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於 JPS 畫廊舉行聯合新作個展「彷彿的真相」及「昨日」,分別呈現林輝對現今社會的反思,以及影響其創作及風格的重要過去。即使他近年開始創作純藝術品,但亦會加入原創人物「Jiro」,作品不失玩味、故事性及貼近生活的元素。
太空
|共60篇|
鄭立:Stellaris —— 社會崩壞有很多方式,你喜歡哪一個?
結果他們沒有聽胡力威師父的指導,不再「掙扎」,開始「拚䠋」,大家索性不顧任何防疫設施,放棄防疫去返工去拜山去海灘,這個文明也從此衰亡。
宇宙奇問:地球是否愈來愈大?
我們自出娘胎,就活在地球之上,對於這個星球,卻又了解甚少。有讀者早前便向「紐約時報」科學欄目提問:「歷代以來,隨著腐爛植物的堆積,地球是否變大了?」不過,美國太空總署前機械人專家、知名網絡漫畫 xkcd 創作人 Randall Munroe 直言:「地球並非變大,它其實正在縮小﹗」
微型太空垃圾即將「有跡可尋」?
陸地、海洋垃圾何其多,太空亦然。在近地軌跡(low-Earth orbit)中,已知的中、大型太空垃圾約有 1.2 萬件,但礙於科技限制,現時只能偵測到長、闊、高均多於 10 厘米的垃圾,這意味太空或存在著許多未被發現的微型垃圾,如燃料殘渣,數量甚至有可能高達數十萬,對運行中的衛星構成潛在危機。近日,太空科技公司 Leo Labs 宣布成功研發一套先進的雷達偵測系統,相信能有助追蹤微小的太空垃圾,從此開啟「太空垃圾經濟」。
鄭立:星際任務 —— 上頭比柯打你就做,唔死都無用啦
「星際任務(Ad Astra)」,它的真正主題是「人蠢無藥醫」,這是一套我看過蠢人佔角色比例極高的電影之一。以下開始有故事的情節,不喜勿進,但我覺得看了也沒差,不會破壞太多你看電影的感受。
月亮的 7 個傳言:節育、飛船、納粹基地
月亮英語 moon 的詞源,可追溯至拉丁語 metiri,即測量。古往今來,人類通過觀察月相變化測量時間,不少古代文明制定的曆法,均依靠對月溯週期的精準測量。不過,月球永遠只有同一面正對地球,圍繞月亮的各種謎團或理論,構成了人們心中存疑的「月球背面」。月亮之所引人入勝,也許出於人們有一定瞭解,同時認為它充滿謎題。
從地球科技到決戰太空,超級富豪們的新戰場:衛星網絡
被稱為現實版鐵甲奇俠、全球電動車龍頭 Tesla(特斯拉)創辦人 Elon Musk,以及全球首富、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也有電影般的瑜亮情結。只不過他們的戰場在太空,目的是讓全球尚未能連網的 40 億人口有網絡可用。
Mr. Pizza:把砒霜留給自己
當初說要把唱盤機帶上船的人是我,可我卻想不起我有在訂購表上寫下「陳昇」兩個字。這可奇怪了,船上就得我一個華人,我可不認為來自舊金山的詹姆斯,或是斯德哥爾摩的朱麗葉,會對華語音樂有如此濃厚的興趣,竟暗暗把悲傷留給自己。無論如何,每當我看見船艙內的血腥,我就知道,已經再也問不了他們。
蘇聯最後遺民:被遺棄穹蒼上的太空人
28 年前,共產主義超級大國蘇聯瀕臨崩解,無法把太空人克里卡列夫接返地球。克里卡列夫被迫在太空漫遊 311 日,到重返地球時已仿如隔世,蘇聯不復存在,其薪酬貶值到不及巴士司機收入一半,被傳媒稱為「蘇聯的最後公民」。
鄭立:2001 夜物語 —— 曾對於太空充滿期許,現在我們失去了興趣嗎?
畢竟在 1969 年已經能夠登陸月球,充滿自信的我們,在幾十年後能登陸火星,又有甚麼奇怪呢?然後過了 50 年,我們還是沒有站超過月球一步。沒有太空船,沒有殖民地,沒有核融合,沒有外星人,就是手機發展遠遠超越了我們當年的想像。明明我們的科技比以前更進步,可是星空卻像是離我們更遠了。當我想要重拾那時候的感覺時,就會想看星野之宣在 80 年代的作品 ——「2001 夜物語」。
太空狗上火星是好事嗎?
NASA 近日宣佈 Moon2Mars 計劃,再次載人登月、登陸火星,同時發佈數張宣傳海報。美國雜誌「大西洋」集中報道其中一張人狗於火星同行的海報。雖然這只是對未來的美好設想,NASA 公開的計劃亦未見真會出現「太空狗」,但在過去,確實曾有「太空狗」肩負遨遊太空的重任。
李衍蒨:葬在月球上的人
歷史上,有大約 12 人曾經抵達月球,在月球上漫步。而到現在為止,月球上只有他一人的骨灰。
幸福的所在:去看人工流星雨落在地球上
日本一間公司於今日(18 日)上午,在大氣層進行第一次測試,目的是在大氣層進行第一次測試,而最終目標是 2020 年可以正式製造出人造流星雨 —— 顆粒將從太空衛星投向地球,在大氣層燃燒,成為一顆顆耀眼流星。我們日後看流星雨,或將如看煙花匯演一般容易。
初代太空人的自白:登陸火星太愚蠢
剛好就在 50 年前,1968 年 12 月,美國太空總署派出 Bill Anders 和他的兩位隊友 Frank Borman 和 Jim Lovell,一起乘坐土星 5 號,完成了圍繞月球軌道 10 周的人類壯舉。現年 85 歲的 Bill Anders,是歷史上最早進入月球軌道的人類,不過,接受 BBC 訪問時他卻表示,今日惹來議論紛紛,而且似乎勢在必行的火星任務,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愚蠢的計劃。
鄭立:登月第一人 —— 嫦娥應悔竊玉丹,將錯事鑄成
就像嫦娥當初偷后羿的長生不老藥,也不是為了登月,只是最後她在沒意識到之下,就成為了「登月第一人」。這看起來是件錯事,對當事人也可能是錯事,卻留下了千古的影響力,就像這電影一樣。無論你怎看這電影,他都成功將太空計劃從白色,變成灰色了。
啟動人類冬眠狀態
倪匡的科幻小說「天皇巨星」中,原振俠在宇宙航行,尋找戀人瑪仙下落。飛船卻在回歸地球途中發生意外,偏離航道並迷失在宇宙中。原振俠最終處於冬眠狀態,不知何時,甚至有沒有機會甦醒過來。人類可以冬眠,本來只是科幻小說的設想。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動物冬眠的遺傳機制,認為牠們或能夠為人類解開同樣的能力。假如可以控制冬眠能力,太空人便可在持久的宇宙探索過程中睡上一覺,等待到達目的地。
登月第一人:電影以外的岩士唐故事
電影「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打破太空電影慣常風格,未有連場爆破宣揚英雄主義,而是由首位登陸月球的人類岩士唐(Neil Armstrong)出發,描述他面對愛女病故到登月挑戰的掙扎和堅毅。不過電影提及短短數年的事,想要真正了解岩士唐這個人,還是得找美國奧本大學歷史學教授 James Hansen。他在 2005 年出版的岩士唐自傳 First Man: The Life of Neil A. Armstrong 正是電影的藍本,而他早前便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透露更多戲外的岩士唐事跡。
日本和美國的奔月殖民夢
曾幾何時,憧憬神話的人都相信,月上有一座天宮,住了一位叫嫦娥的仙女;現實是,月球上杳無人煙,沒有天宮也沒有仙女。不過日本宇宙航空機構(JAXA)現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宣佈計劃於月球上建造有史以來第一個人類聚居地。
NASA 最新任務:送廣告上太空?
美國太空總署(NASA)剛滿 60 歲,明年亦是人類首次登月的 50 周年,太空熱潮有望再創高峰之際,NASA 內部傳出震撼消息。據報署長 Jim Bridenstine 有意出售太空船和火箭的命名權,以及允許太空人參與商業活動。換言之,他正考慮把這些航天工具,變成各大企業的廣告牌,並讓航天英雄像金牌運動員般,在電視廣告及商品包裝上亮相。但 NASA 屬於政府機構,太空人又是公務員。這樣做沒問題嗎?
移民外星,挪亞太空船需要多少人?
聖經記載,神指示挪亞建造方舟以避滅世洪水。結果,人類只有挪亞一家八口得救,並在地上繁衍後代。挪亞得神眷顧,自然能安然度過危機。不過,假如未來地球遭受劫難,人類必須離開藍色星球,向外太空進發,最少要多少人才可延續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