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

|共17篇|

日本回收很講究,其實也是焚化大國

日本講究建築美學,又以公共建設聞名,大阪舞洲垃圾焚化廠正是藝術與實用兼備的成功例子。該工廠耗資約 600 億日元,建於大阪郊區填海區域,是已故奧地利藝術家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雖則日本的焚化廠將大部份廢棄物轉化為電力,但原來在美麗背後,焚化廠仍會產生溫室氣體,也似乎不符合該國一直講究回收的形象。

要更多焚化爐?轉廢為能是大趨勢?

目前,香港所有的都市固體垃圾均以堆填處理。把垃圾埋起來,看似「眼不見為淨」,但堆填區佔用龐大土地,飽和後需要擴建,亦會為附近社區帶來影響。目前石鼓洲外海正在興起第一期「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設有焚化設施,預計每天可處理 3,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惟仍不足以應付香港每日所產生的逾 1.5 萬公噸都市垃圾。香港環保署早前便公佈研究興建新焚化設施選址,以逐步取代堆填區。

日本新燃料 —— 成人紙尿片

「就算一張廁紙、一條底褲,都有佢本身嘅用處。」廁紙、內褲如是,何況紙尿片。不過,用完的紙尿片,還有甚麼用處?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成人紙尿片銷量高於嬰兒紙尿片,產生的廢物每年以數萬公噸速度增長,「紐約時報」就報道,日本有市鎮選擇回收紙尿片,經處理後成為燃料。

在羅馬,連垃圾都是永恆

意大利羅馬市長第二輪選舉上週結束,前經濟財政部長、中左翼民主黨成員 Roberto Gualtieri 當選。前任市長、五星運動(M5S)成員 Virginia Raggi 則在首輪投票出局。英國作家兼記者 Owen Matthews 在雜誌「旁觀者」表示,未能解決羅馬垃圾問題,是 Raggi 連任失敗原因。另一方面,垃圾圍城也將是 Gualtieri 的接下來的市政挑戰。

即棄口罩可回收?

有些口罩本來將以焚化處理,但此舉會將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排放物釋放到大氣之中。最近,皇家康沃爾醫院信託基金(Royal Cornwall Hospitals Trust)等機構便利用專利設備「Sterimelt」,將即棄口罩回收並重製成可用於製作新產品的材料,例如膠樽、垃圾箱和傢具等。

廢膠太多,日本如何解決?

日本社會對整潔的注重,從其精緻的包裝便可看出。即便是便利店賣的一根香蕉,也要以膠袋包起來。看著衛生多了,廢膠卻也多了。去年聯合國環境署發表的一次性塑膠報告顯示,該國人均用於包裝上的塑膠垃圾量,在全球排行第二。作為今年 G20 峰會的東道主,日本決心解決這個難題。香港等鄰近地區,能否從中借鑒?

超級污染物:近 10 公噸隱形眼鏡流入海洋

一對隱形眼鏡到底有多重?可能連每天佩戴的用家都答不出。手指頭輕輕拈起,幾乎感覺不到重量,也所以,不少用家在梳洗時稍不留神,隱形眼鏡就會被水沖走,亦有人貪一時方便,將隱形眼鏡直接沖走,以為鏡片體積細小,對生態環境不會構成嚴重污染。但近日有學者鄭重提醒,隱形眼鏡藏著看不見的驚人破壞力。在美國,每年被棄置到排水渠的隱形眼鏡料達 33.6 億個,而最終流出海洋,無法分解的塑膠鏡片,每年則接近 10 公噸。

廢棄香口膠,如何成為有用的膠?

從打瞌睡的上班族,到 NBA 的籃球員,嘴裡都在嚼香口膠。每年這款零食的全球銷售額超過 140 億英鎊(約1,500億港元),但「能咬不能吞」這個特點,也令它淪為繼煙頭後最常見的街道垃圾。而更可惡的是,它還會黏住鞋底,難被刮掉。英國當局每年花約 5,000 萬英鎊清理,假如問題持續惡化,甚至會考慮對製造商徵稅。當地設計師 Anna Bullus 由此心生一計:何不把這些「廢膠」回收再造,製成有用的物品?

蕉在澳洲,不夠長,就沒用了?

香蕉不夠長,長得不好看,真的沒有用,只能棄掉。澳洲電視及電台喜劇演員 Craig Reucassel 主持、由 ABC 電視台拍攝的環保紀錄片 War On Waste 於 5 月 16 日起播放,全季共 3 集。節目中,Reucassel 在工場看見一座座香蕉山——切碎新鮮的香蕉,並棄置在空地,他又再驚嘆:「這真是痴線。」(This is just nuts.)

Live Norish:挪威跳蚤市場的環保潮流

挪威踏入春季,天氣反覆乍暖還寒,街上的氣氛有了點躁動,就像沉睡過後從地上冒出的嫩綠,而首先出動的是大大小小的跳蚤市場!這邊春秋兩季的跳蚤市場,書本廚具擺設衣服傢俬滑雪用品應有盡有,是消磨週末的好去處。冬天過後,平日久不久就見路邊一個牌,寫著哪間學校哪個時段開放收二手物品。

焚化是處理垃圾好出路?

日前港府終於公布垃圾徵費詳情,距通過立法會再真正落實起碼還需兩年,普遍市民對於新措施卻不甚看好,不是擔心有人會胡亂棄置垃圾,就是認為措施旨在斂財且擾民。北歐先進經濟體看似事事領先,2016 年英國獨立報一篇報道,以「瑞典革命性回收,國家全無垃圾」為題,驟眼讓人以為瑞典回收率達 100%,到底北歐國家處理垃圾的成功之道真實如何?又有甚麼值得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