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中國共產黨奪得江山,但有條件離開的資本家,面對以消滅資本主義為綱領的新政權,為何大多數選擇留下?國民黨倚重的上海企業家劉鴻生,曾經把家人和財產疏散國外,形成風險分散的跨國網絡,但他本人最後卻回流中國,與海外家人訣別,資產亦逃不過國有化命運。康奈爾大學中國史學家爬梳資料,重組劉氏回流背後的複雜動機,側寫出國共交替的時代面貌。
上海
|共12篇|
老上海的終結
2009 年,中國國務院宣佈上海將在 2020 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新一年將至,要達成當初的鴻圖、偉略,似乎遙遙無期。約一個世紀前,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曾是世上最開放的大都市。這顆東方明珠、東方巴黎,是如何得到又失去這個地位,而要「再全球化(re-globalizing)」?
【星 CUP 人物】與倪匡閒話家常 回憶「上海兒戲」
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與倪匡閒話家常,由 70 年前老上海的童趣兒戲,談到現今社會網絡欺凌和審查的問題。
唐明:一國兩制還可以複製嗎?
果然,今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美國經濟學家 Paul Michael Romer 就提出,不妨在洪都拉斯等國家,劃出一些地方建造憲章城市(Charter City),在其國內原地建設更符合幸福生活原則的「領地」,輸入先進的文化和制度,譬如司法獨立、言論自由、開放市場,廉政監察等等,是一個比接受移民更為切實有效的方法。
陶傑:聽言觀行,中外皆然
中國國家主席主持上海進口博覽會揭幕,發表講話,宣佈「五大承諾」:包括一主動擴大進口、降低關稅,而且「不是權宜之計」;二擴大金融業服務業開放、深化教育文化等開放進程、放寬教育醫療等外資股比限制。國家主席講話分量自然不會同凡響。但這種論調中國自從加入世貿以來,西方政府和企業不知聽過幾多次。
已逝去的老上海:浪漫、前衛與戰亂
欣賞過王家衛和李安的電影,或張愛玲的小說,儘管生不逢時,卻足以明白,影像和文學世界裡念茲在茲所追懷著的老上海,跟今日商業味濃厚的摩登大都會,是兩個不同的城市想像。長期旅居中國、精曉中文,曾以「午夜北平」獲得愛倫坡獎的英國作家 Paul French,羅列出 10 本關於老上海的著作,從上世紀到當代,中外作者,小說、傳記或學述論著,都揭示了戰爭期間這個謎樣都市所呈現的獨特面貌。
唐明:租界那些神奇的事
有人問我,但凡提到舊上海,無論是甚麼作品,似乎從來沒有聽說過政府官員的名字,上海那段日子好像是個無政府狀態,到底有沒有人在管事?答案是一批神奇的稱為「大班」的人,小說家毛姆的「大班」寫的就是這段故事。
唐明:有一種羅曼蒂克叫江湖
他不是人在江湖,而是因為有他才有江湖,所謂民國風流也如是。雖然一生「發光發熱」,帶攜了無數人,造就一代風流,但他末了病逝香港畢竟淒冷,因為那個江湖不復存在了,臨終時他還囑咐兒女燒掉從前別人欠他的所有借據,一了百了,「給大家留個體面」。
來了美帝米老鼠,上海工人請過主
去年就有報道指,上海市政府下令「大掃除」,要求園區附近 153 間工廠在今年底前關閉,務求減少污染,確保「迪士尼藍」。如今樂園開幕在即,有外媒卻發現,工廠是否「無得留底」,似乎取決於規模大小,並非排污多寡。而因「關廠令」失業的數百工人,此刻更前路茫茫,因為當局對他們既無補水,亦無支援。
李文揚:王佳芝與弔詭紅燒肉
「對自己都不好的女人,怎麼要求別人對你好」——微信中黑色 Chanel clutch bag 照片的 caption。「朋友圈」內上海女仔中這類照片亦係常見;「港女」喺 Facebook 都係咁?Well,她卻不是。
梁迪倫:上海創店的悲
上篇說到 2 年前在上海創業的喜,有很多讀者感到興趣。畢竟早年中國經濟起飛,很多人夢想在這一浪中,早點在此龐大的市場裡奠下根基,做 13 億人的生意。但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凡是北上創業都可以成功,因為有些行業在本質上是有限制的,中國地大人多對你並沒有甚麼特別好處。例如餐飲業,無論是 700 萬人還是 13 億人,你店內的座位仍是只有那麼多,不會改變。
梁迪倫:上海創店的喜
從 2008 年 22 歲創業之來,我創立過四個咖啡店品牌,合共八間分店。當中最令我引以為傲,同時損失亦最慘重的,是在 2013 年底在上海創立的牧羊少年上海分店。但我在上海創業兩年來遇過的「喜」,改變了我日後的經商思維和處世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