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氣候適應方面,香港應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了解本港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和承受能力,這將有助於制定相應的氣候政策和措施,確保城市能夠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影響。
基建
|共57篇|
Ryan Fung:可持續債券較綠色債券更考慮周全?
為了說好金融中心故事,香港政府和監管機構在推動綠色債券上,作風一直都甚為積極。但一直有聲音質疑,這變相是為不少本質上會產生更多碳排放的項目做融資,因為經由綠債融資支持的往往只是基建周邊綠色項目。很少會聽到香港發展負碳排項目,也比較少見會提出一些近年歐美興起的可持續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s)。
日本支援烏克蘭最強武器:災後重建經驗
烏克蘭水壩遭炸毀後,洪水淹沒多個下游城鎮,改變地區戰略形勢之餘,亦為烏克蘭帶來重建挑戰。雖然戰後日本缺少實戰經驗,軍事上沒有可援助烏克蘭的地方,但當地長期飽受地震與颱風蹂躪,歷年多次在災後重生,這些經驗正好可以支援烏克蘭決堤與轟炸後的重建工作。
【印度列車事故】安全不及速度和新潮重要?
印度正就全國鐵路網絡及基建進行現代化改革,好讓火車乘客踏上安心而愉快的旅程。但在上週五,東部奧里薩邦發生該國近年最致命鐵路事故,3 輛列車連環相撞引致出軌,至今釀成 300 人死亡、逾 1,000 人受傷,大量遺體仍待確認身份。這是意外還是人禍?各種疑問令大眾再度關注印度鐵路安全。
【香港道別式】看重原則,看輕收地的古洞磚廠
政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令不少碩果僅存的本地鄉郊傳統工業逐一面臨收地命運,包括䇄立上水古洞 36 年、香港最後一間出產混凝土定位磚的工廠中華玻璃纖維製品有限公司。
重建還是撤退?颶風過後的紐西蘭兩難
颶風「加布麗埃爾」(Gabrielle)一週前吹襲紐西蘭,釀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天災,至今已有 11 人喪生,數千人生死未卜。隨著倖存者開始從淤泥挖出房屋,評估損壞情況,當局還需盡快決定在哪重建、如何重建,甚至應否重建。
搶人才、搶就業,印尼如何以遷都來發展優勢?
執政 8 年寫下亮眼經濟成績,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第二任期的主要產業政策,則是瞄準電動車電池關鍵原料 —— 鎳。印尼的鎳儲量與澳洲並列世界第一,他想藉此建構國內電動車產業。
無懼美國加息,佐科維多多把印尼從脆弱國家變硬漢
當多數開發中國家,正苦於美國利率狂升讓經濟問題雪上加霜,只有印尼仍泰然自若,一洗 2013 年曾名列「脆弱五國」的形象。
【一帶一路】肯雅鐵路:貪腐官員王冠上的明珠
中國「一帶一路」工程,包括在非洲肯雅耗資 47 億美元,興建全長近 600 公里,連接蒙巴薩至烏干達的肯雅標準軌距鐵路(SGR),聲稱可為肯雅創造就業機會,助其轉型為工業化的中等收入國家。但自 5 年前揭幕以來,鐵路受貪污醜聞纏繞,經濟效益亦受質疑,更可能因當地無力償還中國債務而爛尾告終。
城市如何利用自然之力預防洪災?
全球建築環境諮詢公司 Arup 月前發佈「全球海綿城市快照」調查報告,透過名為 Terrain 的人工智能和土地利用分析系統,分析面臨強降雨和嚴重洪水風險的 7 個主要城市,衡量城市空間管理過量水資源的能力。
【烏克蘭戰爭】國人認同的焦土政策
烏克蘭基輔北部村莊德米迪夫在 3 月 19 日傳出附近大壩被毀,村莊被洪水淹沒。「紐約時報」報道,德米迪夫一眾居民正努力整理受淹家園。有地方在戰爭中被摧毀不令人意外,不同的是,德米迪夫受浸並非俄軍所為,而是烏克蘭人早前阻攔俄軍坦克進攻基輔的行動,成功為烏軍贏得準備防禦工事的寶貴時間。
印尼新首都:為何未搬遷已「失敗」?
世人熟悉的印尼首都雅加達,人口超過 1,000 萬,是東南亞其中一個規模最龐大的城市。惟現屆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在任內一直致力推動遷都大計,打算在東加里曼丹島興建全新城市「努山塔拉」(Nusantara),並以此為新首都。努山塔拉原訂在 2024 年落成,但計劃一直不得民心,抗議聲音不斷,學術平台「東亞論壇」的評論就形容,或許新首都未落成,就注定失敗。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三)
香港憑藉得天獨厚的深水港,在港英時期慢慢發展成世界級的港口城市。可是,在開埠早年,沿海的地理位置既是香港優勢所在,同時也是連場惡夢的根源,每逢風季雨季都洪水不絕,不單破壞房屋基建,更造成人命傷亡。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的研究文章,就講述港英政府早期如何構建水系統。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二)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香港憑藉對華轉口貿易,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港口城市,但要支撐整個港口發展,除了有賴前線物流貨運工人,還需要工程師和建築工人在背後鋪橋搭路,令人流貨流可以貫通整個區域。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細訴香港戰前土木工程史,這次我們就談談連接香港各地的道路網絡。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一)
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股災、移民潮、清零政策、環球政局動盪…… 昔日「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的風采或者難以復再,但無論你我身處何方,也可以牢記香港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並將故事傳承下去。這次回顧就香港二戰前的經濟史,不少人知道香港是東亞重要的轉口港,其實轉口港不單是搬貨運貨,背後還有一個個重要的土木工程項目。
一帶一路:老撾的水壩政治與主權債務危機
老撾是世上少數僅存的共產國家,與強鄰中國關係非常密切。該國在 80 年代就緊跟中國步伐改革開放,但到今天依然是東南亞發展最遲緩的國家之一。中國在 2014 年起推動「一帶一路」計劃,老撾自然「受惠」,開展多個大型基建項目,卻令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兩位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者就在東南亞研究平台 New Mandala 撰文,警告老撾正陷入嚴峻的主權債務危機。
全球暖化解凍凍土,北極基建不穩?
北半球有 4 分 1 面積在永久凍土(Permafrost)層下。「永久凍土」雖名永久,這並不代表凍土永遠不會融化,而是指連續兩年處於或低於攝氏零度的土地。全球暖化,永久凍土也不能獨善其身,亦有愈來愈多研究估計暖化對凍土的影響,及凍土融化帶來的風險。
巴塞隆拿開發「藍色經濟」,推動超級遊艇維修業
在全球遊客被困家中之際,熱門目的地之一的巴塞隆拿正在努力轉型。這座曾經船廠林立的城市,加上一個投資 2,000 萬歐元的私人碼頭,逐步發展為地中海最大的超級遊艇樞紐,供億萬富翁停泊及維修他們的名貴「玩具」。當地積極開發海洋的「藍色經濟」,作為旅遊業以外的財路,為何本地居民卻不太樂意?
中國:中南美洲諸國的可靠商業夥伴嗎?
中美洲小國尼加拉瓜,在去年 12 月突然與台灣斷交,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台海兩岸唯一的合法政權,並把其資產轉交中國政府。由此可見,中國正憑藉經濟實力,不斷在中南美洲擴張影響力。中國研究專家 Leland Lazarus 和 Evan Ellis 在學術平台「外交家」發表文章,分析中南美洲多國和中國的關係,當中存在甚麼暗湧。
六千部閉路電視的新首都 —— 埃及所為何事?
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 Sisi)上週宣佈,12 月起政府機構將遷往開羅以東約 35 公里郊外的「新行政首都」(new administrative capital),並試行運作 6 個月。埃及遷都計劃早於塞西推翻民選總統穆爾西兩年後的 2015 年提出。開羅人口密度高以致極其擠擁、交通不便,且基礎設施破舊,但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分析,塞西的遷都決定,還有個人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