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蟲(Rotifer)極其微小、無所不在並數量眾多,一個地點中每公升水可以有多達 23,000 隻。過去有科學家會研究這種嘴部周圍有旋轉纖毛輪的生物,其攝取聚苯乙烯微塑膠之能力。不過近日發表的研究提出,輪蟲可能會在攝入並分解微塑膠的過程中,將之分裂成大量更小、更危險的納米塑膠,加劇海洋危機。
垃圾
|共95篇|
愈丟愈多,回收太陽能板勢成新興產業?
初代太陽能板陸續因磨損和毀壞而退役,當中絕大部分也被送去堆填。美國維珍尼亞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Mool Gupta 警告,到 2050 年全球太陽能廢物將重達 7,800 萬噸。在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城市尤馬(Yuma),就有北美首間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板回收廠。潛在商機之大,亦吸引初創公司涉足這個領域。
日本回收很講究,其實也是焚化大國
日本講究建築美學,又以公共建設聞名,大阪舞洲垃圾焚化廠正是藝術與實用兼備的成功例子。該工廠耗資約 600 億日元,建於大阪郊區填海區域,是已故奧地利藝術家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雖則日本的焚化廠將大部份廢棄物轉化為電力,但原來在美麗背後,焚化廠仍會產生溫室氣體,也似乎不符合該國一直講究回收的形象。
AI 之於回收有大用?
推動回收不容易,尤其在疫情期間,很多歐美企業暫停回收業務,降低人手回收效率。一些初創公司就看準時機,運用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自動回收,為回收市場帶來另一種可能。
紀浩基:海外移民求生小智慧系列 —— 完全循環再用的助燃劑(Fire Starter)
在海外生活,若週末要進市中心,所花的交通時間成本,較在香港這麼集中的城市為高,因此許多人的週末活動,都是選擇與一班朋友去某個人的家,進行燒烤聚會。在這種情況下,就牽涉到後院燒烤爐的生火問題。有人喜歡用柴或炭來燒烤,但生火永遠是習慣了城市生活的香港人一個大難題。當然,你大可在網上或超市輕易買到炭精或其他各種助燃物料,但其實也有不少外國專家有教授如何自製助燃劑。
塑膠回收再造,不一定有利環境?
塑膠行業重視回收,鼓勵消費者參與其中,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回收塑膠本身也可能釋放大量微塑膠,或達回收量逾一成,危害環境。研究反映回收再造不一定對環境帶來好處,源頭減廢才是最重要。
垃圾圍城:由來已久的歐美工會抗爭策略
巴黎再次爆發大規模示威。由於衛生工人罷工,當地行人道已經變成垃圾倉庫,秀麗的塞納河岸暫時變成彌漫惡臭、充滿老鼠的小巷,在多座蜚聲國際的地標建築襯托下,反諷意象更為強烈。彭博社就追溯,垃圾圍城如何成為歐美工會的抗爭策略。
樽裝水方便解渴,但恐難持續?
買樽裝水喝快捷方便,從利潤分佈來看,這個市場一直穩定增長。但研究發現,此行業不單帶來塑膠污染,還降低中低收入國家對公共飲水系統的投資,同時加劇全球供水不平等。
垃圾堆滿巴黎街道,但法國人表示支持
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退休金年齡改革,引發當地清潔工人罷工抗議。事件持續超過半個月,街頭垃圾堆積如山,旅遊勝地「光之城」巴黎瀰漫著一股臭味,但大多數巴黎人都不介意,有旅客甚至表示支持。
追求環保、低成本,印度「綠色婚禮」潮流
印度婚禮繁文縟節很多,南北習俗大不同,北部通常持續 3 天,花費甚大,且會製造大量垃圾。想要完全「零廢」結婚,怕是不可能任務,但愈來愈多印度人意識到儀式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開始思考如何在過程中減少浪費,塑造新興的「綠色婚禮」。
【新詞】廢膠考古學:從海灘垃圾提取有用數據
每年有近 800 萬噸塑膠廢料流入大海,不單污染海洋生態,甚至流入食物鏈,威脅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健康。意大利有環保團體把考古學融入環保,建立廢膠博物館,提高環保意識之餘,也從海灘廢物中提取有用資料。
厭氧消化:食物垃圾轉製能源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美國每年產生約 6,000 萬噸食物垃圾,約佔食物供應總量的 30%。食物浪費是近年備受關注的國際議題,我們如何在減少浪費食物之餘,為環境出力?
疫情後遺症:即棄口罩糾纏野生動物
「後口罩時代」下,選擇的自由終於回到個人手上。口罩令撤銷,或者有人仍會外出佩戴口罩,但野生動物似乎沒有選擇。近年全球人人使用即棄口罩,遺下大量塑膠垃圾。疫情大流行期間產生數十億計個口罩、手套,令塑膠污染問題更趨嚴重,並對野生動物構成持續數十,甚至數百年的風險。
氣球、膠袋…… 天空中的人造垃圾
無論是氣象氣球還是間諜氣球,世上的確有大量氣球高掛在天空中運作。單是氣象氣球,全球各地每日就有約 1,800 個升空,當中置有測量大氣壓力、溫度和相對濕度等的儀器,但每年只有 2 成儀器得以回收。大至氣象氣球,小至普通派對氣球,最終都可能成為天空垃圾(sky trash)。
倫敦有新島?原來是濕紙巾
從中世紀開始,泰晤士河就成為傾倒糞便、垃圾的地方,更曾有人難敵泰晤士河惡臭而要逃離倫敦。時至今日,經過污水處理等措施,泰晤士河水質已大有改善。不過無法過濾的東西 —— 濕紙巾 —— 近年在河上淤積成島,甚至影響河流走向。
斷捨離之難:有日本特色的垃圾屋現象
有斷捨離女王之稱的近藤麻理惠最近表示,自從 2021 年誕下第三個孩子後,更享受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光,已經有點放棄整理家居。不過對日本國內不少出於各種原因,成為垃圾屋住戶的人來說,卻有需要好好整理一番。
用家角度:木餐具就如一場災難
英國環境部長 Thérèse Coffey 日前宣佈,今年底將禁止企業銷售和提供即棄塑膠餐具。該禁令或將迫使企業採用較環保的替代品,如現時常見的聚乳酸(PLA)或木製餐具,但對用家和環境而言,可是最佳選擇?
【Soul Monday】以塑膠作為顏料
大多數畫家會用各種專用顏料作畫,但在約翰內斯堡的 Mbongeni Buthelezi,卻是用從當地垃圾場及城市街道收集的塑膠垃圾,作為另類繪畫材料。他說:「動物正在死去,海洋中的魚正在死去 —— 因為這種材料,也因為我們人類,我們需要承擔這個責任。」
不用「走塑」,法國只要重用餐具
香港政府近年推動「走塑」,提早在 2023 年第 4 季起禁止食肆提供即棄塑膠餐具,不少連鎖餐飲集團開始作部署。在歐洲,法國餐飲業界更快一步,即將禁止堂食用即棄餐具,連鎖快餐店必須提供可重用塑膠杯碟。不過要額外添置新餐具和食物容器,將大大增加食肆營運成本。
英國距離禁用即棄塑膠製品有多遠?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提高,各界更關注即棄塑膠製品的使用以及其對環境之影響。推廣「走塑」已成潮流,英國也不例外,當地政府試圖遏止廢物污染河流和海洋生態,英格蘭地區即將禁用即棄塑膠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