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源頭減廢,生產者責任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歐盟各國早年立法實踐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建立了一套有效率的回收制度。在亞洲地區,日本也於「包裝回收法」中引入 EPR 概念,從生產者源頭入手,要求生產者對商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完善生產者責任法規能刺激回收產業,這些國家的做法能否成為本港的參考對象?
回收
|共59篇|
印度煙頭第二生命:毛公仔
煙頭微不足道,但每個煙民每日點幾支、甚或大半包煙,小小煙頭就會成為一大污染物。有 2.67 億煙民的印度,街頭每日可見隨處棄掉的煙頭。除了掉棄,新德里有商人想到回收,利用煙頭裡的纖維濾芯,再造玩具公仔等產品。
書店們:回收你我的未來
這次主題為「回收你我的未來」,事緣全港唯一回收紙包飲品盒機構「喵坊 Mil Mill」,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廠房最近不獲續租。科技園表示,有關用地的租用期為 3 年,由 2019 年頭至 2022 年尾,當中沒有任何續約條款。喵坊 Mil Mill 負責人卻指,當初對方以其為綠色科技,符合科技園理念,達成經營 6 年的共識:現在科技園的決定,除令他們喪失 1,000 萬投資及心血外,也是香港綠色產業一大損失。事件曝光後,不少市民響應一人一「紙包盒信」寄環境及生態局長,呼籲保留喵坊 Mil Mill,新加坡政府亦向喵坊 Mil Mill 招手,都肯定了喵坊 Mil Mill 對香港的重要性。
亞洲各地如何回收紙包飲品盒?
全港唯一的紙包飲品回收廠「Mil Mill 喵坊」,其位於元朗工業邨的廠房租約年底屆滿,近日接獲業主科技園公司通知拒絕續租,創辦人透露新加坡向廠方招手,Mil Mill 正在物色新營運用地。事件引人關注本港回收行業的發展及困境,觀乎其他亞洲國家,泰國和越南等近年均嘗試與回收公司合作,利用各種技術把紙包飲品盒回收再製造成用品,例如製作成再造紙和彩樂板等,以實踐循環經濟概念。
【愛在左右】香港唯一紙包飲品盒回收廠被收地
香港唯一的紙包飲品回收廠「Mil Mill喵坊」一直努力收集紙包飲品盒,將之送到位於元朗工業村的廠房,打成濕漿,再出口到中國大陸再造成紙品。隨著社區回收站「綠在區區」普及,Mil Mill 變得尤其重要,漸漸為人熟悉,初露頭角。
「塑膠抵銷」能幫助減少塑膠污染?
在提倡減碳的大趨勢之中,企業的碳排放量愈益受關注。有些企業會通過向他人購買碳排放額,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近年相關抵銷做法開始應用在塑膠污染之上,即企業能夠購買「塑膠抵銷額」(plastic credits),來抵銷自身相關足跡。
石化公司提倡新式塑膠回收,僅為拖字訣?
先進回收的效用和前景仍受爭議。化工業界標榜這種將塑膠還原成石化原材料的做法,能生產更高質量的塑膠,例如確保再生塑膠可達食品安全級別。其實,先進回收的過程需使用龐大能源,甚至比製造原生塑膠還要多。
酶分解塑膠,可以應用了嗎?
塑膠污染日益嚴重,有人呼籲要從源頭減廢,停用塑膠;有人則提倡做好塑膠回收,以減少塑膠垃圾。傳統的回收塑膠方法是以熱力融化塑膠產品,製成再生塑膠。除此之外,化學家正拆解食塑細菌進食塑膠的秘密,發展以細菌和酶分解塑膠和作工業回收。
鴻若遠:香港是垃圾蟲的福地
當經歷過北美這樣繁瑣的垃圾分類後,才發現香港確實是垃圾蟲的福地。但在急促轉變的今天,不久的將來,剩下來能懷緬的,可能就只有這種能亂拋垃圾的權利了。
要更多焚化爐?轉廢為能是大趨勢?
目前,香港所有的都市固體垃圾均以堆填處理。把垃圾埋起來,看似「眼不見為淨」,但堆填區佔用龐大土地,飽和後需要擴建,亦會為附近社區帶來影響。目前石鼓洲外海正在興起第一期「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設有焚化設施,預計每天可處理 3,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惟仍不足以應付香港每日所產生的逾 1.5 萬公噸都市垃圾。香港環保署早前便公佈研究興建新焚化設施選址,以逐步取代堆填區。
【Soul Monday】管弦樂團再造廢棄物,也再造弱勢青年的人生
羅馬尼亞少女 Cristina Vazquez 在馬德里貧民窟長大,管弦樂似乎離生活很遙遠,她小時候從沒想過自己會拉小提琴。但今天,她使用由回收材料製成的樂器,成為環保管弦樂團首位小提琴手,並教授其他弱勢青年拉奏樂器,希望用音樂改變命運。
膠袋可回收標誌,誤導消費者?
塑膠如何回收及能否有效回收仍具爭議。美國加州當局成立的「回收市場及路邊回收委員會」,早前要求加州總檢察長及回收監管機構 CalRecycle 打擊不實的回收標籤。該委員會稱,大型零售商的塑膠購物袋帶有誤導性的字句和標誌,違反加州法規、誤導消費者。
規佬:聖誕樹的回收與減排二三事
雖然環保團體提倡以其他回收物料循回再造成聖誕樹,但是接近 400 英鎊一棵的售價,可會令你卻步?又或者,慶祝聖誕節不過是一年一度的事,在一年 365 日的日常生活中,透過其他細節減排,可能更有成本效益。
【愛在左右】土瓜灣舊物店 收售平民故事
Wing 和 Sylvia 在土瓜灣開了一家 3,600 呎的舊物店「夕拾」,以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命名。不跟潮流去收集殖民時期物品,不只看重銀碼,我行我素,在意一些平凡物件的歷史、故事和設計。他們說:「我們不是要象牙筷子、不是要手錶,而是要找一些普通人的物件或者印刷品,它們是比較實在的歷史。」
要鼓勵環保,請先讓大商家分擔回收成本?
近年,市民的環保意識愈來愈強,會願意在日常生活多做幾步,把廢物拿去回收。可是當大商家依然不斷製造過量包裝物品,即使個體散戶如何努力,仍不足以解決問題。「彭博社」就撰寫專題報道,講述美國多個州份如何嘗試立法,讓生產商一同承擔回收成本。
【COP26】馬拉松淪「垃圾製造機」,減碳競賽開跑
跑步只需要一套運動服和水,理應是低碳活動,但一場馬拉松賽事,卻足以消耗百噸資源。有研究指,馬拉松涉及龐大碳足跡,一名跑手的年碳排放量多達 4.3 公噸,當中由法國飛往紐約已消耗 3.5 公噸,相當於其排放量的 83%。眼看熱鬧過後,跑道總遺留紙杯、蕉皮、毛巾等驚人垃圾山的問題,到底一場賽事,對環境造成多大傷害?
回收塑膠是科企巨擘的走塑騙局?
全球 10 大最高市值企業中,有 8 間業務與科技相關。隨著碳中和成為全球共識,科技巨頭亦相繼投入低碳轉型,高舉環境永續的旗幟。環保措施的入門第一步往往是走塑和回收,包括收集廢塑膠加工、轉用生物可降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等,以便產品在自然界降解,達成減廢目標。但有專家直斥,此舉無助減少塑膠污染及電子垃圾,甚至會嚴重破壞環境,形容企業實際是偽環保。
在 ESG 年代,市場需要公平手機嗎?
公平手機(Fairphone)於 2013 年創立,主張促進社會公平及對環境友善。面世 7 年,它的成績如何?在講求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的年代,市場又是否需要所謂的「公平手機」?
瑞士製錶,鋼材再用
瑞士工業每年消耗 12 萬公噸不銹鋼。其中,享譽全球的瑞士製錶業,便是歐洲其中一個不銹鋼需求最大的行業。「瑞士資訊」(SWI)報道,隨著減少對環境影響的呼聲漸長,當地企業家正著手於國內建立鋼材回收鏈,好讓製錶等行業能循環再用珍貴鋼材。
如何滿足未來電動車電池需求?
在疫情之下,去年全球汽車整體銷情低迷,惟電動車銷量不跌反升,大增 41%。一些傳統汽車巨頭更拋出停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例如通用汽車宣佈到 2035 年停售汽油動力和柴油車型,德國 Audi 亦計劃到 2033 年停止生產此類汽車。電動車浪潮乘全球減碳風潮聲勢浩大。電動車的核心是驅動四輪的電池;而要滿足未來電動車的需求,關鍵是要有充足的稀有金屬供應及建立電池回收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