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讀者對香港的未來感到不確定,不妨多看一些關於香港研究的書。讀韓江雪、鄒崇銘合著的「後就業社會:誰是科技貴族?誰的人工智能?」,或者可以解答到一些對於未來的憂慮。本書分為 4 部分,每個部分均以短文文集的形式組成,討論有關科技如何影響社會發展的議題。
城市
|共141篇|
Moyashi:那個「攻殻機動隊」中從來沒有存在過的香港
押井守並沒有捕捉那個曾經的香港,「攻殼機動隊」中的香港從來沒有存在過。相反,「攻殼機動隊」以及一眾影像作品中的風景,構成了我們對「香港」的印象。
繪畫就是日常 ── 楊東龍的「日課」
繪畫能呈現出繪者及城市的不同狀態,而這次刺點畫廊與藝術機構艺鵠的合作項目 —— 楊東龍個展「日課」,便展出藝術家於 2019 年至 2020 年間的最新作品,以及 2015 年至 2018 年間的精選作品。各種城市景象,呈現出不同階層的生活面貌,擴闊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想像。
【圖解】觀塘親朋注意:全球(包括香港)車車擠塞情況
受疫情影響,各國在 2020 年採取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改變了民眾的外出及通勤模式。TomTom 研究全球 56 個國家或地區、共 416 個城市的交通情況,發現與 2019 年相比,大部分城市的擠塞情況有所改善。
鄭立:捍衛江山 —— 所謂中立就是同時得罪所有人,你準備好了嗎?
連小品遊戲都讓你知道,中立不是兩邊都不得罪,而是得罪所有人,偏偏現實的人不知道,還以為中立很好玩。
【羅馬式建築】蓄水池保育絕非天方夜譚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昨日進行清拆,本地罕見的羅馬式地下結構首度曝光,旋即引發保育爭議,有網民翻查文獻指證蓄水池早建於 115 年前。縱觀全球各地,雖然不少蓄水池深埋地底,但不代表沒有建築美學價值,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Basilica Cistern)便是典範,即使是近代的蓄水池也有保育案例。
「尹秀珍:補天」以線把世代記憶縫合
藝術家尹秀珍,從 90 年代起以收集得來的舊衣物創作各種裝置藝術,探索過去與現在、記憶、全球化等主題。在她眼中的衣物,都是承載著每人的故事,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次於本地的首個大型展覽「尹秀珍:補天」,以針線為刃,呈現個人經歷的觀察,世代的回憶及對全球化,甚或是宇宙作出反思。
【鯨尾救車】荷蘭鹿特丹:古怪雕塑城市
荷蘭港口城市鹿特丹(Rotterdam)郊區,日前發生列車出軌意外,幸而一座高十米的鯨魚尾巴雕塑「托住」出軌車廂,拯救了駕駛員一命;這座建於 2002 年的雕塑,恰好名為「被鯨尾所救」(Saved by a Whale’s Tale)。歐洲各地有許多以歷史人物為題材的雕塑,不過鹿特丹就比較奇特,除了「被鯨尾所救」,這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的城市,藏著不少造型奇異的雕塑與裝置藝術。
【本土新藝術家】城市奇想 ── 破繭的「水石觀」
若說大自然是創作者的靈感來源或啟發,城市內的自然之物可引發怎樣的聯想?周頌聞與李婉說的創作範疇分別為西畫、國畫、盆景及概念藝術。這次由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和元創方(PMQ)合辦的「破繭 —— 香港新藝術家系列」中,她們以「水石觀」為題,透過畫作,抒發自己與城市、自然之間的關連與感受,重塑景物的意義。
藝評:舞在大海與城市空間 —— 簡評「本地一手播」四個作品
疫症時代,現場演出停擺,網上的可能性被大大拓闊。「城市當代舞蹈團」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本地一手播』」今年就由戲院放映,改為網上放映。舞蹈錄像風潮已久,較之現場演出,其有三組極重要的元素相互交織而成 —— 身體或動作、空間與鏡頭。
疫情之下,如何鼓勵公民參與政策制訂?
武肺疫情令各地公眾聚會取消,對民主社會而言,無疑罣礙了公眾參與的可能。英國政府的政策研究平台 Policy Lab 總結經驗,提出政府可參考不同藝術實驗,鼓勵公眾運用網上平台,在疫情期間繼續參與政策制訂。
2020 年歐洲創意之都:魯汶
面對武漢肺炎,很多經濟活動,以及研究和教學工作都大受打擊。在疫症陰霾下,歐盟依然致力推動創科發展,並照常頒發每年一度的「歐洲創意之都」大獎。今年,比利時的歷史古城魯汶(Leuven),就榮獲創意之都的銜頭,以表揚其科研成就。
包大人:疫情後的公關大戰
2020 年的疫情,使香港變得不一樣,但公關只有更加繁忙。
疫情尚未結束,如何保持城市活力?
其實,城市理論先驅如 Jane Jacobs 和 Richard Sennett 都曾指出:城市的生命在於社交,武漢肺炎爆發,正好擊中城市的要害。
鄭立:我開個 SimCity 玩,最鍾意玩到民怨四起,你吹得我漲咩?
當看過自己的城市被破壞,產生快感後,通常會欲罷不能,試盡一切招式,愈搞愈變態。這時候我們才醒悟,其實之前一切的建設都只是前菜,做市長最大的快感,就是破壞自己的城市,虐待自己的市民。
糧食危機:大屠殺的先兆
當一個國家天災連年,同時面對環球經濟衰退和國際孤立,就很有機會出現糧食危機。糧食短缺足以引起可怕災難,有學者估計,1958 到 1961 年間,中國的「三年大饑荒」就令 3,600 萬人餓死。去年更有學術研究提出,糧食危機很有機會引致大屠殺。
意大利熱那亞新橋建成,卻解決不了問題?
2018 年 8 月 14 日,意大利北部城市熱那亞(Genoa)塌橋事故造成 43 人死亡。悲劇兩週年前夕,新建的聖喬治橋(San Giorgio bridge)趕及揭幕啟用,取代倒塌的莫蘭迪橋(Morandi bridge)。但新橋高速建成,似乎仍不足以重新連接這座港口城市的居民。有專家認為,依山面海的熱那亞,至今仍依賴老舊的陸上交通系統,長遠並不能解決問題。
夕立:討厭中國還是要學學中國 —— 「智能都市」的誘惑
正如香港拉倒的「智慧燈柱」,智能城市必須允許個人資料互通,以便更有效率地管理城市,並提高工作效率,若推進到極致就會像內地城市的監控系統。在私隱備受重視的日本,此法案當然會受到質疑。
哥斯達黎加:要成零碳傳奇,先從交通做起
不過,哥斯達黎加雖然自詡世界減碳實驗所,該國擁車率卻為拉美第 3 高,而且有上升趨勢。首都聖荷西市中心的繁忙時間車流量,自 2015 年來已上升逾 4 成,城市急促擴張,對交通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因應武漢肺炎疫情,當局為控制人流頒佈汽車管制令,城市空氣霎時變得清新。一旦恢復常態後,這個國家又有甚麼板斧?
重新認識城市:採著野菜去旅行
各國因應武肺疫情封關,大眾能搭飛機出遊的日子仍然遙遠。如何於所住社區尋找旅行的感覺?在歐美,有民眾就選擇出門採野菜,讓天然的美味帶自己到處冒險。搜集野果是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技能,到了現代世界,這種做法仍然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