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哪個城市,比紐約更叫世人憧憬。但武漢肺炎波及美國,令紐約成為疫情最嚴峻之地;全市封鎖抗疫,熱鬧的中央車站也淪為鬼城。一直到月初,紐約才實施首階段重開。人們陸續回到街上,卻發現巴士、地鐵甚少乘客,百老匯、博物館及很多酒店、食肆與商舖持續關門。沒了學生、遊客和上班族,只有反種族主義示威者。解封後的紐約,還是當初的紐約嗎?
國際城市
|共5篇|
老上海的終結
2009 年,中國國務院宣佈上海將在 2020 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新一年將至,要達成當初的鴻圖、偉略,似乎遙遙無期。約一個世紀前,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曾是世上最開放的大都市。這顆東方明珠、東方巴黎,是如何得到又失去這個地位,而要「再全球化(re-globalizing)」?
包大人:香港何時可再成盛事之都?
還記得「香港盛事之都」這個口號嗎?這個在曾蔭權當特首時提出的策略,要香港每年舉行最少一個世界級活動,之後主辦了世貿會議、世界電信展,以及東亞運動會等,數年後便無以為繼,亦再沒有政府官員提出為香港申辦國際大型活動了。
陶傑:孔子論「低端人口」
中國官方光明正大指出「低端人口」是社會問題,引起所謂公共知識分子爭議。孔子兩千年前說:「上智下愚不移」。上智下愚,就是高端人口和低端人口。
石 Sir:英國好像很危險
早陣子倫敦地鐵發生恐襲。執筆之時,據報有 29 人受傷。無人損命,算是大幸。朋友越洋送上問候,我重提我倆現暫落戶伯明翰,未受事件影響。在移居英國之前,不少朋友都告誡我要小心恐襲。更有朋友當知道我要移居英國時,感到非常訝異,直呼:「英國/歐洲這麼多種族衝突,這麼多恐怖襲擊,你竟然還敢去?」不得不說,國際局勢雖有點緊張,但也不致要把英國看成甚麼死亡國度。我計劃移居英國前,也為此了解英國恐襲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