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 3 年的疫情,各地政府推出多項社交距離,反而意外地令到在家工作模式普及起來。無論僱主抑或是僱員,部分日子在家工作可能是好事,前者可以節省辦公室資源,後者可以省卻交通時間和費用。不過,專家仍未完全掌握在家工作模式對宏觀經濟的具體影響。在 2 月中,美國「彭博社」就刊登一篇詳盡的數據新聞報道,講述曼克頓過去一年如何因在家工作損失 120 億美元。
消費
|共176篇|
【年輕勢】窮得只剩時間:為何韓國青年愛排隊?
時間就是金錢,當有人用錢買時間,更多人只能把時間當錢花,包括韓國青年男女。排隊文化在 1980 年至 2000 年初出生的 MZ 世代中日漸盛行,為了買到品牌物以至折扣貨,等上數小時也樂此不疲。專家分析,在求職難發達更難的時代,他們從中追求的不只物質,還有微小的幸福和成就感。
【年輕勢】快速、奢侈、揮霍:年輕新世代為何這樣花錢?
歐盟有超過 1 億人口年齡介乎 10 至 34 歲;美國 3 分之 1 人口為 Z 世代和千禧一代,以其為首的家庭年度支出達 2.7 萬億美元,約佔總支出 30%。年輕一代不但具消費力,還展現新的消費模式 —— 沉迷虛擬世界,但講求貨真價實和品味;既要便捷的無縫購物體驗,又要彰顯個性 —— 品牌正了解該如何定義下一個消費主義時代。
世界盃真正贏家:杜拜
卡塔爾豪擲 3,000 億美元舉辦世界盃,卻在揭幕戰便以 0:2 敗給厄瓜多爾,再加上人權問題、禁酒規定、限制採訪等爭議,要「足球洗白」似乎不易。反觀鄰國阿聯酋未能晉身決賽週,其最大城市杜拜卻享盡地利,成為球迷省錢留宿和暢飲買醉之處。當地酒店和酒吧十分熱鬧,彷彿這個中東金都才是東道主。
經濟學家如何判斷通脹有否好轉?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新公佈,10 月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 7.7%,比 9 月的 8.2% 輕微回落;而 9 至 10 月價格上漲跟上月同為 0.4%。美聯儲自 3 月起大幅加息控制通脹,長遠目標是讓通脹水平維持在每年大約 2% 以免通貨緊縮;但決策者是如何判斷甚麼水平的通脹為理想?
林喜兒:紀錄片 Trouble at Topshop —— TopShop 的成與敗
後疫情的世界,很多東西消失了。看得見的是街上消失了的名店和連鎖店,看不見的卻是文化的轉變。倫敦 TopShop 旗艦店數十年來是全球時尚人士朝聖之地,最後也在 COVID 期間落幕。Trouble at Topshop 細數 COVID 前 TopShop 的興與衰。
節儉是美德,更是最「潮」生活方式
中國「清零」至上,經濟難免受創,尤其打擊年輕勞動力。16 至 24 歲人口失業率達 20%,部分仍有工作的也要減薪。統計顯示今年首 3 個月內,38 個城市的平均薪酬下跌 1%。青壯年男女只好告別爆買、豪食、高消費的「小資」生活,重新推崇節儉這種傳統美德,甚至在網上掀起一股低成本生活熱潮。
傳統廣告無效,「真誠」才能讓 Z 世代成為終身顧客
「傳統行銷方式不適用於 Z 世代身上。他們從小就習慣用智能手機,很會蒐集資訊,因此不會相信企業單方面傳送的宣傳廣告。」學習院大學特別客座教授齊藤徹指出,Z 世代的消費需求不僅缺少開發,就連大企業也難以一般的常識攻破。但換個角度來看,只要先攻下 Z 世代,即使是小企業,營收也可能暴增。
紳士大哥:窮人專用的高級自助餐
將一個原本非常勞工階層的用膳方式,以提升食物質素的手段,包裝成一種豪華盛宴的造型,市場專家的確聰明,讓你錯覺花了一個昂貴的價錢,就等同於吃下了「高級」。這是一個很容易叫人錯誤理解的邏輯,就是「價格」和「高級」之間其實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
通脹下,瑕疵特價品是精明之選
超市內的特價貨架上,充斥著凹陷、快要過期,或是過季產品,一直吸引不少想要省錢,或是有冒險精神的消費者前往「尋寶」;美國更有專賣此類商品的店舖。隨著通脹、環保意識提高,以及品牌重塑,人們不再以購買瑕疵品為恥,這類店舖也吸引到更多新客。
智能電話世代:輕便數碼相機已見末路
以往出遊總會帶上相機,以求拍得質素更高的照片,留待日後回味。但隨著智能電話的拍攝技術愈來愈進步,基本上用電話已可拍得美照,相機顯得無用武之地。所以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相機製造商已逐步放棄曾經蓬勃發展的主要業務,包括 Panasonic 及 Nikon 暫停開發其旗艦品牌 Lumix 及 Coolpix 的入門級「傻瓜相機」,將資源集中在價格更高、拍攝質素更佳的無反相機上。
全球經濟大衰退,是言之過早?
在疫情與戰爭夾擊下,全球出現嚴重通脹、美聯儲局實行緊縮政策、經濟師下調增長預測,以致坊間彌漫著悲觀氣氛,相信全球經濟正陷入大衰退。「經濟學人」分析卻認為,富裕經濟體增長確實稍為放緩,但大衰退是言之過早。
自助收費缺點多多,為何依然無處不在?
去年美國一項民調顯示,67% 受訪者表示使用自助收銀機時,曾遇上訊號故障等阻滯,既不方便,還可能因而少買貨品;對經營者而言,這類機器的安裝和維修成本高昂,還多了人順手牽羊。但食品市場行銷協會的數據顯示,2020 年 29% 的食品零售交易經由自助收費系統處理,比前一年高 23%,顯示其愈趨普及。
四輪不及兩輪好?日本人改買電單車
四輪的少人買,兩輪的爭著買,已成為日本汽車業的銷售實況。彭博社報道,電單車生產商把目光放在外地,本土銷情卻見逆市反彈,更有可能 24 年來首次賣過 10 萬架。而這個喜出望外的暢銷現象,推手之一竟是被指「遠離私家車」(クルマ離れ)、買不起也愛不起車的年青人。
商店添置咖啡吧,可以推動消費?
衝動購物除了出於心癮,也與身體狀態有關。過往有研究發現,肚餓時購物,人的物欲會有所增加,往往因此購入更多不必要的東西。最近有研究更指出,購物前喝咖啡,不僅令人精神,亦易令人花更多錢購物。
英國央行再度加息,真的可以抵擋通脹嗎?
6 月 16 日,英國的中央銀行英倫銀行宣佈議息結果,決定加息 0.25%,即是把指標利率調升至 1.25%,符合市場預期。這次已經是英國連續五度加息,貨幣政策委員會對加息幅度存在分歧,有三位專家委員認為應該加息 0.5%。不過,錫菲大學政治經濟學家 Michael Jacobs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寫評論,認為即使加息亦未必能抵擋通脹。
為何這家店會放棄送貨,改為自取?
安坐家中即可購物已成日常,但日本工作服品牌 WORKMAN(ワークマン)卻選擇逐步取消送貨服務,轉而要求客人到店自取,以省下包裝及運輸產品所需的成本。「日經亞洲評論」近日有專文解釋,在顧客已慣於無需到店的年代,WORKMAN 有甚麼方法令他們回到實體店。
向阿根廷人學習,與通脹共存之法
供應鏈緊張、龐大紓困支出加上烏克蘭戰爭,導致全球各地通脹飆升,從日韓到歐美,家家戶戶都叫苦連天。唯獨在阿根廷,民眾卻淡定得多。對他們來說,物價高企並非新常態,而是幾十年來的老習慣。面對全球第二高的通脹率,當地人已從震驚變成麻木,在「捱貴貨」這方面,更是自有一套對策。
要真正減碳,還需看消費型碳排放?
瑞典議會環境目標委員會 4 月初建議設立消費型碳排放減排目標,並納入 2045 年淨零排放目標,議會中的所有 8 個政黨均予以支持。如提議經立法落實,瑞典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消費型碳排放目標的國家。
歐盟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消費者、商界和環境可以皆贏?
歐盟在 2015 年底首次發表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時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 Frans Timmermans 解釋計劃背景時直言:「如果我們繼續採用『獲取、製造、使用和丟棄』的方式,我們的地球和經濟將無法延續。」歐盟委員會今年 3 月底提出新擬定的規例,針對使用資源最多且循環潛力高的行業,確保減少浪費,賦予消費者和公眾購買者權力,務求使可持續產品成為歐盟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