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近年在世界盃大放異彩,讓更多人注目這個坐擁漫長海岸線、數百個島嶼和特色城鎮的中歐國家。隨著當地引進歐元並加入神根區,預計今年遊客人數將打破 2019 年紀錄。但人潮亦令物價上漲,自然景觀受到威脅。如何能預防背包客和行李箱淹沒克羅地亞,避免當地淪為下一個大眾旅遊「災區」?
克羅地亞
|共6篇|
倫敦、香港、克羅地亞:我們都無法回到 2018
克羅地亞從前是南斯拉夫共產政權一部分,南斯拉夫有「歐洲巴西」的美譽,但最厲害不過打進 4 強。克羅地亞用了 31 年歷史,7 屆世界盃,就至少取得了一亞一季的佳績。克羅地亞足球之所以發達,答案就在於球員心口的標誌,腳下的自由土壤,還有背後的民族苦難。
國家形象低落,該如何重塑?
上世紀 90 年代,哥倫比亞被視為「充滿毒品、綁架和殺戮」的國家;克羅地亞爆發時長 4 年的內戰,頹垣敗瓦隨處可見;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令人望之卻步…… 這些曾經歷低潮、醜聞滿佈和危機四伏的國家,現今已重回正軌,躍身成為世界旅遊熱點之一。扭轉國家形象絕非易事,「紐約時報」便嘗試分析它們的成功之道。
28 年前,克羅地亞獨立第一仗 —— 足球
同為前南斯拉夫加盟國,這個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知名度本來不及鄰近的科索沃、塞爾維亞,卻屢以運動上的佳績活躍於世界,世界盃正是其一大舞台。然而,足球運動並非第一次成就克羅地亞的名聲,早在 1990 年 5 月,當時仍屬南斯拉夫一部分的克羅地亞,正以一件足球事件為導火線,最終走上獨立之路。
10 張圖片,讓你記著今屆世界盃
為期一個月的世界盃經已曲終人散,失落感油然而生,但對不看足球的朋友而言,可說是如釋重負。惟許多球迷亦言,他們看的,不只是場內 22 個人在追逐皮球,而是在於球員、教練、國家等人的經歷。那些故事,有時比球賽本身有趣多了。
【抉擇世盃】大家都是同族人,就必定要支持嗎?
今屆世界盃來到尾聲,將由首入決賽的克羅地亞,迎戰久未奪冠的法國。前者與東道主俄羅斯同為斯拉夫人(Slavs),按理勉強算有主場之利。但事實上,未必每個俄人都樂見克國捧盃。這不僅因為俄國是被克羅地亞淘汰出局,更因為在歷史及政治上,兩國關係複雜糾結。即使雙方同族也好,感情卻不算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