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讓外界得以窺探現代戰爭可能循甚麼方向發展。其中宇宙衛星在整場戰事中扮演關鍵角色,令烏克蘭境內的俄軍無所遁形。近年,多個軍事強國都發展反衛星導彈技術,把軍備競賽推向太空層面。可是,這類反衛星武器向來存在爭議,被指威脅整個人類社會的安全,澳洲國立大學國際法專家 Cassandra Ste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各國棄用相關軍備。
太空
|共77篇|
外太空太陽能發電站: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
俄烏戰爭令西方多國再次意識到世界能源供應體系之脆弱,化石燃料過分掌握在某些國家上。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重點政策考慮,聯合國就把 2050 年淨零碳排放視為目標。要同時達到供電自主和環保,最理想辦法是發展可再生能源。英國政府正考慮推出一個總值逾 160 億英鎊的大膽方案 —— 在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
培植肉衝出太空,遠征不是夢?
太空人太空執行任務時間可長達 6 個月,飲食是需要精心準備的一環,當中包括部分預先妥善保存的肉類。不過,想像一下長途太空旅遊或太空殖民的未來,此法未必可行。以色列人造肉初創公司 Aleph Farms 就展開一項新測試,瞭解肉類細胞能否在太空環境培育生長,希望藉此揭開太空旅行新一頁。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在解決地上人造肉問題之前,太空種肉的想法可能走得太遠。
陶傑:電影「E.T. 外星人」的洗腦工程
科學家警告,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帶領一項名為「銀河系中的燈塔」(Beacon in the Galaxy)的研究,若真的執行,可能導致外星人入侵。
生菜可助太空人預防骨質疏鬆?
太空人長時間在地球以外執行任務,難免面對由環境不同帶來的健康問題。不過,最近有科學家研發出「太空生菜」,有助太空人在漫長旅程中保持骨骼健康,未來甚至可以幫助有骨質疏鬆風險的人。
「長途跋涉赴月球,但最震撼的,是我們的故鄉。」
當被問及地球的外形,你我大抵都有些概括的印象:圓形、藍色⋯⋯ 可是,這個今天看來的「常識」,其實得來不易。1972 年 12 月,美國阿波羅 17 號登月任務期間,拍下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張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首次清晰、完整地捕捉整個地球。中央蘭開夏大學史學家普爾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回溯這段科學史,以及地球攝像對環境保育的意義。
陶傑:來自非洲的太空夢
60 年代初期,赫魯曉夫的蘇聯和甘迺迪的美國,展開太空競賽。蘇聯先發射了太空狗、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軌道,體驗失重狀態,然後美國聲稱要登陸月球。此事為非洲贊比亞一名男子帶來靈感。
鄭立:Beyond Earth —— 離散的異鄉人,最終總要面臨的三種選擇
不管是為了更大的圖謀,還是故鄉已經無法待下去,人類為留有用之身,還是要離開,流散到星際異鄉。這就是 Beyond Earth 的故事,離散不等於結束,反而是一個更大的開始。
中國正在發展激光武器?
上月,美國科學家聯盟(FAS)根據行星實驗室(Planet Labs)衛星圖像,提出中國正在西部興建新的導彈發射井。「人民日報」引述中國專家意見,指控此乃西方媒體的又一次「炒作」。最近除了這場「炒作」,「悉尼晨鋒報」還報道,中國正發展地面激光武器。
太空真人騷,陸續有來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今年秋天將首次發射民航火箭「靈感 4 號」(Inspiration4)進入太空。火箭上的四個載客名額已滿,大眾可以在 9 月 6 日開始,觀看 Netflix 與 SpaceX 合作的獨家紀錄片,一同經歷靈感 4 號的發射準備與太空之旅。未來,在不同平台,也許還有不同的太空真人騷推陳出新。
Ryan Fung:太空旅行雖反 ESG 卻有用
除了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太空旅行所衍生出的環保、安全等重要性(Materiality)問題,從 ESG 角度分析也不容忽視。畢竟現在全球追求零碳足跡,太空旅行卻反其道而行,因為相比乘搭長途飛機,太空旅行帶來更多污染。
中國太空野望,成就軟實力?
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今日升空。這次將三名太空人送上中國太空站,是中國載人太空任務史上的首次,加上上個月「天問一號」探測器繼美、蘇後成功登陸火星,其建設「航天強國」的雄心毋容置疑。雜誌「外交家」專欄作家 Mercy Kuo 便與美國空軍學院太空研討教授 Lincoln Hines 交流,分析中國銳意發展太空力量的原因。
為何 3D 打印器官要在太空?
雖然器官捐贈風氣日漸普及,全球適合移植到重症病人身上的器官仍是供不應求。與其被動等候捐贈,有研究人員就嘗試開發另一器官供應源,用活體組織作材料 3D 打印出適合的器官,為了成功,研究人員更飛到太空進行打印實驗。
中美宇宙角力:月球的戰略價值
拜登上任後,中美抗衡的格局延續,3 月 18 日雙方代表在阿拉斯加唇槍舌劍,成為不少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而這場中美之爭將會蔓延到月球之上,3 月 9 日,中國和俄羅斯簽訂備忘錄,合建月球科研站,勢要挑戰由美國主導的宇宙秩序。太空政治學家 Namrata Goswami 就在學術網站「外交家」撰文,分析背後的戰略含義。
想殖民太空,可讓機械人繁殖機械人?
經歷一代又一代繁衍,下一代人可以學習並繼承前人的知識結晶,甚至創造更多知識。人類演化過程裡,繁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機械人可否「繁殖」機械人,使其日益精進?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及荷蘭的大學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全自動機械人生產機械人系統,期望有朝一日,能派這些機械人上太空持續探索未知星球,並為人類在地球外建立居所。
太空總署的難題:如何避免污染火星?
1960 年代初,當太空總署著手執行無人探測船「遊騎兵號」登月計劃時,曾試圖以高溫烘烤太空船,雖然可以徹底消毒,但有意見認為,高溫對電子儀器非常有害。雖然事後無法證明,很多人依然認為「遊騎兵」計劃表現失準,正是因為這個烘烤消毒的方法。
從月球回到地球:登月技術的日常應用
美國太空人首度登月已超過半個世紀,但阿波羅計劃並沒有止於登上月球,當初專為登月研發的創新技術,最終都在地球上為人類的生活而服務。
「昨日」組成「彷彿的真相」── Chino Lam 聯合新作個展
這次於 JPS 畫廊舉行聯合新作個展「彷彿的真相」及「昨日」,分別呈現林輝對現今社會的反思,以及影響其創作及風格的重要過去。即使他近年開始創作純藝術品,但亦會加入原創人物「Jiro」,作品不失玩味、故事性及貼近生活的元素。
鄭立:Stellaris —— 社會崩壞有很多方式,你喜歡哪一個?
結果他們沒有聽胡力威師父的指導,不再「掙扎」,開始「拚䠋」,大家索性不顧任何防疫設施,放棄防疫去返工去拜山去海灘,這個文明也從此衰亡。
宇宙奇問:地球是否愈來愈大?
我們自出娘胎,就活在地球之上,對於這個星球,卻又了解甚少。有讀者早前便向「紐約時報」科學欄目提問:「歷代以來,隨著腐爛植物的堆積,地球是否變大了?」不過,美國太空總署前機械人專家、知名網絡漫畫 xkcd 創作人 Randall Munroe 直言:「地球並非變大,它其實正在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