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9 月面世的中國購物平台 Temu,以琳琅滿目的廉價商品作賣點,宣揚用戶「可像億萬富翁一樣購物」。截至 5 月,其應用程式已在 48 個國家上架,在美國有超過 1 億活躍用戶。消費歷史學家 Wendy Woloson 認為,該平台滿足了美國人對便宜商品與新奇體驗的渴望。美國新聞網站 Vox 分析了該平台的興起。
消費
|共207篇|
中國房地產受打擊,中產階層如何是好?
財經雜誌「財富」指中國房地產和股市下跌,正在吞噬中產階級家庭的財富。疫情過後,中國經濟復甦步伐緩慢,失業日益嚴重,如今,一些中產家庭被迫放棄投資或出售資產以釋放流動性。
面對網購衝擊,時裝實體店如何轉型?
當消費者轉向網購,快速時裝品牌如何將實體店轉型,繼續吸引新顧客?曾幾何時,H&M 和 Zara 這些歐美品牌關閉了數百家實體店以削減成本,但現在他們重新投資餘下的實體店,原因為何?
疫後報復式旅遊,美國人不再搭廉航?
後疫情時代,全球各行各業期待「報復式旅遊」能帶旺經濟。最新報告表明,在通貨膨脹下,美國消費者不一定會選擇廉航。2023 年第 3 季度美國廉航公司銷售疲軟,反而傳統航空公司的盈利大幅增長,為何有這個現象出現?
通脹放緩了,為何物價依然上升?
美國勞動市場及經濟增長回勇,但不少民調顯示,民眾普遍依然認為經濟低迷、物價高企。有些人或會歸咎於通脹;然而,去年 6 月物價指數雖較前一年上漲 9.1%,達至 40 年來最高,但到了今年 9 月,價格比前 12 個月上升僅 3.7%。專家指出,通脹正在放緩,但價格並未回落,而且將難以回復過往水平。
對於電動車,美國人有點顧慮
2022 年全球銷售的汽車中有 10% 為純電動車,比 5 年前增加 10 倍。今年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將超過 1,400 萬輛,比去年又增加 35%,創下行業新紀錄。「電動車是交通的未來」成為不少分析人士近年的論調;但對美國人來說,將傳統燃油車換成電動車的速度沒有那麼快。
中國窮遊攻略,如何改變消費模式?
中國全面解封後,恢復公民出境旅遊。但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新常態不再是去名店購物,年輕人選擇盡可能不消費,以純「打卡」模式出行,這種新趨勢,是否反映經濟放緩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與習慣轉變了?
未到聖誕,為何一街都賣聖誕糖果?
萬聖節一結束,歐美市面就開始售賣迷你拐杖糖、棉花糖聖誕老人。為何聖誕糖果愈來愈早上架,與人們的消費模式有甚麼關係?
在晴朗的一天…… 冒險?
踏入 11 月,香港不見滿街蕭瑟的秋意,反而連續一週天晴甚至烈日當空,最高氣溫達攝氏 27、28 度,彷彿之前的陰涼有雨只是幻覺。但是「華盛頓郵報」提醒各位,這種意料之外的好天氣同樣潛伏危機。一些研究顯示,異常晴朗的日子可令人變得格外樂觀,甚至膽大無畏,願意冒上更大風險。
消費焦慮、過度揮霍 —— 被忽視的財務創傷
疫症陰影尚在,國際政局更亂,經濟前景愈發黯淡。只是日子難過日日過,十幾年後很多人或許就一笑置之。但是多位金融心理學家警告,這類捱窮吃苦的經歷足以構成「財務創傷」,並且難以磨滅。而隨年月過去,創傷可扭曲一個人的理財觀念和行為,進而親手摧毀自己的財務未來,甚至以不同方式影響後代。
航空公司如何演變成如同金融機構?
上月,美國達美航空宣佈更改「飛凡里程常客計劃」,將原本結合消費金額與飛行里數的計分方法,改為只計算消費金額,並提高入會與獎賞門檻;換言之,由鼓勵「多飛行」轉為「多消費」。美國范德堡大學法學院教授 Ganesh Sitaraman 在「大西洋」雜誌撰文,批評這類飛行常客計劃反映了美國航空業的腐敗,將矛頭指向監管。
除了加價、縮水,你還要知道「剋扣式通脹」
通脹導致生活成本上升,是近年世界各地不少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以為咬緊牙關勒緊褲頭就捱過去,豈料到通脹放緩,商品及服務價格卻未見回落;又或者價格維持不變,質素卻不同了。公共交通工具班次愈見疏落、常吃的食物容量用料都改變;如今容易察覺的加價已不再,換來了偷偷摸摸的剋扣式通脹(skimpflation)。
只去機場,不坐飛機的旅程
機場禁區除了是離境及到境旅客過路的地方外,未來更可成為假日休閑消費中心。美國各城市機場推出新經營策略,為那些不怕花時間通過安檢、購買昂貴食物、坐在擁擠座位區,但實際上不會上機飛往其他地方的旅客提供通行證。
美國餐飲消費強勁,成為經濟復蘇的關鍵?
餐飲消費可以為一個經濟體帶來龐大收益。在困難時期,很多政府都會嘗試刺激而非打壓消費者的信心。美國經濟先後受疫情和俄烏戰爭打擊,一度陷入陰霾,然而卻在最近數季交出亮眼的數據,強勁的餐飲消費就為當地經濟復甦打下強心針。
日元貶值將如何影響日本經濟?
日本於疫情期間的支出減少,但日元疲軟令能源和其他進口大宗商品的價格上升,支出也開始反彈。穆迪分析高級經濟學家 Stefan Angrick 表示,儘管該國 GDP 表現強勁,但說日本經濟已走出困境仍為時過早;因國內需求缺乏活力,高通脹讓家庭和企業不願消費,或使該國經濟在疫情後復甦之前,已失去了動力。
越南「夜經濟」—— 單靠吃喝能吸引人流嗎?
搞活夜市,爺孫劈酒…… 香港政府擬發展夜間經濟活動吸引人流,近日坊間提出的方案層出不窮。疫情過後,不少東南亞國家重推旅遊業,越南首都河內亦積極發展夜經濟,這個「不夜城」能否成為香港的參考對象?有分析認為,單靠吃喝的夜經濟模式,很難再引起遊客的消費意欲。
今個夏天,女性消費力帶動美國經濟?
「華爾街日報」指出,「芭比」跟天后級演唱會有些共通點 —— 女性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消費力刺激美國經濟,流行文化活動的門票只是消費的開始,她們購買各種粉紅色服裝打扮,成群結隊相約朋友看表演、看電影,擴大了消費和購物的數量。
世界工廠不再,世界的工廠都不在
中國曾有「世界工廠」之名,但近年工資上漲加上其他因素,正流失傢具、服裝、鞋類、旅行用品、手袋等各方面的製造和出口主導地位;西方企業陸續找上印度、越南等地作替代。不過無論哪一個地方都好,那種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廉價商品的日子恐怕將成過去。「華爾街日報」報道,亞洲各地工廠正努力吸引年輕工人進廠工作,但並不容易。
Taylor Swift、Beyoncé 的「巡演通脹」是真的嗎?
今年 5 月,美國樂壇天后 Beyoncé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巡迴演唱會,瑞典的酒店價格隨即飆升,5 月該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 9.7%,高於預期。當地一位經濟學家戲稱「Beyoncé 要負責」,巨星巡演和娛樂文化真的能刺激通貨膨脹嗎?
【Soul Monday】對自己好一點的文化
通貨膨脹、就業前景不明朗、高成本生活,都令旅行及奢侈品變得難以負擔。但要善待自己的話,以不昂貴的方式,像是喝咖啡、吃雪糕,或是買唇膏、面膜為自己打扮,甚或是工作小休時看一集喜歡的劇集,也可帶來一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