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回收的業務,當成本業來做!」在迅銷會長兼社長柳井正指示下,Uniqlo 所有的羽絨都成為回收的對象,並提前實施回收計劃。只要是過去銷售過的羽絨衣,都可以在日本國內 800 間門市全面回收,用來循環再生。這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嘗試。
回收
|共35篇|
綠色和平:與其燒廢 不如老實減廢
在幾乎甚麼也未做好的情況下,廢物量仍然高企,硬推焚化爐的話,難道是打算一把火燒清光,就當作達成減廢目標?
即棄口罩可回收?
有些口罩本來將以焚化處理,但此舉會將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排放物釋放到大氣之中。最近,皇家康沃爾醫院信託基金(Royal Cornwall Hospitals Trust)等機構便利用專利設備「Sterimelt」,將即棄口罩回收並重製成可用於製作新產品的材料,例如膠樽、垃圾箱和傢具等。
新加坡榮膺最乾淨城市,卻暗藏嚴重環境問題
在悉心打理公園、實行嚴格清潔措施,以及就亂拋垃圾收取高額罰款之下,新加坡成為世界上最清潔的城市之一。但在美好表面下,該國其實正面臨迫切的廢棄物管理問題。若當地人再不減少浪費及做好分類回收,唯一的垃圾堆填區將在 15 年內爆滿。
【簡單有效】改善廢物回收率,靠星星貼紙?
星星貼紙原來不單可以鼓勵幼稚園生,還能鼓勵紐西蘭基督城(Christchurch)居民做好廢物回收?當地市議會在回收箱上貼上金色星星貼紙,表揚好好回收廢物的家庭,並沒收表現欠佳者的回收箱。措施令該市的回收率飆升,每星期額外增加數公噸可回收廢棄物。
疫情推波助瀾,樽裝飲品加速「無招紙化」
要妥善回收膠樽,必先要撕去招紙及擰走樽蓋。平日閒時喝一樽,處理不成問題。但武漢肺炎爆發後,日本人居家抗疫久了,樽裝飲品銷量急升,由膠樽到招紙的垃圾量亦隨之增多,每次分類都麻煩多多。各間飲品公司趁此化危為機,擴大旗下商品的「無招紙化」,減少廢物之餘,也省去回收前的處理時間。
【天天外賣】病毒毀掉的環保意識,如何回來?
即棄製品雖然不環保,卻是此時此刻的方便衛生之選。為怕病菌殘留物件表面,吃完外賣就丟掉膠盒及餐具、購物後丟掉膠袋、濕紙巾抹走細菌後即棄。即棄用品助人在疫情中「乾手淨腳」,但也毀掉疫情前養成的環保好習慣。更令人擔心的是,疫情過後,誰為環境「找數」?
全球垃圾回收之爭
世界經濟與貿易戰的正面戰場背後,另有一個更為陰暗,長期遭人忽視的戰場,涉及道德爭議和環境污染危機。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 James Crabtree 在「日經亞洲評論」發表文章,指出垃圾回收之爭,成為「去全球化」運動中的重要板塊。
從前按樽才是常識,飲品如何踏上「不歸路」?
商業社會中,付錢買了一瓶飲品,膠樽也好,玻璃樽也好,喝完之後就丟棄,看起來是正常不過的事。然而,購買飲品等於「購買飲品加容器」,然後該容器踏上不歸路的「常識」,其實只有約莫 50 年的歷史。
首個零垃圾社會,將在丹麥誕生?
香港堆填區即將飽和,政府推出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垃圾徵費。撇除方案爭議不論,縱然努力減廢,有限的堆填地帶終會被塞滿。丹麥最東部的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近期亦面對類似問題。為此,當局計劃至 2032 年,島上所有垃圾均要成為可循環資源,建立首個無垃圾社會。
不改變就等死,IKEA 推出 75 年來最大自我革命
以快速組裝與廉價兩大優勢站穩全球傢具龍頭地位的 IKEA,近年來飽受環保團體的批評。遭受批評的理由與 Zara、H&M 等 Fast fashion 產業一樣:環境污染與浪費。為此,這家出身瑞典的企業決定來個大轉型,把傳統銷售模式改為「訂閱制」。
與其回收塑膠,不如焚化?
英國國家審計署(NAO)早前發表報告警告,部分出口到國外的廢塑膠有可能最終沒有得到回收,而是落在堆填區。英國一些地方政府,如史雲頓自治市鎮議會正考慮中止回收塑膠,計劃以焚化處理,將於 12 月投票表決。如何處理塑膠,對於許多市政府而言,確是一道難題。
【火葬場煉金】萬般帶不走,金屬可回收
塵歸塵,土歸土,火化後死者安息。萬般帶不走,火化的熊熊烈焰也有帶不走的東西,除了骨灰,還有屍體中含有的金屬。火化後回收金屬,有價有市。
塑膠造馬路,廢膠新出路?
回收塑膠之難,除了技術問題外,更難是因為石油生產塑料的成本低廉,回收難有利可圖。要為廢膠尋找出路,靈光出現在馬路上 —— 用廢膠來起馬路。
舊機回收,爆炸收場
又一年蘋果發布會,又一系列新 iPhone。當你心思思想要換機,盤算要否重金買部 XS Max 時,舊的那台又會何去何從?美國「華盛頓郵報」發現,iPhone、iPad 等電子產品被棄置後,無論你只是丟進垃圾桶,還是送去回收中心,容易爆炸收場。因為機內藏了一個微型「炸彈」,那就是鋰離子電池(lithium-ion battery)。
他山之石:日本如何「處理」垃圾?
亞洲較落後國家的廢物收集及處理政策不彰,導致露天堆積垃圾等惡果。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Geoffrey Jones,近日便在「日經新聞」撰文,認為亞洲的廢物管理失敗,點出問題嚴重性,並建議從日本的成功措施學習,真正解決廢物問題。
李明熙、Kimberlogic:俯瞰鳴門漩渦 到訪零廢城市上勝町
離開鳴門漩渦路上,尋找烏冬店醫肚。食過四國的手打烏冬,才知道以前食的烏冬如何不入流。這裡的烏冬有韌度和有口咬,還能食出小麥麵粉香,就算在街頭點一碗簡簡單單的蔥花生蛋烏冬,加幾滴豉油,亦絕不會失望。
斯洛文尼亞龍城,何以成為歐洲最綠城市?
斯洛文尼亞首都盧比安納(Ljubljana),其一著名地標是「龍橋」,城中的旅遊區到處可見龍的蹤影。這座由龍守護的城市,同時是 2016 獲評為歐洲最環保的城市,其中一項為歐盟稱頌的,是盧比安納的垃圾處理。
中國落閘,美國廢棄物無處容身
美國地方政府以往將大部分廢紙、塑膠和其他廢料運往中國進行加工,但今年起中國正式禁止再進口外國垃圾塑膠及紙張,並收緊回收其他廢棄物的準則,一時間令美國的廢棄物無處容身。
意外發現可分解膠的酶,能解膠劫?
情景題:假如你每天都會喝一樽可樂,你會把喝的可樂樽放在家中床下底收藏嗎?不會,因為你可以隨手就丟到垃圾桶,然後可樂樽就「不存在了」!可是,可樂樽並沒有消失,只是到了堆填區。香港人每天消耗大量樽裝水和飲品膠樽,大多都不會得以回收利用,只有少部分能夠重生成為膠樽。回收膠樽的其一困難在於如何把用以製作膠樽的 PET 物料,回收成堅固的水樽材料。如果能夠將 PET 分解成所需使用的化學品,便可以利用來製造新的高級 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