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從業員進行調查報道,搜羅各種資料及證據,以揭露貪贓枉法之事,為公眾守護真相。但在專制國家,此舉往往觸動極權神經,令他們成為當局的眼中釘,出盡手段想要趕盡殺絕,好讓人民繼續被蒙在鼓裡。近日在俄羅斯及塞爾維亞,就有至少兩名調查記者遭受打壓及抹黑,起因均與其偵查工作有關。
歐洲
|共469篇|
我們最「快樂」?芬蘭人的獨特幸福論
最新一份「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上月出爐,芬蘭連續 4 年名列首位,即使疫症大流行之下,仍是幸福之最。全球人類羨慕妒忌恨,唯獨在這北歐國家的男女,卻對調查結果表現詫異,甚至反問「是真的嗎?」。皆因對於「美滿生活」,芬蘭人自有一套,這樣與人一較高下,更非他們所好。
羅馬不倒,世界不好
公元 476 年,日耳曼蠻族消滅西羅馬帝國。帝國雖已覆亡千餘年,卻仍深深影響著歐洲以至世界 —— 10 億人口使用拉丁語系語言、羅馬法塑造現代民法、羅馬建築風格廣受後世仿傚、帝國中後期接受基督信仰,至今基督宗教仍是世上最大宗教。也許有人為帝國衰亡而婉惜,但史丹福大學古典學與歷史學教授 Walter Scheidel 認為,若帝國沒有瓦解,或純粹被另一類似的龐大帝國取代,世界便不會變得現代化。
【民主退潮】歐洲最年輕國度,被親俄政府騎劫?
世界正經歷民主衰退期,東歐多國先後轉趨專制,歐洲最年輕國家黑山共和國亦不能倖免。15 年前,黑山脫離塞爾維亞統治後,走上親歐路線。但去年親俄、親塞爾維亞的聯合政府上台後,開始逆轉國策,被指扼殺黑山民族意識,把黑山語貶低為方言;有黑山人甚至憂慮,新政府會以俄國獨裁模式改造國家。
的里雅斯特:一個璀璨港口殞落的故事
今年 3 月,學術網站 ChinaFile 邀請一眾中國研究專家探討香港的未來,當中,旅居香港多年的東亞事務專家 Edith Terry,把香港比喻為一代歐洲名城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里雅斯特曾經是奥匈帝國重要的出海口,為中歐、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化的交匯地,城市繁榮璀璨,孕育出很多藝術傑作。可是一戰後,當地被拼入意大利,歷經二戰和冷戰,慢慢步向衰落。
德國對中政策搖擺:脫不了依賴卻怕受害
若問及任何一位德國官員,何時開始警覺到中國高層的意圖,答案總是相同:2016 年中國家電廠美的集團以 45 億歐元,收購當時德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 Kuka。
歐盟企業對中國:sell or not sell,that’s a question
取消交易 IMST,象徵德中關係籠罩在愈來愈多的不信任之中。這也為擔任了 15 年總理的默克爾退出政治舞台後,德國對中政策的未來走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制裁中國】歐盟如何敲定聯合制裁行動?
六四事件發生 32 年後,歐盟首度就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勢必成為中歐關係的轉捩點。我們近年頻頻聽聞美國制裁中國,但究竟作為非國家實體的歐盟,又是如何敲定制裁方案?歐洲多國聯合外交行動,究竟是何時開始?
中國千禧世代潮流:學習西班牙語,擁抱拉丁文化
隨著中國「一部分人」富起來,通曉英語這件事,亦從高人一等變成理所當然。不甘庸俗的千禧世代另找新意,其中愈來愈多人學起西班牙語,以熟習這種全球第二大語言為傲。他們在社交媒體積極展示對西語和拉丁文化的熱愛,引起其他年青人的興趣,造就一片西語熱潮。
實行維修權,電器壽命可延長?
早前,歐盟在議會上通過給予消費者維修權(Right to repair),以改善使用者電器「用壞即棄」的習慣,協助他們重用及維修電器,並要求電器公司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由此減少對新物料的需求。即使英國已脫離歐盟,仍信守此項可削減能源消耗及費用的承諾。
【Soul Monday】被家暴後,請到網上化妝品店求助
去年 4 月,年僅 17 歲的波蘭少女 Krystyna Paszko 決心開設網店。此舉看似是年青人勇敢創業,售賣面霜、唇膏及眼影等化妝品賺零用錢,但其實一切只為掩人耳目,好讓家暴受害者能以網購為藉口,瞞過施暴者來尋求諮詢及援助。這個創意十足的善舉救了不少人,還為女孩帶來意外的嘉許。
啟蒙思想傳播,全靠盜版書籍猖獗?
啟蒙運動是歐洲擺脫蒙昧、思潮激盪的時代,美國著名文化史學家 Robert Darnton 在新書 Pirating and Publishing 卻研究,在那個知識產權未成熟的 18 世紀,啟蒙運動是靠盜版印刷推上高峰。出版商在豐厚紅利誘使下,大量盜印盧梭、伏爾泰和狄德羅作品,即使被官方標籤為異端邪說的禁書,仍能夠透過盜版書市傳播,令啟蒙思想植根民間,引爆法國大革命。
挪威式治療:用藥以外,精神病患尚有其他選擇?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發現,借助強效藥物能夠阻止妄想及幻覺,從而如常生活。可是,約有兩成病人會有不良反應,可能出現嚴重副作用,包括極度疲乏、體重減輕、膽固醇增加及糖尿病。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長年為強迫治療困擾的挪威,如今透過其國營醫療系統,向病患提供無藥療法的選擇,但成效又是否理想,甚至值得外國借鏡?
加里寧格勒:未開始已結束的俄羅斯香港
在俄羅斯最西端的城市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有一棟離奇的「蘇維埃宮」(House of Soviets)。它原應是二戰時蘇聯成功佔據德國領土的象徵式建築物,然而最終象徵的,卻是蘇維埃系統的缺陷。其建築及結構差劣,長久以來無法使用,只得淪於荒廢。42 年後的今天,地方州長終宣佈預定今年春天將之拆除,然後重建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新宮。
漆黑中,白羅斯人堅持的答案
今天的白羅斯,恍如前年的香港。曾經數十萬人上街示威,男女老幼無懼暴力,為自由與強權對抗,熱情從炎夏燒至深秋。但當隆冬來臨,溫度跌至零下,政府還加強鎮壓力度,反對派領袖不是在囚就是流亡,遠未成功的社會運動要如何繼續?
陶傑:為脫歐賣廣告
英國和歐洲之間就接種疫苗,產生新的紛爭。
【WFH 後遺】真工作,假通勤
Work from home 普及一年,每天通勤的日子漸成過去,但並非人人享受其中。對部分上班族而言,往返公司是職場與居家之間的過渡,如今失去這段時間,反而破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多次封鎖抗疫的歐美地區,「假通勤」因而逐漸盛行,參與者以步行、跑步、踏單車等方式,模仿昔日的上下班路線。看似自找麻煩的舉動,卻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
曾詩敏:荷蘭宵禁令 —— 引發示威,助長炒賣?
荷蘭自二戰以來首次實施宵禁,日期暫定為 1 月 23 日晚上 9 時至 2 月 10 日凌晨 4 時半。宵禁期間,市民不得在晚上 9 時到凌晨 4 時半外出,違例者可面臨 95 歐元罰款。宵禁令一出,你猜有甚麼一連串的反應?
瑞士加入聯合國安理會 —— 中立的終結?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五個常任理事國各擁有一票否決權,而合共 10 席、任期兩年,每年改選一半的非常任理事國席位,則是其他國家爭取的目標。安理會會議不時成為不同立場、不同意識形態國家之間的角力場,但到了在 2023 年,也許會有一個中立國家成為非常任理事國。去年 10 月,候選國瑞士向聯合國各特派團作簡介時,就以「為和平加分」(A Plus for Peace)為口號。但來自加拿大的駐紐約外交事務記者 Stéphanie Fillion 指,瑞士進入安理會,將與她的外交政策原則起衝突。
社交媒體當道,黑手黨也需要「小編」
今時今日,做江湖大佬也不容易,不只要有小弟打打殺殺,還要找個「小編」宣傳營銷。「金融時報」發現,意大利南部一些黑手黨頭目正跟隨潮流,在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設立帳號,就像做正經生意的企業般,建立個人「品牌」(br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