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需一切都在住所附近,不用坐車即可到達,似乎是一個便利生活的概念。「15 分鐘城市」既能減少排放,亦能營造可持續的城市生活,近來卻在英國引起廣泛質疑,有陰謀論指,此概念實際上是要限制居民活動,令推行遇到阻礙。
城市
|共221篇|
真.熊出沒注意
1915 年,日本發生史上最嚴重的三毛別棕熊襲擊事件 —— 一隻棕熊在北海道北部島嶼三毛別襲擊並殺死 7 名居民,包括 1 名孕婦和 1 名嬰兒;事件發生在深山森林地區,遠離城市。惟多年來日本偶有熊隻襲擊人類居住地,且近年相關事件增多,令人擔心作為緩衝的里山範圍縮少,熊會更頻繁出現。
在印尼,防洪管理是一個政治問題
在 2021 年,洪災成為印尼頭號自然災害,短短一年發生 788 宗事故;與其他自然災害如山崩、颶風、乾旱、森林大火和地震不同,過去十年當地洪水事故次數明顯增加。荷蘭萊頓大學政治學者 Yogi Setya Permana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防洪管理如何成為複雜的政治問題。
底特律破產十週年 —— 死城如何重生?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宣佈破產,一個城市破產後,下一步會經歷甚麼程序?其實城市破產屢見不鮮,美國過去百年就有超過 600 個城市破產,以汽車重鎮底特律(Detroit)為例,10 年前申請破產,10 年過後這座落難城市有何轉變?
陶傑:伯明翰「破產」之謎
一個市政府的破產不是甚麼特別嚴重的事,只是宣佈進入「手緊」的嚴重狀態,一般會向倫敦求救,要求中央增加津貼,這一次,首相辛偉誠拒絕,正因為倫敦方面質疑:這些左翼的地方政府,平時的開支有沒有必要?
【*CUPodcast】ESG 傾呢啲:冬甩經濟模式,城市發展可持續化
「冬甩經濟學」以平衡環境和民生為發展原則。各國經濟學家如何解決城市發展問題,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活力社區?
夏海安:底特律真的是生人勿近嗎? (下)
從旅遊的角度而言,底特律作為一個短旅行目的地而言確實不錯,作為工業時代蓬勃發展的城市,這裡的建築物具有歷史,置身其中會帶來身處 60 至 70 年代美國電影當中的感覺,大門上黃銅製的門柄、大理石柱、精緻的扶手裝飾,都是歷史的印記,也依稀反映出當年城市繁華的一面。
夏海安:底特律真的是生人勿近嗎? (上)
去年冬天,我趁美國旅遊簽證尚未到期,就和家人從加拿大租車自駕前往美國來個短途旅行。我居住的城市,距離兩個美加邊境 —— Niagara Fall/Buffalo 及 Windsor/Detroit 要兩小時起計的車程,自駕遊來說是合理距離。加上有些老香港人推薦我去底特律參觀,介紹說在那邊購物抑或飲食都比多倫多優勝,我就聞名而去,看看到底大家口中的汽車、破產、罪惡之城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新詞】相遇主義:通過相遇讓都市人產生共情
近年,香港興起一股散步熱潮,把城市中的種種邂逅變成浪漫的相遇。英國作家兼藝術家 Andy Field 就在今年 5 月發表著作 Encounterism,中文可以暫譯為「相遇主義」。Field 覺得人與人之間各種偶然的相遇 —— 無論是好是壞、熱情或冷淡 —— 都令人著迷不已,接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都市生活態度。
招募貓狗滅鼠,原始卻有效
在美國華盛頓,亞當斯摩根是夜生活及餐飲場所的集中地,人們有閒暇就會到該地飲酒作樂。該處也是老鼠的美食天堂,牠們在餐廳、酒吧及夜店後巷徘徊,以扔在垃圾桶裡的剩菜為食,不過自社區組織獵犬隊之後,情況就有了改善。
加里寧格勒:位處歐洲,卻與歐洲隔絕
波蘭宣佈將恢復以舊名稱呼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與其州,即波蘭語柯尼斯堡(Królewiec)與柯尼斯堡州。克里姆林宮形容此舉屬「近乎瘋狂的敵對行為」。擁有加里寧格勒主權的俄國及前蘇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柯尼斯堡並無主權關係;而即使曾以蘇聯人口替代德語人口,時至今日俄國仍然稱這片領土有「德國化」之虞。
能在塞納河暢泳的那天要來了?
巴黎塞納河在藝術、文學及歌曲中的形象是浪漫而美好的,但這條河在生態上已步向死亡。以往除特定情況外,塞納河一直被禁止游泳,因污濁的河水對魚類及游泳者毒性太大,只適合用作船運,或成為廢棄單車及其他垃圾的墳墓。不過,褐綠的河流因作為 2024 年巴黎奧運比賽場地,而得到加快淨化及改造機會。
【新詞】自然而生的城市主義:東京小店為何如此繁榮?
東京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榮的城市,為全球第二大城市經濟體,僅次紐約,更勝倫敦,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市容整潔而且治安良好。在如此發達和資本化的環境下,當地橫街暗巷卻又能養育非常有趣的小店生態。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 Jorge Almazán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出版著作 Emergent Tokyo,探討東京獨特的城市生態如何形成。
結合環保與教育:市區農莊作為幼兒園
香港近年出現不少親子農莊,讓小朋友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可以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大學等大型機構也會發展天台耕作,讓員工可以抖抖氣。人們意識到耕種農作物不單能生產糧食,更能促進身心健康。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多教育學家和建築師亦正思考,如何結合市區農莊和幼兒教育,鼓勵幼兒全人發展。
書店們:舊區
時移世易,陪伴我們成長的「舊區」,有很多建築物可能只會存在於歷史照片裡。「舊區」與我們一起成長、衰老,究竟它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3.11 十二週年,防災數碼化
3.11 日本東北大地震踏入 12 週年,在悼念死難者及重建受災區的同時,各界還致力研究及提升防災技術,盡量減少下一場災害的傷亡及破壞。數碼對映(digital twin)、無人機攝影、即時通訊軟件、都市人群疏散系統…… 防災數碼化成最新趨勢,還擁有龐大商業潛力。
土耳其震區中的小城,為何沒有倒塌傷亡?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四個失敗的城市品牌運動
近年,世界各地都有地方推出城市品牌運動(City Branding),以吸引旅客和外資。香港在董建華年代已推出「香港品牌」,提出「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曾蔭權年代又擴大計劃,到現屆李家超政府則要「說好香港故事」。不過,城市品牌運動未必能夠取得實效,更有可能引發公關災難,彭博社就列舉出多個城市品牌運動的失敗例子,讓各地政府借鑒。
【展覽】「Sweeping Vistas」6 位藝術家的心中景致
於 JPS 畫廊舉辦的群展「Sweeping Vistas」,包含了六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均於香港出生或居於香港,當世界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們所描繪的景致又是怎樣的?
曾詩敏:城市定向這回事
不知道大家對九龍城區有多熟悉,也不知道大家有多了解那一帶原來有不少古蹟。聖誕期間,我參加了一個定向活動,可以體驗一番,也透過運動認識自己並不陌生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