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較早前的消息,「財政預算案」將向 18 歲或以上合資格人士分期發放電子消費券。近年武肺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不少國家都推出消費券,藉以刺激消費。其振興經濟的成效如何、誰又能從中受益,或許可參照其他政府的同類計劃。
消費
|共137篇|
長紅 55 年,扭蛋業將迎來第四波熱潮?
扭蛋這種小玩意,雖然源於美國,但在 1965 年傳入日本以後,才在當地發揚光大,風靡男女老幼至今。相關市場規模現已達 400 億日元,每月約有 300 種新系列面世,即使疫症爆發,行情依舊暢旺,甚至有望迎來第四波熱潮。到底小小的塑膠蛋內,蘊含了甚麼魅力,可以歷久不衰?
【Soul Monday】以換物代替購物,多了友誼少了浪費
貪新忘舊乃人之常情,你我家裡或多或少總有些重複購買或棄之可惜的東西。為令它們能再度派上用場,一群美國人開設名為 Buy Nothing 的 Facebook 群組,讓鄰里間可以交換物件,或是免費各取所需。這股熱潮更登陸澳洲,當地湧現數千個同類專頁,推動社區交流及零廢生活。
【疫下聖誕】「病毒學家」比胡桃夾子更受歡迎
武肺疫情下的聖誕節,歐洲各地的聖誕市集也被迫關閉,傳統木製胡桃夾子整齊排列在攤檔的光景不再。對德國薩克遜(Saxony)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木製玩具及裝飾品生產商來說,這原本是最重要的銷售季節。如今失卻遊客,更失卻實體銷售渠道,逆境下,業者唯有用奇招應對。
陶傑:明天真的會更好?
共產主義的樂觀主義是一項政府推動的思想意識工程。資本主義的民主正體,本身不會操控此一工程,除了四年一度杜林普式的選舉,以及奧巴馬的 Change。此一任務由市場商品來負擔。
武肺打擊意國名牌銷情,終由中國人「拯救」?
在意大利 2 月爆發疫症時,當地奢侈品行業遭受沉重打擊,名牌廠房被迫關閉,頓時失去原材料、訂單和勞動力。但行業沒有從此一沉不起,數月後,中國消費者因在封城期間減少外出,儲足「餘錢」添置名牌手袋,助意國名牌保住銷售額。
購物者的定心丸 —— 分期付款
早買早享受,但口袋銀根短缺,是否只能使用信用卡?最近,美國年輕消費者開始選擇分期支付平台,無論消費金額多少,均可直接綁定現金扣帳卡逐期免息還款。在疫情不明朗下,消費者花錢愈趨謹慎,「Buy-now, pay-later」有助減輕其購物時即時付款的壓力,令他們更樂於消費。
找虛擬人物代言、區塊鏈技術做手袋 —— LV 虜獲年輕人之道
瑞士銀行(UBS)2018 年報告指出,LVMH 淨利有 3 分之 1 是由 21 歲至 37 歲的青年貢獻。該報告調查歐、美、中等地年輕人,發現 Gucci 與 LV 是最受歡迎的奢侈品牌。
Neo:錢的盡頭是愛情的開始 —— 談戀愛前,先來講錢
這套劇就是如此現實,貼地得讓人忘了這是戀愛劇。尤其是中段一場為猿渡而辦的歡迎會,後輩板垣平日省吃儉用,只為存錢養家還學債,卻被上司抓來自費應酬,偏偏還是兩小時任飲,而自己卻不會喝酒,怎樣想都只覺虧,可是又不好拒絕。相信每個不愛交際的打工仔,看到這裡肯定大有共鳴。
【抵制日貨】口說堅決罷買,實則選擇性抵制?
去年日本對韓國限制半導體材料出口,韓國網民遂發起抵制日貨運動反擊。日本製?不買;日本菜?不吃;遊日本?不去。一年過去,有民調指 75% 受訪韓人表示仍然「No Japan」,愛國情操之高似乎無庸置疑。但是「中央日報」發現,部分日本品牌在韓盈利不減反增,揭露罷買運動僅針對特定商品或企業,亦即是「選擇性抵制」而已。
疫情催動時裝品牌併購潮?
疫情衝擊下,人們不上街、不購物,就連工作也 work from home。當休閒服飾、瑜伽褲、拖鞋,取代了西裝、名牌袋與高跟鞋,時裝產業該如何生存?
安倍經濟學即將失靈?
日本今年 3 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扣除生鮮食品,綜合指數比去年同月上升 0.4%,與 2 月的 0.6% 相比,升幅又顯趨緩;另一方面,扣除物價影響,跟去年同月相比,4 月的實質工資減少了 1%。現狀看來,薪資的增長幅度仍較物價上升緩慢。這意味著,安倍經濟學距離成功還很遙遠。
出口轉內銷?中國陷入經濟衰退惡性循環
2 月 20 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於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武漢肺炎為國內經濟帶來的衰退壓力,不會持續太久,預計在強勁的經濟及靈活政策調整支持下,將於疫情受控後迅速恢復。照此說法,既然中國官方一個月前已宣稱「國內疫情已受控」,則經濟應見復甦之勢。不過「日經亞洲評論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已陷入惡性循環。
疫症下的日本日常
日本終於正式「封關」,中韓旅客入境當地需隔離 14 日,惜病毒早於當地蔓延,累計武漢肺炎確診數超過 350 宗。病例日增,不但東京奧運能否如期舉行成一大疑問,國民日常生活亦已大受影響。
Moyashi:媽,是顏色經濟圈呀!
最近很多人在談論所謂的「顏色經濟圈」,某些人大呼小叫,覺得很黃很暴力。「很黃」應該沒有錯,但「很暴力」就莫名其妙。因為立場或價值的差異而選擇是否光顧一間店鋪,根本不是甚麼新事物,而是我們消費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習慣。
5 個有關聖誕禮物的殘酷事實
聖誕節代表著一場接一場的飯局酒局、派對、不斷購物以獲得快樂的時刻。為了快樂,即使深知地球將要付出重大代價,人們仍然堅持購買禮物。世界經濟論壇引述數據,指出消費者如何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中,被沖昏頭腦及作出龐大花費。
陶傑:香港經濟圈史
中國建立紅色經濟圈幾十年,只是從無人質疑而已。
陶傑:香港開拓經濟圈新結構
窮則變,變則通,香港百年來就是自由經濟城市,民間發揮自由市場自救的能力,倡導「黃色經濟圈」,此經濟圈原來消費金額高達千億,以年輕人和中產為主。全球密切注視,香港除了 6 月逆權的黑天鵝風暴,還如何為 21 世紀平權抗爭走出一個新的經濟結構。
把信念化成金錢:美國的「紅藍」經濟圈
社會愈趨分化,「杯葛戰」便愈熱烈。香港有「黃藍」消費圈,美國也有「紅藍」經濟圈:Wrangler 和 Levi’s 同為美國著名牛仔品牌,近年因關注不同社會議題,掀起兩極化的消費選擇。前者被共和派(紅)擁護,後者受民主派(藍)支持,戰線更延伸至其他行業。
夾公仔機何以成為潮流?
遍佈台灣各個夜市的夾公仔機風潮最近再次滲透香港,不少人視之為投資良機,在香港各處設立夾公仔機無人商店,更有人因此誤墮騙局,得不償失。到底夾公仔機何以成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