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宣佈將恢復以舊名稱呼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與其州,即波蘭語柯尼斯堡(Królewiec)與柯尼斯堡州。克里姆林宮形容此舉屬「近乎瘋狂的敵對行為」。擁有加里寧格勒主權的俄國及前蘇聯,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與柯尼斯堡並無主權關係;而即使曾以蘇聯人口替代德語人口,時至今日俄國仍然稱這片領土有「德國化」之虞。
城市
|共211篇|
能在塞納河暢泳的那天要來了?
巴黎塞納河在藝術、文學及歌曲中的形象是浪漫而美好的,但這條河在生態上已步向死亡。以往除特定情況外,塞納河一直被禁止游泳,因污濁的河水對魚類及游泳者毒性太大,只適合用作船運,或成為廢棄單車及其他垃圾的墳墓。不過,褐綠的河流因作為 2024 年巴黎奧運比賽場地,而得到加快淨化及改造機會。
【新詞】自然而生的城市主義:東京小店為何如此繁榮?
東京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榮的城市,為全球第二大城市經濟體,僅次紐約,更勝倫敦,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市容整潔而且治安良好。在如此發達和資本化的環境下,當地橫街暗巷卻又能養育非常有趣的小店生態。慶應義塾大學副教授 Jorge Almazán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出版著作 Emergent Tokyo,探討東京獨特的城市生態如何形成。
結合環保與教育:市區農莊作為幼兒園
香港近年出現不少親子農莊,讓小朋友有更多機會接觸大自然,可以更健康快樂的成長;大學等大型機構也會發展天台耕作,讓員工可以抖抖氣。人們意識到耕種農作物不單能生產糧食,更能促進身心健康。在世界各地,愈來愈多教育學家和建築師亦正思考,如何結合市區農莊和幼兒教育,鼓勵幼兒全人發展。
書店們:舊區
時移世易,陪伴我們成長的「舊區」,有很多建築物可能只會存在於歷史照片裡。「舊區」與我們一起成長、衰老,究竟它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3.11 十二週年,防災數碼化
3.11 日本東北大地震踏入 12 週年,在悼念死難者及重建受災區的同時,各界還致力研究及提升防災技術,盡量減少下一場災害的傷亡及破壞。數碼對映(digital twin)、無人機攝影、即時通訊軟件、都市人群疏散系統…… 防災數碼化成最新趨勢,還擁有龐大商業潛力。
土耳其震區中的小城,為何沒有倒塌傷亡?
位於土耳其南部的哈塔伊省,整個地區都因該國月初的猛烈地震而翻天覆地,唯獨在小城市埃爾津(Erzin),居民安全過活。美國 NBC 新聞引述當地人及官方人員指,埃爾津在今次地震中沒有人傷亡,也不見建築物倒塌,相信與當地建設長期以來嚴格遵守國家法規有關。
四個失敗的城市品牌運動
近年,世界各地都有地方推出城市品牌運動(City Branding),以吸引旅客和外資。香港在董建華年代已推出「香港品牌」,提出「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曾蔭權年代又擴大計劃,到現屆李家超政府則要「說好香港故事」。不過,城市品牌運動未必能夠取得實效,更有可能引發公關災難,彭博社就列舉出多個城市品牌運動的失敗例子,讓各地政府借鑒。
【展覽】「Sweeping Vistas」6 位藝術家的心中景致
於 JPS 畫廊舉辦的群展「Sweeping Vistas」,包含了六位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均於香港出生或居於香港,當世界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們所描繪的景致又是怎樣的?
曾詩敏:城市定向這回事
不知道大家對九龍城區有多熟悉,也不知道大家有多了解那一帶原來有不少古蹟。聖誕期間,我參加了一個定向活動,可以體驗一番,也透過運動認識自己並不陌生的地區。
電子迷你車:道路革命新方向
現時每年大概有 130 萬人命喪於交通意外,是年輕人的頭號殺手。同時,交通運輸亦佔全球約 17%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車輛停泊也佔用了大量用地,是很多地方樓價高企的元凶。於是,各國都持續改善交通規劃,以應對一連串的社會和環境問題。電子迷你車興起,可能為道路改革提供新方向。
【Soul Monday】拯救老倫敦煤氣燈
現代社會普遍使用電燈,但倫敦仍保有不少特色煤氣街燈。即使曾多次出現全數更換成電燈的提議,最終因為古蹟愛好者及居民發起運動,成功令這些歷史重要遺產留下來,繼續默默地照亮倫敦。
居者難有其屋:斯德哥爾摩青年轉捱貴租
城市人口膨脹,樓價只升難降,在環境好、福利更好的瑞典,蝸居同樣難求。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工作的年青人,雖可申請入住政府轄下的租金管制房屋,但由於供不應求,一等就是三五七年。尚有能力的就在市內邊捱貴租邊輪候,否則就住到市郊每天坐車兩三小時上班。部分懂得「遊戲規則」的人,倒能加快上樓。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如何包容神經多樣性?
在 9 月中旬,紐約市林肯中心外的廣場 Josie Robertson Plaza 舉行了一個為期 3 日的活動「Softy」,期間不同形狀及大小的豆袋梳化散落在各處,有人把豆袋推在一起,有些則將其拖到廣場較安靜的邊緣。背後的設計師 Bryony Roberts 對此十分樂見:「不同年齡的人都開始製作自己的客廳。」其設計原意,是要建立可以包容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的城市公共空間。
不用搶,水獺也來到新加坡
在以整潔聞名的新加坡,近年出現一個難以收拾的混亂情況 —— 水獺數量激增。水獺雖然可愛,但始終是野生動物,牠們會為獵食而侵擾魚塘,偶爾更會襲擊人類。當地國家公園管理局(NParks)就正努力將島上 170 隻水獺搬離民居區域。
曾詩敏:維港渡海泳 —— 將運動融入城市
運動向來都是感受一個城市最美的其中一扇窗。能夠將運動融入城市,再從運動去看一些城市風貌,總是格外有趣。最近看到我們的維港在迸發著不少活力與可能。
【愛在左右】香港人必修的一課
疫情陰霾下,Michael 轉型開辦本地遊,但初心並未動搖,希望港人可以藉此認識自己城市的不同面貌,以性小眾、宗教、傳統工藝等不同主題規劃導賞團,帶大家上一堂「香港必修課」。
【建築雙年展】「集籽種城」—— 重新發現城鄉之美
在高樓林立的建築物及社區之中,香港是否有著不為人之的活力與美感呢?近日有一個以「集籽種城」為主題的建築雙年展,邀請了 50 多個探討城市、建築及建構環境議題的參展單位,如建築團隊、NGO、大學的研究團隊、民間組織等,共同探索怎樣令社會上的不同元素共存,並取得平衡。
倫敦的佔屋者運動:一位居民所見所聞
網上一搜,發覺關於佔屋運動的報邊有一大堆。佔屋者通常都是無家可歸者,或者是自稱無政府主義者的人,希望透過佔屋來向政府抗議貧富懸殊和住屋問題。對他們來說,佔屋的行為只是更好地將社會資源「合理分配」。的確,租金昂貴的倫敦市中心其實有很多空置樓盤和店舖,但同時露宿者的數目卻沒有減少。「佔屋」運動除了在英國外,在其他歐美國家也非常普遍。
【消失的香港建築】爐峰塔:一代人記憶中的山頂
山頂凌霄閣的前身,原是香港本地建築師鍾華楠設計的爐峰塔。由 1972 年落成至 1993 年拆卸,不過 21 年,混合了現代主義及中式元素的爐峰塔已盛載了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也標誌著 60 年代香港建築的發展。最後一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帶大家回到記憶中的太平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