亦開始探討昆蟲福利。
昆蟲
|共39篇|
科學狗:巴西雌性樹皮蝨的吸精大法
大自然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最近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發表的研究指,在巴西發現的穴居樹皮蝨(屬名:Neotrogla)雌雄性的生殖器官結構,竟與我們認知的一凹一凸不同,而是雌性擁有突出類似陰莖的性器,而雄性則有類似陰道的空腔。
科學狗:新生蟻產「奶」 蟻群上下都會飲
親朋好友聚起來高興自然就會飲兩杯,蟻都一樣。不過牠們「飲勝」的,是新生蟻產出的「奶」;這些奶,蟻群不分年齡都會一起喝!
科學狗:那隻用下體擋蛙的雄蜂
有種日本黃蜂掏出下體來的時候,就不是講玩了,而是作為武器抵抗會捕獵黃蜂的蛙類。這樣神奇的研究,由神戶大學昆蟲多樣性生態學准教授,杉浦真治和研究生辻井美咲所撰寫,兩人在刊於「當代生物」的報告指出,在 2015 年才有日本學者發現的 Anterhynchium gibbifrons 雄性,會使用長在陰莖兩側的尖刺反擊捕獵者,突顯了昆蟲雄性生殖器,作為防禦武器的重要性,並為「理解雄性生殖器在動物中的生態作用,提供了新視角」。
全球暖化,白蟻禍延萬里
達爾文澳白蟻(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在 1.5 億年前就與恐龍共存於世,並作為祖先物種的最後倖存者活至現在。這種巨型北方白蟻具有極強破壞力,近年氣候變化令溫度上升,更讓喜熱的牠們胃口大增,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南下蠶食更多地方。惟專家警告,受全球暖化影響,白蟻之禍已非地區性問題。
Moyashi:蟲蟲兩餸飯
近日,德島縣的高中的午飯膳食裡,出現了混入蟋蟀的可樂餅。這不是食品安全事故,一切都在計劃之中。計劃是由當地的高中生提出,德島大學的新創企業幫助執行,生產出可食用的蟋蟀粉末。
為何要製作機械昆蟲?
機械人工程師正研發以蒼蠅及螢火蟲為藍本的微型機械人,甚至改造出半機械蟑螂(Cyborg),希望未來能協助災難搜索及救援、為太空植物授粉及發現氣體洩漏危險。
科學狗:印度跳蟻新蟻后延壽 500% 的秘密!
將壽命延長 500% 看似很多兼不切實際。不過在蟻后死後,印度跳蟻(Harpegnathos saltator)工蟻都會力爭上游,爭奪新蟻后寶座,勝者不僅可以產卵,更會得到大大延長壽命的能力,比普通工蟻壽命長 500%。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更確認到蟻后減緩衰老的秘密,在於一種名為 Imp-L2 的蛋白質,以抵消胰島素在新任蟻后體內的一些影響。
在城市中與蜜蜂生活,英國的綠色生態巴士站
平日經過巴士站,你會否抬頭,看看車站頂有甚麼?英國近年建起多個特色巴士站,車站頂種花種草,讓人們在城市中和蜜蜂一起生活,提高牠們的生存機會,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創造更多可能,同時為城市降溫和減慢溫室效應。這個名為蜜蜂巴士站的計劃,未來更有可能擴展到其他國家。
氣候變化讓黃蜂成長受壓力,形成不對稱翅膀
人面對環境劇變會有壓力,黃蜂面對生存環境轉變也會有壓力。研究博物館標本的科學團隊發現,過去一個世紀氣候變化對黃蜂構成的壓力愈來愈大。黃蜂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壓力時,會形成不對稱的翅膀,通過檢查一系列標本館藏及其日期,科學家發現黃蜂在炎熱和潮濕的年份,翅膀不對稱的水平更高。
可持續抑制害蟲良方:螞蟻
吸收過多農作物殘餘殺蟲劑,會增加患上帕金遜症、阿茲海默症及各種癌症的風險。但種植時不使用殺蟲劑,害蟲過多又會破壞植物。未來,我們或可用更天然的解決方法 —— 以螞蟻抑制害蟲。近日有研究發現,農民種植作物時,利用螞蟻的力量去除害蟲,功效比殺蟲劑更好。
科學狗:瘧疾在港個案急升?另一傳染病爆發計時炸彈?
近期香港除了新冠疫情外,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有另一種傳染病 —— 瘧疾。由外國抵港人士傳入本地,在短短的 1 個月間,個案急升至 30 多宗。雖然部分人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有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已出現死亡個案。巿民大眾究竟對這種來至非洲的疾病知多少?對香港整體又會構成甚麼影響?
科學狗:喪屍雌蠅死後仍可誘雄性瘋狂交配!
在拙作「喪屍 —— 大自然的異常動物」中曾經提到,北美周期蟬會被蟬團孢霉(Massospora cicadina)感染,最終在十幾年後破土而出時,已即時爆肚但仍瘋狂交配至死。除了蟬,家蠅和果蠅等物種也會受類似的真菌感染,改變、控制其行為,同樣地會令宿主爆肚,散播孢子找尋新的「倒霉鬼」。而最新刊於 Nature 旗下 The ISME Journal 的研究更指,當中涉及的機制比想像中更複雜!
地下世界,土壤生物聲學
人自土壤種出糧食,但似乎對地下世界的居民 —— 細小如細菌、真菌,到彈尾蟲、蟎、蜈蚣、蚯蚓,再到住在地道穴中的鼴鼠、老鼠、兔子 —— 究竟在做甚麼並不甚瞭解。科學知識雜誌 Knowable Magazine 報道,隨著新研究領域土壤生物聲學(soil bioacoustics)出現,有生物學家正在捕捉來自地下生物的聲音,憑聲音揭開地下世界的神秘面紗。
昆蟲將成為寵物食品主流?
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把昆蟲放進口中,但由寵物充當勇者嘗試蟲食又是否可行?事實上,傳統寵物食品以肉類為主,同樣需要付昂貴氣候成本,所以一些具環保意識的主人已開始選擇由蟋蟀、麵包蟲及黑水虻製成的食品餵養寵物。有初步研究顯示,商業養殖昆蟲的排放量、水及土地使用量都低於飼養牲畜。在環保之餘,蟲食更可為寵物提供豐富營養。
安葬昆蟲,給孩子上一課生命教育
當香港政府對野豬「趕盡殺絕」,日本社會近來則興起辦「安葬昆蟲」,不少寵物善終公司亦增設相關服務。客戶多為幼童和小學生,他們希望好好送別及供奉曾經相伴的蟲兒,而非僅當垃圾丟棄。此舉乍看只為哄孩子,但學習對生命的愛惜和尊重,卻是父母要教育子女的寶貴一課。
新方法讓蚊不再叮人
多雨潮濕是煩人蚊蟲出沒的季節,蚊為人類帶來痕癢之餘,更是傳染病的媒介。近日,有科學家就嘗試用基因編輯技術,希望令惡蚊無法看見人類。
冒犯種族、殖民主義…… 物種改名的文化戰爭
人們發現物種後會加以命名。命名可能是根據物種特徵,又或任何命名者聯想到的事物,例如「吉卜賽蛾」和「吉卜賽蟻」。近期美國昆蟲學會的「更好俗名計劃」(Better Common Names Project)便指,部分物種的名稱可能冒犯特定種族及文化群體,或會掀起一場重新命名的風潮。英國「每日電訊報」資深撰稿人 Joe Shute 就擔心,物種會被捲入自然文化戰爭。
李衍蒨:昆蟲學二三事
蒼蠅多半會於人體死亡後的數小時內抵達「宴會場地」,換句話說,在我們還未聞到屍體腐化的氣味時,牠們已經「收到風」,並自動出現在屍體上。
如果害蟲融入戰爭
人類在歷史上常常使用害蟲作為戰爭手段,不但古有先例,直至今日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