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美洲古文明阿茲特克(Aztec),很多人可能會想到電腦遊戲「世紀帝國 II」,只知道其物質文明,不知道其精神遺產同樣豐盛。紐約州立大學科特蘭分校副教授 Sebastian Purcell 研究發現,阿茲特克人沒有任何「聖人」的概念,他們深信培養美德不單靠個人修行,而是仰賴社會互相扶持才得以實踐。
道德
|共106篇|
Moyashi:作品連坐法
今天的基本操作是,當藝人私德出現問題,除了事業隨即被雪藏,曾經參演的作品亦可能會被連坐下架。停演下架的考慮,是基於如果公眾人物違反一般社會規範,續用將會傳遞錯誤道德指標。罪人應當受懲罰,而非鎂光燈的祝福。
AI 情人與性伴侶:人類必上的倫理課
隨著 AI 技術不斷有新突破,不少昔日科幻電影的情節,如今也逐步成真,例如人工智能伴侶與性愛機械人,但人類與機械之間的情感連繫,世人仍然認知不多。有學者便提出跨學科研究,從 AI 情人到性愛機械人,深入探討如何為人機開啟不同的友情、愛情與性關係。
【簡史】器官移植技術的倫理爭議
近日,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正研究與內地建立恆常器官移植互助機制。醫衛局在 5 月 22 日稱近期器官捐贈取消登記數字「不尋常」,行政長官李家超更表示情況有可疑,已要求警方調查;而有建制媒體形容有關情況是「惡勢力的軟對抗」,目的是要「陰乾血庫」。其實一直以來,器官捐贈都是複雜的政策甚至是倫理議題。被喻為醫學倫理學的先驅的 Albert Jonsen,生前就曾在學術期刊 History of Medicine 扼要回顧有關器官移植的倫理史。
世界潮流:多國警隊為何走向高學歷化?
放眼全球各地警察部隊,其實都正步入高學歷化以應對新挑戰。荷蘭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學的犯罪學家 Jan Terpstra 和 Dorian Schaap 曾發表研究,分析三個歐洲地區警察的「高等警察教育」(higher police education)改革。
呂嘉俊:廚師的道德水平要特別高嗎?
那是廚師對食客的一份關懷,更因為他自重而專業,才有決心去街市每家每戶測試食材,希望做出來的菜式除了美味以外,還讓人吃得健康安心。醫生有菩薩心腸,能濟世為懷;廚師有廚德,同樣是保人性命的華佗。
Moyashi:性善經濟圈
有意見認為迴轉壽司是本著人性本善,相信顧客只拿自己吃的壽司,不會沒事污染在迴轉帶上的壽司和公用餐具。然而有關事件暴露了迴轉壽司制度的弱點,現實有人真的會為了出名和點擊率,作出損人不利己之事。靠自律和善性的自助餐飲似乎走到盡頭,於是壽司郎才會如此重視事件,民事索價毫不留情,就是為了挽回大眾對制度的信心。
廖康宇:學術界如何做訪談、拍攝紀錄片?
常見做法是當學術研究一旦涉及其他參與者,就必須經過校方的獨立小組審批道德正當性,即所謂的 Ethical review。如果研究活動牽涉社會上較為脆弱的群體,例如犯罪活動受害者、病人、性小眾等,審批條件會更為複雜,以確保該活動不會為參與者做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即是「Do no harm」原則。
Moyashi:訪問的人與被訪問的人
在義務訪問的關係中,受訪者因甚麼理由而拒絕授權是毫不重要的,因為他本來就擁有在任何時間因任何理由退出的權利。沒有授權的訪問內容就不能夠使用,製作者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也不是考慮因素,這是訪問方法論中本來就存在的風險。
拍攝紀錄片,要如何保護受訪者?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最近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獎,票房成績也不錯,但網上有文章質疑,片中年輕受訪者沒有得到被拍攝者應有的權利,導演做法似乎與紀錄片道德有所抵觸。事實上,紀錄片敘述他人的真實故事,電影導演及監製如何保護提供故事者,成為紀錄片及其製作道德的關鍵。
Moyashi:拆掉你的公園
日本長野市政府最近發表,要將位於青木島町的一個小公園拆掉。這本來只是一宗無關痛癢的地方行政小事,但經過社交媒體持續發酵後,竟然變成全國新聞。原因是市政府下達拆毀公園決定的理由,是有一家人投訴小孩的玩耍聲音太吵。
當朱古力也可以沒有可可
朱古力生產涉及森林砍伐和童工等問題,令製造商以至消費者陷入道德困境。一間英國初創公司就找到消除罪疚感的方法 —— 製作無異於真朱古力的「假朱古力」。
黃子華「魚蛋論」的哲學根據
2003 年,黃子華在棟篤笑「冇炭用」中,以吃街邊魚蛋為設例,嘲諷香港人「我沒有,別人都不能有」的負面心態,後來香港網民都稱之為「魚蛋論」,並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甚至是政治層面。其實「魚蛋論」可以發展成複雜的哲學觀點,已故的英國傳奇哲學家帕菲特就在經典文章「平等還是優次」(Equality or Priority?)提出「拉平反駁」(levelling down objection)。
莫坤菱:熱血沸騰的記者,和良心發現的幫兇 ——「她說」
作為一個記者,實在沒可能錯過「她說」(She Said)—— 一齣開宗名義改篇自「紐約時報」普立茲獎調查報道及暢銷小說「性、謊言、吹哨者」的電影,揭發美國著名製片人哈維溫斯坦對女星及女助手一連串的性侵行為,並追溯一直以來整個荷里活娛樂行業,在制度上如何包庇及默許此等行為。
人類應開始為未來 80 萬億後代做準備?
據估計,未來將可能有 80 萬億人口誕生。道德哲學家 William MacAskill 在新書 What We Owe the Future: A Million-Year View 中,主張以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進行推理:「這不僅讓我思考當代問題,還開始探究人類更長遠的將來。」
書店們:國際大刀會
近日港九新界各區,分別發生多宗持刀行劫傷人案,這些案件大都與刀有關,令「國際大刀會」之名,不脛而走。坊間有人說,現在香港是人才「搶」不到,反而孕育了大批搶劫人才。
紀浩基:「晚安媽咪」—— 兩種人生取向的解讀
導演 Matt Sobel 今年推出的驚慄片「晚安媽咪」,是重拍 2014 年奧地利同名電影,由「海嘯奇蹟」、「戴安娜」的娜奧美屈絲(Naomi Watts)主演。故事講述孿生兄弟在父母離婚後,父親送他們到身為演員的母親家後之驚慄故事。
林喜兒:「災後五日:醫者故事」—— 誰的責任?
災難故事在歌頌人性之外,也在揭露真相,尋找制度中的問題才會令故事多一層意義,否則只會模糊了焦點,而這更是真實的故事。
寵物產業:人們應否停止養寵物?
很多人視寵物為家人,而動物權益也愈受關注。近年甚至開始有人討論,人類是否有權擁有寵物。美國生物倫理學博士 Jessica Pierce 曾於 2015 年撰寫 Run, Spot, Run 一書,談及人類出於自身意願而將動物帶入生活,繼而決定牠們的外表、飲食、行為模式,甚至是否保留其性器官…… 他質疑為何寵物主人,可擁有或剝奪動物的自決權?
鴻若遠:「災後五日」—— 點揀都輸的兩難抉擇
今年 8 月,Apple TV+ 推出了「災後五日」(Five Days at Memorial)的劇集,它是根據曾獲普立茲獎「調查性報道獎」得主 Sheri Fink 的作品「在紀念醫院的 5 日:風災重創醫院中的生與死」(Five Days at Memorial: Life and Death in a Storm-Ravaged Hospital)所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