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榮的城市,為全球第二大城市經濟體,僅次紐約,更勝倫敦,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市容整潔而且治安良好。在如此發達和資本化的環境下,當地橫街暗巷卻又能養育非常有趣的小店生態。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 Jorge Almazán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出版著作 Emergent Tokyo,探討東京獨特的城市生態如何形成。
城市規劃
|共143篇|
現在就為伊斯坦堡地震做好準備
土耳其南部與敍利亞北部經歷 7.8 級地震及連串餘震,死傷慘重。土耳其位處多個構造板塊邊界,強烈地震本非新鮮事物,但是次地震仍造成嚴重破壞。科學家擔心,該國西部的最大城市、人口 1,600 萬的伊斯坦堡,極有可能發生大地震,呼籲當地應開始為往後的強震做好準備。
【合眾人之力】將廢棄橋改建成高架公園
倫敦正仿效巴黎及紐約的棄用鐵路建設改裝計劃,將市中心一段廢棄高架鐵路,改造成「空中公園」。經過居民、企業、政治家及捐助者 5 年來的規劃、設計及籌款,地方規劃當局終於準備批准肯頓高架公園(Camden Highline)的首階段工程。
美國澤西市如何達到交通「零死亡」?
自大流行爆發以來,美國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激增,例如新澤西州 2020 至 2021 年間的相關死亡人數就增加近 20%,其後下降不到 1%。但州內的澤西市自 2018 年起採納國際訂立的交通安全框架,率先推行「零願景」(Vision Zero)計劃,成功實現零交通死亡的目標,或可讓面臨交通安全危機的其他城市作為參考。
日本如何變成道路最安全的國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字,全球每年大約有 130 萬人死於交通意外,是 5 至 29 歲年齡群的頭號殺手。各國都嘗試改善道路安全,尤其是像美國般以汽車主導交通模式的國家。香港人熟悉的日本就成為各國取經對象,經過 60 年努力,日本戰勝了昔日的交通戰爭,成為世上道路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山區小村莊獲派 2,000 萬歐元,為何有村民不想要?
人窮自然愁沒錢。但一朝致富,愁的就可能變成「有錢點樣使」。意大利北部倫巴底大區佩爾蒂卡阿爾塔(Pertica Alta)一個小村莊 Livemmo,最近也有這種奢侈煩惱。Livemmo 今年雖然從大區內多個村莊中脫穎而出,可分享歐盟為意大利預留約 2,000 億歐元的 COVID 振興基金;但這個只有 196 人口的小地方,如何用錢、要不要錢,考起了當地人。
一間美術館,如何改造畢爾包?
25 年前,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在西班牙巴斯克(Basque)自治區城市畢爾包(Bilbao)開幕,掃走沒落工業區的陰霾,其外觀、感覺、氣味自始變得截然不同。
英王查理斯三世規劃的夢幻樂園:龐德伯里
查理斯三世苦等 70 年後終於登基為英王,其一舉一動繼續受到各界關注。有媒體就發現,查理斯三世原來精通藝術,更戲稱他為「皇儲身份耽誤的水彩畫家」。其實,這位新任英王還有另一個身份 —— 城市規劃師。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就講述他獨定的規劃準則,如何應用於多塞特郡一個名為龐德伯里(Poundbury)的新市鎮。
巴黎百年老樹:抵禦熱浪的屏障還是絆腳石?
熱浪侵襲,不少巴黎人都躲到樹蔭下避暑,但市政府為應對氣候暖化,計劃犧牲市內多棵老樹。當局強調,長遠計劃植樹 17 萬棵為城市降溫,數目將遠遠超過砍樹。但有市民不肯退讓,堅持百年老樹的降溫能力,遠勝年輕小樹。市政府最終在連場抗議下妥協,究竟這是應對氣候暖化的勝仗還是敗仗?
智能城市讓生活更智能?
城市規劃的建設方向,從科技行先,再次鐘擺回到恍如 19、20 世紀英國的「花園城市」運動或是美國的「城市美化運動」。
在何文田,尋找失落的葡萄牙人花園城市
何文田勝利道一帶,如今只是平凡的住宅區,但背後其實有著不凡身世。這裡曾經是香港首個「花園城市」實驗場地,由熱衷園藝的葡萄牙人發起,居民亦以葡裔為主,發展自給自足的互助社區,戰時更一度是葡萄牙領事館所在地,憑藉中立國地位接濟過大批難民。究竟這場城市規劃實驗何以誕生,最後又何以落幕?
綠色和平:拆解明日大嶼宜居之謬誤
候任特首李家超早前發表政綱時,表示續推「明日大嶼」,藉以塑造香港成「宜居和優質城市」,但在海中心興建巨型人工島,真的有助提升宜居度嗎?
如何把泰晤士河,重塑成世界一線的潔淨河流
香港近年銳意推廣「河畔城市」概念,進行多項河道活化工程,例如剛剛在 4 月份完成的佐敦谷明渠項目。香港的河道改善計劃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而港人熟悉的英國,過去就成功把泰晤士河,由一道死水變成世界一線的潔淨河流。赫特福德大學水域生態學家 Veronica Edmonds-Brown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當中的歷程。
城市如何利用自然之力預防洪災?
全球建築環境諮詢公司 Arup 月前發佈「全球海綿城市快照」調查報告,透過名為 Terrain 的人工智能和土地利用分析系統,分析面臨強降雨和嚴重洪水風險的 7 個主要城市,衡量城市空間管理過量水資源的能力。
未來城市規劃,是一場模擬城市遊戲?
「模擬城市」、「都市:天際線」都是著名城市建造遊戲,玩家可在逼真的模擬環境中規劃城市。現實中,城市規劃專業亦愈多利用數據收集,在電腦建立城市的數碼分身(Digital Twin),計算不同政策帶來的後果,甚至有遊戲商協助政府開發城市模型,可見未來城規與模擬遊戲將更難分虛實。
荷蘭城市 Almere:自建住房、居民參與城市建設典範
一直以來,相比其他歐洲國家,荷蘭自建住房的比率較低,但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當地迅速發展自建住房概念,進而強調居民參與規劃社區,Almere 就是其中甚得注目的城市。
要減低交通意外,城市設計先要考慮人會犯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每年大約有 130 萬人死於交通意外,是 5 至 29 歲年齡組群的頭號殺手,另外有 2,000 萬到 5,000 萬人受傷。城市規劃師一方面要維持道路交通流量,支撐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要照顧社會各人的安全,避免交通意外發生,是十分艱鉅的任務。彭博社報道,美國猶他州正採用一套不同的思維,成功減低交通意外,秘訣是在規劃時,要勇敢考慮人有犯錯的可能。
他們自願獻出私隱,擔當「智慧城市」白老鼠
以大數據管理的「智慧城市」,是不少人眼中私隱全無的惡托邦,但有 54 個家庭自願獻出個人數據,在釜山參與南韓首個「智慧城市」實驗。「紐約時報」採訪部分住戶,他們不但嚮往其中生活,還認為這是人類未來,宜盡早適應。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三)
香港憑藉得天獨厚的深水港,在港英時期慢慢發展成世界級的港口城市。可是,在開埠早年,沿海的地理位置既是香港優勢所在,同時也是連場惡夢的根源,每逢風季雨季都洪水不絕,不單破壞房屋基建,更造成人命傷亡。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的研究文章,就講述港英政府早期如何構建水系統。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二)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香港憑藉對華轉口貿易,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港口城市,但要支撐整個港口發展,除了有賴前線物流貨運工人,還需要工程師和建築工人在背後鋪橋搭路,令人流貨流可以貫通整個區域。已故資深工程師 Colin Michael Guilford 曾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學報」發表研究文章,細訴香港戰前土木工程史,這次我們就談談連接香港各地的道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