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做江湖大佬也不容易,不只要有小弟打打殺殺,還要找個「小編」宣傳營銷。「金融時報」發現,意大利南部一些黑手黨頭目正跟隨潮流,在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設立帳號,就像做正經生意的企業般,建立個人「品牌」(branding)。
歐洲
|共450篇|
劉偉民:Party Bubble 還有選擇嗎?
沒完沒了的限聚令下,要在一連串節日開派對,看來只有留在家中。香檳一直被視為慶祝必備的酒,但今年的大環境,似乎沒有太多藉口去慶祝。如果不想勞煩香檳,又想在親友聚首時加點節日氣氛,其實還有很多氣泡酒可以選擇,而且,氣泡在口腔爆破的一刻,你的經濟狀況不會同時爆破,大可放心多開幾瓶盡情暢飲。
疫情 2.0 再起,歐洲各國金融崩潰在即?
隨著意大利和許多其他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率衝破今年春季第一波疫情高峰,歐洲各國已重新實行不同程度的全國封鎖,試圖遏制疫情再度蔓延。餐館、酒吧、健身房、電影院和劇院被迫關閉。法國、愛爾蘭和比利時關閉非生活必需品商店,引起店主不滿。
2020 是史上最差一年?問問歷史學家再說
「時代週刊」以「史上最差一年」作為年終總結,但放諸數千年的人類歷史維度,如此說法又是否經得起考驗?有歷史學家就認為,答案其實是公元 536 年。當年有神秘煙霾蔽日遮天,歐亞大陸陷於漆黑近 18 個月,此後農作物失收,大量人口饑荒死亡,致命鼠疫緊隨其後,究竟現今科學如何解答連串異象?
千年以來,為何總有人希望禁賀聖誕?
君士坦丁大帝時代的羅馬教會,由公元 336 年起正式將聖誕節定於 12 月 25 日。今年受武肺疫情影響,多國政府實施不同限制措施,令群眾無法像以往一樣熱鬧慶祝。不過,要群眾放棄歡度佳節並不容易。牛津大學近世神話學博士 Tim Smith-Laing 就在「經濟學人」生活雜誌 1843 撰文指,聖誕節選定的日期,本身已決定了其狂歡性質,昔日不同國家想禁止,亦禁之不絕。
劉偉民:葡萄酒無葡萄味?
你有沒有聽過專家怎樣形容杯中的葡萄酒?黑加侖子、士多啤梨、櫻桃、檸檬、菠蘿、蜜瓜、水蜜桃;以至煙肉、火石、汽油、貓尿、白松露、雪茄盒…… 百般滋味如數家珍。嘿,等一等,葡萄在哪裡?明明是葡萄酒,為甚麼竟然沒有葡萄味呢?
【*CUPodcast】一戰難民的褔音:無國籍的南森護照
一次大戰後,歐洲國家除了需要遣返剩餘士兵與戰俘外,還有更棘手的難民問題尚待處理。國際聯盟的高級專員、來自挪威的探險家弗里德約夫.南森就負責難民問題,並首創無國籍的「南森護照」,讓無證人士通行各國尋找工作,在當時被譽為超凡的處理手法。
智能漁網及探測器,助漁業可持續發展
逢年過節,飯桌上少不了海鮮,但大快朵頤的背後,卻是商業捕魚造成的海洋危機。拖網漁船的捕魚速度,遠快於魚量的回復,海豚和海龜更被困於龐大的魚網中。一項調查指出,2017 年全球超過 3 分 1 漁獲被列為過度捕獲,以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歐盟希望透過投資創新科技,如智能漁網和掃描技術,藉以解決問題。
移英?東歐人卻正離開英國
自從英國放寬 BNO 持有人移民限制後,不少香港人正舉家移民這個前宗主國。但「經濟學人」報道卻指出,10 多年來大舉移民英國的東歐人口,如今正顯著減少,甚至有人回流祖籍國,究竟是為甚麼?
【*CUPodcast】國際護照的誕生
自古以來,有人聚居,就難免發生衝突及戰爭。國與國之間當然不希望戰火不斷,因此衍生出和平談判;外交使官前往他國談判,會先由交涉國雙方簽訂安全通行證,以確保差使的人身安全。然而政權交替之間,安全通行證卻演變為國王管制人口的手段。後來,加上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因素,歐洲人口流動變得更為頻繁,到了 1920 年代,各國不得不公開討論護照、海關手續等問題。1929 年,國際護照的統一面貌終於出現。
沒有諾貝爾頒獎禮的那些年
今年諾貝爾獎頒獎禮原定瑞典時間今日舉行,但受疫情拖累被迫取消,得獎者改為在身處國家領獎及網上演講。雖然非常措施稱不上破天荒,但上次類似情況已經要追溯到二次大戰,瑞典停止頒發大部分獎項,頒授和平獎的挪威更諷刺地落在納粹德國鐵蹄之下。即使戰爭後期再次頒獎,也未能舉行正式頒獎典禮。
曾詩敏:尋找那片草地
「疫情下迎接社交新常態」,因為疫情,我們好像更加渴求不用透過口罩而呼吸的空氣、更加喜歡陽光、珍惜草地,亦重新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心目中的節奏。
華文華武:歐美舊能源公司掀潔淨新革命
舊能源公司搞新能源革命會否成功?歐美能源巨頭近年紛紛轉型,似乎就率先獲得資本市場認同。當中意大利電力公司 Enel 大力推動綠色能源,不但為公司市值帶來意外收獲,更在全球能源業引發漣漪效應。
表親通婚的禁忌,孕育出近代西方精神?
近代歐美文明何以脫穎而出、主宰世界秩序,歷來有無數理論解說,哈佛大學人類學家 Joseph Henrich 新書卻顛覆傳統見解。縱然學術界主流認為,基督新教成就了個人主義、憲政民主與追求創新的精神,但亨里奇反倒論證,一切是建基於天主教嚴禁表親通婚、瓦解宗族網絡,因而惹起不少爭議。
停課:有效抗疫方法?
本港多間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武漢肺炎疫情更於上週又見惡化,令幼稚園及小學低年級相繼再停課,回復網上學習模式。不過「華爾街日報」發現,歐洲多國縱然感染率高企,目前卻仍多堅持讓學校面對面授課,認為關閉課室對孩子所造成的損失,遠高於健康風險。
【撲殺水貂】丹麥皮草業結束後
丹麥農業部長 Mogens Jensen 日前承認,撲殺國內 1,700 萬隻養殖水貂的命令違法,辭職下台。丹麥是全球最大規模水貂生產及出口國,佔全球水貂皮草產量高達 4 成。經歷撲殺加上政府提案,於 2021 年底前全國禁些水貂皮草養殖,丹麥皇家學院建築及設計副教授 Else Skjold 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訪問認為,丹麥的皮草業已死,憂慮日後的皮草業,會流向其他動物福利相對較差的國家發展。
曾詩敏:可以再飛時,瑞士是否你杯茶?
如果疫情過去,瑞士會不會是你第一個想去的地方?
納粹展品接連失竊,原因為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納粹主義掃入歷史垃圾堆,不少納粹時代的物品則進入博物館,成為紀錄。不過近期荷蘭及丹麥發生多宗納粹展品盜竊事件,引起媒體關注。
多種科技,令長者們獨立樂活
港人平均壽命超過 80 歲、日本開始踏入百歲時代、近 5 分 1 歐盟公民超過 65 歲…… 1980 年至今,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已經翻倍至約 10 億,預計到了 2050 年更會再翻一倍。但若是百病纏身,仰賴他人過日子,再長壽也沒意義。多國政府及企業正在尋求尖端科技協助,讓長者們擁有健康而獨立的生活。
【美國大選】無論誰主白宮,歐洲都要靠自己
美國總統大選影響全球政局,今日一戰理應舉世觸目才對。但看一班歐洲外交官,卻無論誰勝誰負,似乎也不太在乎。「華盛頓郵報」分析,經歷過杜林普的 4 年任期,歐洲覺悟到「與其靠盟國,不如靠自己」,決定最終是他連任也好,還是拜登成功跑出也罷,都準備在國際舞台上,走更獨立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