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

|共7篇|

【簡史】器官移植技術的倫理爭議

近日,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正研究與內地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醫衛局在 5 月 22 日稱近期器官捐贈取消登記數字「不尋常」,行政長官李家超更表示情況有可疑,已要求警方調查;而有建制媒體形容有關情況是「惡勢力的軟對抗」,目的是要「陰乾血庫」。其實一直以來,器官捐贈都是複雜的政策甚至是倫理議題。被喻為醫學倫理學的先驅的 Albert Jonsen,生前就曾在學術期刊 History of Medicine 扼要回顧有關器官移植的倫理史。

換腎禮券:憑券優先換腎的捐贈制度

現時香港逾 2,000 名病人正等候腎臟捐贈,然而得償所願的每年不過數十。美國情況同樣嚴峻,每年有 4,500 名病人到死都等不到移植機會。器官捐贈僧多粥少,近年一個「腎臟禮券制度」就在美國逐漸成形,任何人只要願意捐贈腎臟救助有需要者,其親屬都可得到一張換腎禮券,以應未來換腎需要。換句話說,捐腎就如為親友買保險。雖然當中仍有指定受捐者未來無法找到適配捐贈的疑慮,但外界反應仍然正面,不斷有醫院表示有意加入禮券制度,有望增加活體捐贈人數。

因腦死而摘取器官移植,是救人還是殺人?

延續生命,創造奇蹟,是很多人對器官捐贈的看法。但要如何判斷一個人已經死亡,繼而進行器官摘取和移植呢?腦死有別於心肺死亡,還存在道德上的爭議。因為在醫學角度,被判定腦死的病人,若心肺機能正常,其實仍有生命徵兆。當醫生摘取腦死病人的器官,某程度上就是親手終結其生命。醫生是否會為了想救面前這個人而暗盼另一個陌生人「盡快」死去呢?為腦死患者進行器官移植,是救人者還是殺人者?

人獸合體:增加器官供應?

適逢妄圖創造最強人類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誕生 200 週年,美國一班科學家似乎有特別的方法響應——人造半人獸。這群科學家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培育出擁有人類器官的牲畜——喀邁拉胚胎(Chimera),一可利用這個更貼近人類構造的「新物種」進行病毒研究,二可使用培育所得的器官,救治等待器官捐贈等到下世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