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購物、美景、滑雪通通都可能是「返鄉下」的理由。而對日本政府來說,全球數以千萬計學習空手道、柔道等日本武術的人士,也是旅遊事業的目標群體。
遊客
|共42篇|
MeToo 時代,阿姆斯特丹紅燈區也要落幕?
阿姆斯特丹有甚麼吸引你?梵高博物館、大麻「coffee shop」,還是…… 紅燈區櫥窗?由於要提升形象、減少旅客粗暴行為等,當地市政府官員正擬定新措施,並將於 21 日由市議會投票決定,紅燈區性工作者的窗簾,是否必須提早、甚至在將來永久閉上帷幕。
希臘復常後的問題:報復式旅遊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中國遊客「消失」及危險水母激增之下,今年希臘仍能成為全球第三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吸引近 3,000 萬人次到訪,有望帶來逾 180 億歐元收入。但面對較全國人口多出 3 倍的旅客,這個坐擁 18 個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及世上其中一座最古老城市的國家,正試圖在保育歷史古蹟及活用觀光資源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Moyashi:永遠脫不下來的口罩
除了部分堅持以清零為己任的地區,許多國家已經逐漸從疫情中恢復社會經濟運作。經歷 2 年多鎖國的日本,也終於在 10 月 11 日完全開關,街上隨即增加了許多外國面孔,出入聽到廣東話的頻率也上升了不少。於是問題來了,重遊日本,口罩還是不是應該戴上?
日本滑雪場沒雪時,就是豪華營地
近年日本愈來愈多滑雪勝地引入豪華露營(Glamping)服務,在冬季之外善用廣闊土地,吸引不同客源。遊客們亦發現這些避世之所,能讓他們暫時離開繁囂都市,同時接觸大自然。
賞紅葉時機,將更難測
秋天是賞紅葉的季節,但天氣不穩定,令人難以準確捕捉最佳賞葉時機。今年旅客是否能觀賞樹葉轉色、看到漫山遍野的紅葉,只能靠運氣。
英國皇室支持者,成倫敦旅遊業強心針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皇室支持者紛紛前往倫敦。女王靈柩車隊由機場移送到倫敦市中心,沿途人頭湧湧。當靈柩送往西敏廳後開放公眾弔唁,人龍長達十公里,人們排隊十數小時,只為向女王作最後致敬。當來自各地的人到來懷念這位在位長達 70 年的女王時,亦意外惠澤當地疲弱已久的旅遊業。
「愛的迫降」遊客激增,但瑞士小鎮只想靜靜
韓劇「愛的迫降」受全球觀眾追捧,在韓國國內亦創下電視史上第二高收視紀錄。劇中取景地點眾多,部分更遠赴中歐瑞士,其中玄彬在湖邊碼頭彈鋼琴的地方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就位於中西部小鎮伊瑟爾特瓦爾德(Iseltwald)。自劇集播出後,不少劇迷慕名而至,但這群旅客無助消費、遺下垃圾,令原本過著恬靜生活的居民感到不耐煩。
疫下旅行,未出發先焦慮
雖然現時從香港出發去外地旅遊,仍要考慮回港後隔離的問題,但對比過去兩年多國封關、暫停旅客入境,要踏足異地已相對容易。「未出發先興奮」可能是不少人準備外遊的心情,不過許久未遠行,出發前會否多了一分憂慮?
在冰天雪地,與企鵝共度美好時光
隨著各地航空旅遊業開始恢復,英國一間慈善機構亦為旅人提供另類工作假期機會 —— 前往南極進行郵政、建築物維修等工作,並為長期科學研究觀察企鵝活動。雖然要面對極地艱苦的生活環境,但曾參與計劃的人指,這絕對是一趟值得嘗試的旅程。
西班牙與遊客:Omicron 又如何?
Omicron 變種病毒在港傳播,香港繼續以「清零」政策應對。不過,香港媒體形容疫情「嚴峻」的歐洲國家如英國,英格蘭地區已計劃解除遏制 Omicron 疫情引入的限制措施。另一病例高企西歐國家西班牙,截至本月 16 日,七日內每日平均確診數字超過 13 萬,但這個陽光明媚的國家,不僅提倡對待 Covid-19 如同季節性流感一樣處理,也打開國門歡迎遊客。
捷克政府為何不好好保育碉堡?
在 1930 年代後期,捷克斯洛伐克開始在與德意志帝國的邊界上,建立起大型防禦工事網絡,防範德國突襲。這些軍事設施全部設於邊境地區的山脈,既是國防軍的保護圍欄,也是納粹德軍望而生畏的障礙。但曾經的軍事碉堡,自千禧年開始一直被捷克當局放售,或是因為這些防禦工事早在保衛自己國家之前,已白白斷送到納粹德國手上,所以無法享有受保護的地位、成為歷史地標。
【新羅馬假期】聆聽在地受害者的剖白
旅遊業經歷疫情打擊,近月重新開放之後,遊客對另類旅遊體驗有著更大渴求。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一間旅行社近日舉辦到羅馬的旅行團,行程就給予遊客別樣的體驗 —— 上午遊覽名勝古蹟,下午則聆聽神職人員性侵的受害者分享,藉以了解城市風光背後黑暗齷齪的一面。
維多利亞時代海濱 Staycation
過去一年多以來無法到外地旅遊,標榜本地、短途的 Staycation,成為全球各地熱門旅遊模式。但原來昔日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也曾興起類似的 Staycation 旅遊模式。
大自然也需要旅客?
疫下全球觀光旅遊大減。人煙退去,一些野生動物似乎更加活躍。但反過來在某些地方,大自然需要遊客觀光、旅遊業不振反而損害生態。
重整京都旅遊業,由「謝絕生客」開始?
一年前,京都仍為遊客過多而苦。充滿古樸風情的小巷,擠滿了吵鬧的外國人,有些更亂拋垃圾、騷擾藝妓和舞妓。本地人煩不勝煩,國內客避之則吉。直至今春,武漢肺炎大流行煞停全球旅遊業,反為這座古都帶來重整的機會。疫後的京都觀光該何去何從?祇園一度奉行的「謝絕生客」哲學,或許就是指引之一。
沒外國遊客的博物館,才是真遊歷?
武肺疫情前,整個意大利都是遊客,博物館、古蹟總是要「擠進去」,參觀時又要與人比肩接踵,使當地人望之生畏。所以即使身處保有眾多珍貴景點的地區,他們也不曾好好遊覽。不過,乘著封關期間,本地人終於得以靜心欣賞歷史文化遺跡。
檢測不周、景點放題:埃及「積極」抗疫
埃及返港旅行團再新增武漢肺炎確診個案。與此同時,有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法國、希臘遊客,同在埃及受感染,德國 60 歲遊客更成為當地首宗死亡個案。隨著埃及確診病例不斷增加,當地政府的防疫措施倍受關注。就旅客親身所見,官方的病毒檢測未有涵蓋所有人,或有漏網危機。埃及人則對政府處理疫情缺乏透明度表示擔憂。
日本酒店業之苦:本地客不肯住,中國客不願走
疫情失控,人人自危。日本已有逾 30 宗確診感染武漢肺炎的個案,加上曾有中國旅客向日媒明言,赴日是為了萬一確診就可留日治療,令日本民眾更惶恐不安。在多個熱門旅遊地區,酒店及旅館不斷接獲客人查詢,若有接待中國人便取消預約。而與此同時,愈來愈多中國遊客「不想回國」而延期留宿。業界擔憂,此消彼長之下,生意更加難做。
國家形象低落,該如何重塑?
上世紀 90 年代,哥倫比亞被視為「充滿毒品、綁架和殺戮」的國家;克羅地亞爆發時長 4 年的內戰,頹垣敗瓦隨處可見;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令人望之卻步…… 這些曾經歷低潮、醜聞滿佈和危機四伏的國家,現今已重回正軌,躍身成為世界旅遊熱點之一。扭轉國家形象絕非易事,「紐約時報」便嘗試分析它們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