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1 月,法國「查理周刊」總部遭遇恐怖襲擊,兩名伊斯蘭極端分子手持 AK-47 步槍,在編輯室及附近街道大開殺戒,另一名槍手則在猶太超市挾持 19 名人質,事件最終造成 17 人死亡。5 年多過去,這宗震驚全球的恐襲案終於開審。對於死者家屬和昔日同僚,是次聆訊能為他們帶來甚麼?
恐襲
|共75篇|
歷劫生死的她:不要遺忘被擄走的人
博科聖地(Boko Haram)是尼日利亞的伊斯蘭極端組織,他們常把綁架回來的女子訓練成「死士」,以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Balaraba Mohammed 便是其中一人,她曾被三度強制參與自殺式任務,但智慧、運氣和命硬使她最終都能全身而退,甚至重獲自由。
巴格達迪死後,恐怖勢力何去何從?
美國總統杜林普日前宣佈,美軍成功於敍利亞擊斃 ISIS 首領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德國之聲」報道認為,自 ISIS 失去 2014 年攫取的大部分領土後, 巴格達迪之死或是其最終打擊。然而,美國著名反恐顧問 Paul Cruickshank 於有線電視新聞網撰文,認為未來的日子,ISIS 的全球追隨者將對巴格達迪之死作報復,安全機構仍不可鬆懈。
Mo 爸:唔做真係唔錯?
當筆者向同事說起 721 的元朗恐襲,大家也認為不能置信,分析各時間點及警方的部署時,連英國人也嘩然失聲。同事更提及,在英國有一宗非常知名有關警員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的案例,非常值得香港人借鑒。
警察無能不作為,人民喪失免於恐懼的自由
西方國家一旦遭遇恐襲,政府往往會呼籲民眾應如常生活,以示對恐怖主義的無畏。但在本港,元朗襲擊案過後的週一,區內街道杳無人煙、大小商戶紛紛落閘,恐慌情緒甚至蔓延其他地區。何以港人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
元朗襲擊案符合「恐襲」定義嗎?
大批穿著白衫的暴徒手持棍棒鐵通,在元朗無差別襲擊市民,全城仿如落入無政府狀態,人心惶惶。有輿論形容事態為「恐怖襲擊」,究竟這些評論有否誇大其辭?在甚麼意義之下,元朗襲擊案符合恐怖主義的定義?
美伊局勢緊張,恐推高國際機票價格?
伊朗擊落美國無人機,導致中東局勢升溫,很多香港人覺得事不關己,但其實事件已轟動全球航空業界。民航客機及貨機被迫繞道,避開衝突地區,導致往來歐亞航班的時間和開支增加,不排除會推高機票價格。
方俊傑:「孟買酒店」—— 重拾心跳加速的壓迫感
「孟買酒店」有澳洲資金也有印度資金,不似正宗美國片被徹底污染,才能夠力保不失。否則,懶理改編真人真事,大概也會硬生生加插一個以一敵十的超級英雄落去。現實沒有超級英雄,只有視酒店為命根的員工,帶領客人暫避風頭最後逃出生天,和用盡方法反抗但始終不敵子彈爆頭的死者。
斯里蘭卡恐襲羅生門:誰是襲擊基督徒的兇手?
斯里蘭卡發生針對基督徒的大規模恐襲,造成超過 320 死、500 傷。雖然「伊斯蘭國」昨日忽然承認責任,但如此奄奄一息的恐怖組織,還有能力策劃精密恐襲嗎?抑或又是另一次借勢邀功?有維權及智庫組織提醒,斯里蘭卡基督徒近年確實受不少暴力滋擾,但施襲者以佔人口大多數的佛教徒居多,穆斯林作為少數亦曾經遇襲,單靠本土因素不足以解釋事件,背後幾乎肯定牽涉國際組織支援。
上帝視角
“We are told that when Jehovah created the world he saw that it was good. What would he say now?”
— Bernard Shaw, Irish playwright
有人說,耶和華創造世界時看見了美善。不知道現在他會說甚麼?
— 蕭伯納(愛爾蘭劇作家)
小灰:英國少女與國際恐怖主義
有別於傳統戰爭敵我分明,西方國家現時對於如何處理伊斯蘭理想國瓦解後的戰俘和難民,並沒有一致看法。未成年戰俘是否等同被恐怖分子誘拐、或應否負上戰爭罪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及道德問題。
陶傑:集體步向瘋狂
自從愛森斯坦發現了蒙太奇,負責「剪輯」(editing)的電影剪接師和報刊電視新聞編輯,就成為權傾一時的行業。當這個行業,為政治立場偏頗的所謂知識分子擁有,繼而為一個極權操作,事實真相,如何扭曲詮釋,從心所欲,就是一個國家走向瘋狂、一個民族走向愚昧的開始。
新年新視野:下波恐襲浪潮來自前蘇聯?
每逢提到恐怖主義,很多人自然聯想到中東。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Vera Mironova 卻在「外交政策」雜誌撰文提醒,其實近年愈來愈多恐襲由前蘇聯的極端伊斯蘭分子操刀,包括中亞及高加索地區,但我們的國際視野卻落後於形勢。
林喜兒:Bodyguard —— 恐襲陰霾下的新時代警匪片
美國愛拍律師戲,英國就最愛拍警匪劇。Bodyguard 製作人兼編劇 Jed Mercurio 的名作便是經典警匪劇集 Line of Duty。配合時代轉變,這個年代的警察故事,不再是捉賊,你認為英國民眾認為當前面對最大的敵人是誰?
航拍機恐襲時代降臨?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日前險遭行刺,但刺客並非持槍,而是遙控裝上炸藥的航拍機施襲,成為史上首宗航拍機行刺國家元首案件,再次引起國際憂慮航拍機的安全漏洞。有業界人士甚至形容,事件標誌著「航拍機恐襲時代的降臨」。究竟航拍機製造商要如何改良技術,才能杜絕此等襲擊發生?
從巴基斯坦「潮語」弄清選舉亂局
巴基斯坦前日大選,外表風流倜儻的前板球明星伊姆蘭汗(Imran Khan),以政治素人形象打著「反貪」旗號,在昨日未公佈點票結果已宣告勝利。他登上總理寶座在望,打破該國兩黨輪替執政的慣例,但看似是政壇「新氣象」的背後,軍方卻涉嫌幕後操縱選舉。要理清這個亂局,不妨從幾個當地流行的政治「潮語」入手。
德國人要自發武裝了?
與美國槍械管制的議題不同,每次槍擊案發生後都會引發激烈爭議;德國的武器傷人案至今依然很少聽聞,但是持有武器已成政治議題的焦點。
平昌冬奧前,漢城奧運會戰勝恐怖的一課
平昌冬奧舉行在即,南韓向北韓拋出橄欖枝,金氏卻多番挑釁,忽然取消兩國共同文化表演,還有傳將於開幕前夕閱兵,展示數十支遠程導彈,令全球緊張起來,怕平壤會對奧運不利。其實 30 年前南韓首辦奧運,亦有同樣憂慮。雖然當下的風險似乎更高,畢竟平昌離邊界僅 50 哩,北韓的核野心亦比以往大,但外交政策分析人士指出,漢城奧運會得來的經驗和教訓,反映朝鮮半島有能力舉辦大型賽事,甚至步向長久和平,而藉此對北韓釋出善意,更是正確的一步。
美俄需要合作,但能否通力合作?
縱然美俄長期不咬弦,近年更有美國制裁俄羅斯、俄國被指操控美國大選等事件。但對雙方而言,部分重要外交問題若要解決,卻不得不仰仗對方的合作。智庫組織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最近發表的調查顯示,俄羅斯民眾普遍認同,兩國首要商討如何結束敍利亞內戰,美國國民則表示,美俄應聯手壓制北韓發展核武。但雙方關心的議題各異,加上兩國政府立場不同,為部分領域的合作增添變數。
ISIS 仍威脅全球嗎?
剛過去的一年,伊斯蘭國(ISIS)已喪失絕大部分土地,將恐怖勢力從地圖上抹去似乎指日可待。但曾於美國國土安全部任職高級官員的反恐專家 Peter Vincent 指:「要徹底打擊伊斯蘭國,需付出更多時間,甚至將有更多平民犧牲。」來年反恐行動不僅仍需努力,更暗示伊斯蘭國勢將發動更多恐襲。伊斯蘭國或會化整為零,在不同地方重整旗鼓,亦可能有「聖戰分子」回流並發動恐襲。情況就如翻起蜂巢,蜜蜂卻各自出走,或重新建立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