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光學顯微鏡,只能針對整體細胞觀察,難以縮小至個別分子;至於電子顯微鏡,樣本必須在真空中觀察,無法觀察活體樣本;而「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技術」,就運用單一光分子特性克服光學顯微鏡的物理限制,擺脫電子顯微鏡無法觀察活體樣本的缺點。初創公司 Eikon Therapeutics 取得此項專利技術,用於藥物研發,由於可以直接看到活細胞中的單一蛋白分子變化,令其可更快、更精準地研發藥物。
生物學
|共53篇|
【*CUPodcast】我愛身份地位(動物篇)
在人類社會,身份地位是左右人在群體中的待遇如何的重要因素。原來,在自然界中,動物的身份地位也同樣重要,甚至成為生死存亡的關鍵,而青春期就是決定動物一生地位高低的重要時期。今集將會講解身份地位如何影響動物的生存、地位高低的差別待遇、影響動物地位的不同因素,以及青春期的動物怎樣以交朋結友、身體語言等生存技巧,力爭上游,躋身另一階級的故事。
【*CUPodcast】動物的青春期
反叛、追求朋輩認同、對異性產生興趣等等,在青少年身上十分常見。可是,不單人類會有青春期,原來動物也有?動物的青春,和人類又有甚麼異同?這次介紹的「動物們的青春」,講述了各種青春期的動物,在經驗不足下,面對怎樣危險的處境。在天敵環伺下,牠們如何以「掠食者觀察」的技巧玩一場死亡遊戲,加速自己成長,逐漸過渡成大人。成長,也是動物必修的一課。
李衍蒨:微觀牙齒
牙齒除了可以研究飲食習慣外,亦是記錄兒時飲食的最佳工具。琺瑯質的分佈,能夠讓我們知道其與象牙質在特定時間之下的形成。而在研究人員記錄象牙質的形成時,更發現裡面的氮及碳元素會隨年紀增長而轉變。
當達爾文遇上外星人:進化論可應用外太空?
外星生物容貌不一定左右對稱?外星雀鳥不一定長羽毛?劍橋大學動物學學者 Arik Kershenbaum 新書 The Zoologist’s Guide to the Galaxy 提出科學論證,研究外星生物這個熱門科幻題材。當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原則,應用到叫人異想天開的外星環境,究竟會演化甚麼樣的外星物種?牠們與我們又有甚麼共通特徵?
熊臉辨識技術,有何用處?
近年我們常常聽到人臉辨識技術,擔心政府用來監控人民。熊臉辨識又聽過嗎?識別熊臉有何用處?遠在矽谷的軟件工程師,與加拿大的生物學者合作,開發能識別熊臉的深度學習程式。
李衍蒨:訴說世代故事的骸骨
骨頭可以按照生物化學定義,並將其從千百年間的演變以統計學數字呈現。雖然對於骸骨的詮釋因人而異,但若只將其化為數字,就無法清楚了解骨頭背後所經歷的一切,甚至不知道「骨頭」是怎樣的一回事。即使很少談論,但它一直默默在體內記錄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構成中佔一席位。
太陽風暴與鯨魚擱淺的關係
地球磁場無所不在,許多動物都靠磁場感應導航,確保長程旅途不致迷路。部分鯨魚每年巡弋南北兩極,最後總能返回原來位置,想當然耳具備內建的指南針,但生物學界長久以來難以證實,連生物羅盤運作原理亦有爭議。最近一項就太陽風暴與鯨魚擱淺關係的研究則助證了鯨魚具有磁場感應的能力,以及為其迷航提出具說服力的解釋。
動物如何投票解決分歧?
在日常生活中,大至決定一國之首,小至去哪裡吃午餐,我們都習慣用投票來解決分歧。原來在大自然當中,並非只有人類才懂得以文明的方式,尊重多數人的決定。「紐約時報」便整理出數種會利用投票表達意向的動物,其中的方式更是耳目一新,例如:打噴嚏。
為何鯨魚這麼大?
儘管鯨魚在地球已經存在了約五千萬年,但牠們是在過去的五百萬年間才演變成真正的巨型生物。是甚麼因素限制了牠們的體型擴張?在如此巨大的體型下,牠們的生活節奏又是如何?
恐龍肉是怎樣的味道?
人類文明起源之時,恐龍早已滅絕。不過,若兩者真如電影般在世上共存,相信恐龍也會成為人類的盤中餐,但你有否想過,即使身處在 21 世紀,「恐龍肉」其實無處不在?美國有大學研究發現,恐龍肉的口感和味道,或與部分常見肉類相似。
為了口腹,動物只能變態
為何有物種需要變態(metamorphosis)此一過程?科學作家 Carl Zimmer 於「紐約時報」撰文,指從青蛙到比目魚、蝴蝶到水母,8 成動物均經歷變態,科學家們對變態如此普遍感到疑惑。有研究提出,要出現變態其實不易,食物來源改變,是促使物種走向變態的重要原因。
以武止戈:史前人類殲滅暴戾人種,繁衍溫馴後代?
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下,人類是彼此殺戮,還是和諧共存?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新書,透過遺傳學與自然史依據,用人類學方式介入這場討論。他推斷追求和平的史前人類,曾經集體殺害暴戾兇殘的人種,使人類演化過程中自我馴化,令文明得以建立。
【Soul Monday】昆蟲學正消亡,Pokemon Go 救得了它嗎?
過去幾年,昆蟲數量銳減,尤其以蜜蜂為甚,「紐約時報」更稱之為「昆蟲的末日(Insect Armageddon)」。研究牠們的學科也難免受到威脅。在德國舉行的昆蟲學會議,就如何拯救夕陽學科展開討論,科學家開始考慮用 Pokemon Go 的方式,鼓勵新一代收集昆蟲,從而接觸昆蟲學。
動物武器的演化,如何透視人類軍備競賽?
人類自古便對動物身上的武器目眩神迷,無論是雄鹿的分支鹿角、乳齒象的巨型象牙、銳不可當的犀牛角,往往都巨大得不成比例。為此著迷不已的美國生物學教授艾姆蘭,多年來埋首研究這些動物武器,結果發現其演化邏輯,竟然與人類軍備改良歷程極其相似,成果發表成著作「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
雞,人類改造自然的未來化石標記
雞隻經歷數千年緩慢演化,何解在短短數十年間基因突變,骨骼急速長大,骨質卻疏鬆易變形,在全球極速繁衍多達 230 億,是野生禽鳥總數的 3 倍。不尋常的丕變,全歸因於人類數十年的工業改造,將會透過化石銘刻在數十億年的地球史上。
人老身不老:如何能改變生理年齡?
吹過蠟燭,又大一歲?原來並不盡然。哈佛醫學院教授指出:「實際年齡並不代表我們真的老了多少。它只是個表面的數字。」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兩個年齡:一是實際年齡,意味你活了多久;二是生理年齡,代表身體機能與平均健康水平相應的年紀。「生物學上,所有人都基於自己的基因、飲食習慣、運動量及曝露於多少環境毒素,以不同的速度老去。生理年齡決定了我們的健康,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壽命。它才代表我們該吹的蠟燭數目。」
珊瑚滅絕後,海綿將成最後生還者?
近年世界各地接連有大量珊瑚白化甚至死亡,珊瑚礁生態瀕危,背後與全球暖化導致海水升溫有莫大關連。有海洋生物學家研究,模擬 2100 年的惡劣氣候及海洋環境,發現在珊瑚消失的將來,海綿(Sponge)是少數能夠生還的珊瑚礁物種,未來會取代珊瑚在礁石間叢生,但原有的生物多樣性或從此不再。
腎結石:劇痛,但美麗的人體地質學
提起腎結石,全球平均有 10% 人口會受到這種尿液沉積物的煎熬,幾乎不會有人以美麗、複雜和具有價值的正面角度去看待,但近日發表在學術期刊的調查,便集合了醫生、地質學家和顯微鏡學專家,提出另一番別開生面的見解。據觀察,腎結石並非只是醫學界過去所想像的體內廢物,它就跟地質公園的天然岩石一樣,形成背後暗藏著人類的歷史密碼。
發現「新」立體,揭開生物科技新一頁?
球體、六角柱體、三角錐體…… 簡單如一隻杯、一枝鉛筆的設計,均應用著這些立體幾何設計。最近,科學家從皮膚細胞中發現一個以前未曾新立體幾何,並命名為盾柱體(Scutoid)。然而,立體可以有無限種,人們用泥膠黏土,便可以隨便弄一個「新立體」出來。是以,盾柱體的發現有何價值,使之能稱之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