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

|共239篇|

疫情掀起的大辭職潮,已經退去

2021 年疫情仍在世界蔓延之際,德州農工大學管理學教授 Anthony Klotz 首先提出了「大辭職潮」現象,更預計大辭職潮「可能會帶來持久變化」。不過到了 2023 年,不同媒體陸續斷言大辭職潮已經終結 —— 大批勞動力正返回疫情前的工作崗位。就連 Klotz 本人也承認,大辭職潮「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辭職率大幅下降,「就像疫情從未發生過一樣」。

莫坤菱:疫情後再看「窄路微塵」,不過時的相濡以沫

總共看了兩次「窄路微塵」。第一次是去年香港亞洲電影節首映、訪問導演林森前,在試映室的小銀幕,已覺是驚豔。兩個小人物面對命途多舛,依舊咬著牙關,默默存活,不知不覺戳到每個觀映者的心坎…… 還只是共鳴感作祟?如今世界通關,疫情已過,一切恍如隔世,翻看一遍「窄路微塵」,卻覺相濡以沫更耐看,尤其是本來有點不明所以的結局,吃過每記苦難後,是帶點餘韻的明志。

【圖解】疫情 3 年,時光機上看他們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 3 年,3 年是個怎樣的概念?若要回想過去這幾年,到底是如何走過的,或者也會赫然一片空白,不知從何說起。當日香港出現由內地輸入的第一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那是 2020 年 1 月 23 日。後來首次出現本地確診個案,那是 2 月 4 日,就此正式掀起疫情序幕。

陶傑:中國海嘯式爆疫與世界

或一水深圳河之隔的香港,長期聲稱擁有所謂背靠祖國的優勢。「優勢」體現在哪裡?就是在這種關頭的獨家資訊享有權利。新加坡沒有的,香港特區擁有。當全世界看見:新加坡沒有的,香港同樣也沒有;但新加坡擁有的普通法和司法獨立,香港漸漸沒有了。這就難怪香港的資金紛紛移去新加坡。

2023 年世界和平有望成真嗎?

過去一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新冷戰對峙,還導致糧食及能源供應緊張,全球通脹不止。兩名美國國際關係專家在「外交政策」雜誌分析,2022 年可能是未來歷史教科書的新章節開端,那麼 2023 年將會是怎樣的一年,「世界和平」這個新年宿願有望成真嗎?

書店們:解封之路

疫情「肆虐」近 3 年,經歷各地民眾大規模示威後,中國國務院在 12 月 7 日公佈「新十條」,當中包括科學精準劃分風險區域、縮小核酸檢測範圍及頻率、快封快解、各項維持社會經濟正常運作的原則等,並且不再提「動態清零」。有媒體說,這是「清零時代」的結束。

鴻若遠:養紙狗現象 —— 在制度反抗無望下的精神勝利

近日多個國內媒體報道,自 2020 年開始,中國疫情防控嚴緊,限制了不少大學生在校園內的活動範圍,校園的宿舍生活本已固定規律,在疫情下就更枯燥乏味,在此種種壓抑下,學生既不能外出玩樂,也沒甚麼社交活動,便流行起廢物利用,拿購買食物剩下來的紙盒,用美刀工和顏色筆做出不同形狀的紙盒狗,放到宿舍門口,在晚上防疫解封時,更拖著它們到操場溜狗,互相比拼狗隻的造型。

唐明:賞析魔幻兒歌「背古詩做核酸」

這一句描寫的是對月亮的想像,地球人仰望月亮初升,所見如仙人兩腳落地,然後再看到桂樹的團團陰影,但是兒歌作者的筆鋒一轉,即使月亮上的仙人,無論是嫦娥還是吳剛,他們也要排隊,一起做核酸,核酸檢測與抗疫政策,衝出地球,轄及月球,統領宇宙,這與甚麼千年大計或者統領宇宙之類的雄心,是完全吻合,一首兒歌能夠如此準確呼應大時代的精神,quite extraordinary。

Moyashi:永遠脫不下來的口罩

除了部分堅持以清零為己任的地區,許多國家已經逐漸從疫情中恢復社會經濟運作。經歷 2 年多鎖國的日本,也終於在 10 月 11 日完全開關,街上隨即增加了許多外國面孔,出入聽到廣東話的頻率也上升了不少。於是問題來了,重遊日本,口罩還是不是應該戴上?

唐明:如果紅樓夢的大觀園也爆發「疫情」

可是,在奪權之前,誰能下令將太太小姐們單獨隔離起來呢?探春、寶釵、黛玉等人難道會束手坐等?何況她們與自己的丫鬟,大多情如姐妹,如此粗暴的隔離政策以及奪權方式,我認為,在大觀園這樣的社會裡,沒有甚麼可能發生。即使賈府後來倒了台,但取而代之的,也不會是賈府的管家、小廝、車夫或佃農。

疫後旅行:原來只為一覺好眠?

疫情出現後,日常生活也隨之改變,令人情緒持續繃緊,直到今年各地旅遊限制大幅放寬,人們終於有機會度一度假放鬆心情。近年海外更開始盛行睡眠旅遊,愈來愈多酒店及度假村以睡眠作招徠,因旅客已經由以往習慣趕景點趕購物,變成放開煩俗事務,覓一覺好眠。

鴻若遠:「Bo Burnham:我的隔離日記」—— 無氈無扇也能變

許多創作人都喜歡用各種外在因素來解釋自己的創作不濟,要不是成本不足,就是外在環境影響,甚至推說到作品推出時的天氣和各種外在環境。當然,現今的疫情是對作品不受歡迎最完美的解釋。創作限制固然存在,但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大。關於這點,讓筆者想起去年 Netflix 的一個喜劇節目「Bo Burnham:我的隔離日記」(Bo Burnham:Inside)。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當旅客回來時,京都如何擺脫過往困擾?

隨著日本下月開關,港府亦放寬入境措施,不少港人已開始計劃遊日「返鄉下」。京都作為最多人到訪的日本城市之一,在遭受疫情打擊兩年多後,極需要旅遊業帶來收益。不過,京都在疫情前曾飽受旅客過多的問題困擾,當地人希望久違的旅客能在尊重當地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再度好好遊歷這個日本古都。

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

9 月 18 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佈當地 COVID-19 疫情已經結束。而在較早之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亦表示全球大流行的終結已經「近在眼前」。全球大部分國家都陸續放寬、甚至完全撤回繁瑣的抗疫措施。9 月初,權威科學期刊「自然」就刊登專題文章,反思世界醫學專家從 COVID-19 封城措施學會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