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希臘是少數與其「欲斷難斷」的西方國家。本月初公佈的民調顯示,支持對俄制裁及資助烏國購買武器的希臘人僅佔 54% 及 40%,兩者均遠低於歐盟的平均值。總理米佐塔基斯卻跟輿論唱反調,公開聲援烏人抗戰。當疑美民意遇上反俄政府,這個古老國家開始步向歐洲主義。
歐洲
|共530篇|
有種熱更加致命 —— 濕球溫度
印度北方平原受連串熱浪侵襲,其中多達 2,000 萬人死於持續高於攝氏 35 度的濕球溫度(wet-bulb temperature)—— 這種異常的高溫加上濕度,造成難以散熱的環境,是小說中的「情節」,如今卻因氣候變化而成為「現實」,甚至會愈發常見。受此致命天氣威脅的,恐怕是我們的子孫一輩。
擺脫俄羅斯,立陶宛朝能源獨立邁進
「波蘭 – 立陶宛天然氣管道」(GIPL)日前開通,這代表聯同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從此連接到歐洲大陸的能源系統及管道網絡。「德國之聲」分析,對波蘭而言,鑑於上月突被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新管道堪比及時雨。但從波海三國看來,這只是她們擺脫俄國制肘、朝能源獨立邁進的重要一步。
【烏克蘭戰爭】抗俄之際,不忘保存蘇聯建築
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上月指出,至少 98 座烏克蘭文化及宗教場所被毀或受損。前蘇聯的標誌性建築及多處世界遺產受威脅,引起國際關注。蘇聯時期的現代主義建築則較少人過問,甚至充滿政治和歷史爭議,但一些志願人士仍想拯救它們,在戰火下搶救下一磚一瓦,以及烏人的遺跡。
金仔:俄烏戰爭的前世今生(二)—— 北約的初衷和角色轉變
北約由冷戰時一個兵精糧足的軍事組織淪落到口惠而實不至的紙老虎,正正是這次俄烏戰爭的根本原因。
德國人的恐懼
無論國內外,德國似乎都是「儲蓄冠軍」(Sparweltmeister)—— 帶領歐盟達成協議,制定 7,500 億歐元復甦基金(Recovery Fund)聯合發債計劃;國內的人習慣儲蓄,經常賬戶盈餘是發達國家之首。惟這儲蓄的習慣,未必全是好事。著有「德國最短歷史」的英國歷史作家 James Hawes,批評德國在烏克蘭戰爭上逃避自己的責任;他認為該國一直受自身,尤其是來自社會民主黨(SPD)的恐懼籠罩。
一圖勝萬字:海報如何從藝術變成廣告?
從宣傳電影上畫,到招募壯士從軍,鼓動人心的「推手」,往往只是一張海報。其實早於古埃及便有刻劃符號的石碑,羅馬人也會把附有公告的木匾掛在廣場,時至 15 世紀中期,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現代海報亦開始面世。但這種推廣形式發揚光大,並從藝術作品演變成商品廣告,便要從 1796 年左右,石版印刷術出現開始說起。
歐洲學童的詰問:「俄羅斯已夠大,為何還想要更多?」
新一代的歐洲學童,在 1990 年代巴爾幹戰爭之後才出生。當大型戰爭重臨歐洲大陸,烏克蘭難民亦開始逃難,來到他們的國家,加上社交平台不斷出現相關資訊,年紀輕輕的他們難免受到衝撃。他們也希望心中的疑問,能在課堂上得到解答。
歐盟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消費者、商界和環境可以皆贏?
歐盟在 2015 年底首次發表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時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 Frans Timmermans 解釋計劃背景時直言:「如果我們繼續採用『獲取、製造、使用和丟棄』的方式,我們的地球和經濟將無法延續。」歐盟委員會今年 3 月底提出新擬定的規例,針對使用資源最多且循環潛力高的行業,確保減少浪費,賦予消費者和公眾購買者權力,務求使可持續產品成為歐盟規範。
誰是內奸:烏克蘭人忙「捉鬼」
烏克蘭戰爭踏入第二個月,國內人民力抗俄軍炮火,同時還要嚴防間諜滲透,從中散播謠言動搖民心。當地設有哨站、熱線甚至應用程式,作為舉報可疑活動及人物之用。在此講求團結的時刻,國民之間卻互相猜忌,難免會削弱信任,加重焦慮。但對烏人而言,他們寧可多疑也不敢鬆懈。
【烏克蘭戰爭】Z 禁令:一個淪為戰爭犧牲品的字母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突然處處見「Z」,從裝甲車、冬奧隊服以至社交平台,皆有俄人以此支持普京對烏的「軍事行動」。從此,普通的拉丁字母被視為邪惡的俄軍象徵。德國更響應烏方呼籲,禁止公開展示此字來聲援俄國侵略。不少公司為免捲入紛爭,亦陸續棄用「Z」字標誌。但有企業堅拒跟隨,認為把矛頭指向單一字母並無意義。
拜登團結歐洲,但救得了烏克蘭嗎?
拜登結束訪歐行程,議定出進一步孤立普京的方向,打算把俄羅斯逐出 G20,又計劃出口液化天然氣到歐洲,以抵消盟友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演說更聲言「普京不能再掌權」,引起國際哄動。但烏克蘭官員坦言,拜登在連場峰會都沒有大膽的援烏方案,政府上下無不感到「非常失望」。
【拜登訪歐】美國能否領導歐洲援烏抗俄?
普京開戰建基於三大假設,一是烏克蘭一擊即潰、二是俄軍佔盡上風、三是美國喪失國際領導地位。前兩點證實是誤判,如今國際正關注拜登訪歐之行,能否重振美國領導北約的角色,這不但影響烏克蘭戰局,還會改變地緣政治板塊。澤連斯基則預告,這數天峰會將揭穿「誰是朋友、誰是夥伴、誰為錢出賣我們」。
李衍蒨:八千年前的歐洲木乃伊
是次於葡萄牙南邊薩多的發現,比現存最古老的木乃伊還要早 1,000 年之久!或許前人對於人體的了解,或是製作木乃伊的知識,均超越我們的想像,依然有更多知識、技巧、認知甚至種類等待我們發掘。
沒有俄羅斯天然氣,歐洲國家有哪些替代進口國?
歐盟早於今年初推廣「綠色核能」,以對沖俄羅斯政治風險。俄國入侵烏克蘭後,局勢急劇變化,歐盟決定於 2023 年之前將俄國天然氣進口量減少 3 分之 2 來切斷聯繫,意味著各國現在必須從其他地方獲取天然氣能源。
【又自古以來】普京是如何扭曲烏克蘭史?
普京開戰前宣稱,烏克蘭「自古以來」是俄羅斯一部分。有東歐史學者詳細拆解,普京是如何扭曲烏克蘭乃至俄羅斯歷史,引用上千年前的羅斯古國神話,以抹殺各民族千差萬別的歷史經驗,為侵略尋找根據。
土耳其「營商」新道:賣假貨,賺歐元
里拉大幅貶值,土耳其人要「化危為機」,手段竟包括外銷 A 貨。根據在邊境截獲的冒牌商品價值,該國現為歐盟的第三大山寨貨來源地,僅次於中國及香港。對歐洲買手而言,以歐元入貨變得便宜,需求因而急升;從土國商家來看,非但生意多了,賺歐元更有著數。經濟動盪之下,非法貿易意外造就「雙贏局面」。
【烏克蘭戰爭】要支持俄羅斯,中國面臨甚麼限制?
回顧 2 月 4 日北京冬奧開幕日,中俄領袖在同日峰會上宣佈夥伴關係「無限制」、沒有合作禁區。當時有分析相信,烏克蘭戰雲密佈之際,兩國無限制關係將成西方考驗。然而,自西方以制裁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身為俄方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對莫斯科在經濟上的協助始終有其限制。
普京侵略戰,全面逆轉後冷戰德國國策
在反俄侵略的國際行動中,德國立場愈趨強硬,破天荒向烏克蘭供應軍備。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德國研究所所長 Jeff Rathke 在「外交政策」雜誌指出,現在德國幾乎每天都有反傳統的新發展,標誌著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正式捨棄對後冷戰秩序的美好假想,改為正面抗衡俄羅斯,又拋開政治禁忌,宣佈大舉投資德軍現代化,以承擔維護歐洲安全的責任。
陶傑:三十年前埋下的禍根
俄國侵略烏克蘭,核戰風險驟升,假新聞滿天飛,全球無人可以挺身調停。聯合國秘書長是廢物,國際戰略理論專家基辛格化身中美貿易公關、盆滿缽滿之後隱形。今世只有一人,現在可以出來說一句公道話,至少為歷史做碩果僅存的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