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見認為迴轉壽司是本著人性本善,相信顧客只拿自己吃的壽司,不會沒事污染在迴轉帶上的壽司和公用餐具。然而有關事件暴露了迴轉壽司制度的弱點,現實有人真的會為了出名和點擊率,作出損人不利己之事。靠自律和善性的自助餐飲似乎走到盡頭,於是壽司郎才會如此重視事件,民事索價毫不留情,就是為了挽回大眾對制度的信心。
道德
|共100篇|
廖康宇:學術界如何做訪談、拍攝紀錄片?
常見做法是當學術研究一旦涉及其他參與者,就必須經過校方的獨立小組審批道德正當性,即所謂的 Ethical review。如果研究活動牽涉社會上較為脆弱的群體,例如犯罪活動受害者、病人、性小眾等,審批條件會更為複雜,以確保該活動不會為參與者做成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即是「Do no harm」原則。
Moyashi:訪問的人與被訪問的人
在義務訪問的關係中,受訪者因甚麼理由而拒絕授權是毫不重要的,因為他本來就擁有在任何時間因任何理由退出的權利。沒有授權的訪問內容就不能夠使用,製作者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也不是考慮因素,這是訪問方法論中本來就存在的風險。
拍攝紀錄片,要如何保護受訪者?
電影「給十九歲的我」最近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電影獎,票房成績也不錯,但網上有文章質疑,片中年輕受訪者沒有得到被拍攝者應有的權利,導演做法似乎與紀錄片道德有所抵觸。事實上,紀錄片敘述他人的真實故事,電影導演及監製如何保護提供故事者,成為紀錄片及其製作道德的關鍵。
Moyashi:拆掉你的公園
日本長野市政府最近發表,要將位於青木島町的一個小公園拆掉。這本來只是一宗無關痛癢的地方行政小事,但經過社交媒體持續發酵後,竟然變成全國新聞。原因是市政府下達拆毀公園決定的理由,是有一家人投訴小孩的玩耍聲音太吵。
當朱古力也可以沒有可可
朱古力生產涉及森林砍伐和童工等問題,令製造商以至消費者陷入道德困境。一間英國初創公司就找到消除罪疚感的方法 —— 製作無異於真朱古力的「假朱古力」。
黃子華「魚蛋論」的哲學根據
2003 年,黃子華在棟篤笑「冇炭用」中,以吃街邊魚蛋為設例,嘲諷香港人「我沒有,別人都不能有」的負面心態,後來香港網民都稱之為「魚蛋論」,並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甚至是政治層面。其實「魚蛋論」可以發展成複雜的哲學觀點,已故的英國傳奇哲學家帕菲特就在經典文章「平等還是優次」(Equality or Priority?)提出「拉平反駁」(levelling down objection)。
莫坤菱:熱血沸騰的記者,和良心發現的幫兇 ——「她說」
作為一個記者,實在沒可能錯過「她說」(She Said)—— 一齣開宗名義改篇自「紐約時報」普立茲獎調查報道及暢銷小說「性、謊言、吹哨者」的電影,揭發美國著名製片人哈維溫斯坦對女星及女助手一連串的性侵行為,並追溯一直以來整個荷里活娛樂行業,在制度上如何包庇及默許此等行為。
人類應開始為未來 80 萬億後代做準備?
據估計,未來將可能有 80 萬億人口誕生。道德哲學家 William MacAskill 在新書 What We Owe the Future: A Million-Year View 中,主張以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進行推理:「這不僅讓我思考當代問題,還開始探究人類更長遠的將來。」
書店們:國際大刀會
近日港九新界各區,分別發生多宗持刀行劫傷人案,這些案件大都與刀有關,令「國際大刀會」之名,不脛而走。坊間有人說,現在香港是人才「搶」不到,反而孕育了大批搶劫人才。
紀浩基:「晚安媽咪」—— 兩種人生取向的解讀
導演 Matt Sobel 今年推出的驚慄片「晚安媽咪」,是重拍 2014 年奧地利同名電影,由「海嘯奇蹟」、「戴安娜」的娜奧美屈絲(Naomi Watts)主演。故事講述孿生兄弟在父母離婚後,父親送他們到身為演員的母親家後之驚慄故事。
林喜兒:「災後五日:醫者故事」—— 誰的責任?
災難故事在歌頌人性之外,也在揭露真相,尋找制度中的問題才會令故事多一層意義,否則只會模糊了焦點,而這更是真實的故事。
寵物產業:人們應否停止養寵物?
很多人視寵物為家人,而動物權益也愈受關注。近年甚至開始有人討論,人類是否有權擁有寵物。美國生物倫理學博士 Jessica Pierce 曾於 2015 年撰寫 Run, Spot, Run 一書,談及人類出於自身意願而將動物帶入生活,繼而決定牠們的外表、飲食、行為模式,甚至是否保留其性器官…… 他質疑為何寵物主人,可擁有或剝奪動物的自決權?
鴻若遠:「災後五日」—— 點揀都輸的兩難抉擇
今年 8 月,Apple TV+ 推出了「災後五日」(Five Days at Memorial)的劇集,它是根據曾獲普立茲獎「調查性報道獎」得主 Sheri Fink 的作品「在紀念醫院的 5 日:風災重創醫院中的生與死」(Five Days at Memorial: Life and Death in a Storm-Ravaged Hospital)所改編。
唐明:他們心裡都有一個秦始皇
許多自視道德高尚、滿腹學識的所謂精英,心中就是按捺不住要管理和控制其他人,甚至是所有人的衝動。為甚麼?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最高瞻遠矚的,認為自己就是智慧和真理的代表。無論是不開冷氣,還是按需分配的計劃經濟,在他們之下,大多數的普通人,所謂的「老百姓」都很蠢,而且道德低下,需要管起來。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的戒定慧
先不要想太遠,其實每一件人造之物,本身就一定涉及道德問題。簡單如一個飯盒,是否合乎食用安全標準,以至外觀,是否關顧在特殊情況被迫受困的心理需要,也實屬道德問題。故對人工智能的道德思考,是新物事刺激我們審視舊議題。細思之中,發現佛教早有對此的探索進路。
人類以安樂死免動物受苦,為何對自己卻雙重標準?
35 歲高齡的大熊貓安安健康狀況轉差,海洋公園昨日為牠施行安樂死。為免動物受苦,提早結束動物生命,被視為普遍接受的人道措施。但為何人類偏偏難以一視同仁,無法以人道理由給予長期病患安樂死的選項?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跟人學來的貪嗔癡
人工智能出自人類之手,人的我執我見,不論有意或無心,原來也灌注其中。當人工智能的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如不重新思考人心,人工智能對於其身為創造者的人類,實在福禍難料。或許,當人類希望創造善良的人工智能,首先要修行自心,成為人工智能的善知識。
動物會做夢嗎?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研究甚少。19 世紀,達爾文繼「物種起源」後另一本著作「人類的起源」,讓人們認識到比較心理學,當中雖略有談及哺乳類動物與人類入睡時同樣擁有的某種主觀體驗 —— 人們稱之為「夢」,但到 20 世紀,相關研究卻停滯不前。最近,哲學家 David Peña-Guzmán 的新書「當動物做夢時:動物意識的隱秘世界」再次掀起這個話題,啟發人們思考應如何重新認識牠們的內心活動和看待這些生命。
在中國,為何不會幫陌生人?
中國唐山燒烤店打人案件曝光,網民及名人紛紛批評圍觀者沒有伸出援手。回顧 2011 年女童小悅悅被汽車撞倒在地、2016 年一女子在北京和頤酒店遇襲等事件,這類「附近沒一個人幫忙」的事件,不時在中國出現。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卜慶修(Qingxiu Bu)於 2016 年曾在期刊 Liverpool Law Review 發表文章,剖析中國社會對陌生人冷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