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隊出身的 Gustavo Petro 勝出哥倫比亞大選,成為當地首名左翼總統,亦是過去 4 年內,繼阿根廷、智利、秘魯及墨西哥後,再有拉丁美洲國家改由左派上台。但據「華爾街日報」分析,有別於 2000 年代席捲該區的「粉紅浪潮」、多國領袖齊心協力,這次左傾趨勢下抬頭的主政者明顯各有立場。從全球勢力分佈看來,這有可能引致深遠影響。
哥倫比亞
|共23篇|
在哥倫比亞,如何餵飽日益壯大的叛軍 50 年
正所謂「三軍未發,糧草先行」,士兵們要好好吃飯飲水,有氣力了,才能夠打勝仗。哥倫比亞曾經歷長達 50 多年、二戰後南美最長的內戰。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割據東南部的叢林及多條農村,以游擊戰術力抗政府軍,直到 2016 年才與政府簽下和約。踏入和平時期,一些人類學家就得到寶貴的研究機會,了解過去 50 年革命軍的生活面貌,特別是如何餵飽上萬名士兵。
李衍蒨:哥倫比亞大毒梟 Pablo Escobar 之死(下)
解剖報告指出 Pablo Escobar 身上有三處子彈傷,分別由不同凶器造成:有遠距離射擊,也有手槍。而中槍的位置不禁令人疑惑:到底是否三槍都由他人發射的呢?如果是的話,又會是誰?如果不是,又會否有自殺的可能呢?
李衍蒨:哥倫比亞大毒梟 Pablo Escobar 之死(上)
有人開始推測 Pablo 自殺的可能性。但如果是他殺的話,兇手會是誰?如果是自殺的話,又是為甚麼?到底有沒有更多線索呢?
把現金藏在家中的人:大毒梟埃斯科瓦爾
很多不法分子會因為受到制裁,又或者因為法律問題,無法透過銀行管理財產,而要把大量現金藏在家中。當中最經典例子,是 80 年代哥倫比亞大毒梟巴勃.埃斯科瓦爾(Pablo Escobar)。近年,埃斯科瓦爾的事蹟因為 Netflix 網劇「毒梟」(Narcos)而深入民心。他曾經因販毒成為全球第七大富豪,直到今年,埃斯科瓦爾親戚依然會在他家中暗角發現其遺產。
出逃的委內瑞拉人,在疫症大流行時回國
2014 年至今,多達 500 萬名委內瑞拉人遠走他方,以求擺脫祖國的飢荒、罪惡、失業及極權。他們在哥倫比亞及秘魯等鄰國,掙扎求存來重建生活。可惜,一場武漢肺炎大流行,令一切努力都淪為泡影。自從 3 月拉丁美洲各地封國抗疫,超過 10 萬名委國人選擇重拾行裝,踏上回國的漫長旅途。但在路的盡頭,是家鄉還是地獄?
【Soul Monday】陌生人的來信,疫症中的慰藉
武漢肺炎擴散以後,全球多國實施封鎖令,人人留家與世隔絕,容易感到孤立無援。有見及此,哥倫比亞城市麥德林(Medellín)多間圖書館早前合辦活動,安排素昧平生的市民交換信件「遙距打氣」。由陌生人的來信帶來慰藉,靈感正是來自哥國名著「愛在瘟疫蔓延時」。
極權在笑:藉疫症獵殺抗爭者
近日,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愈趨失控,各地政府都大幅加強抗疫措施,包括限制出入和集會自由,引起不少人討論,到底人權和防疫之間的界線,該如何拿捏?誠然,人命關天,短暫犧牲個人自由無可厚非,但有立心不良者,卻以抗疫之名打壓異己,當中,哥倫比亞的故事最為淒慘。
哥倫比亞全國工運的去向
11 月 21 日,哥倫比亞加入全球抗爭浪潮, 20 多萬人罷工湧上街頭,刷新哥國近年示威規模。分析指出,是次運動的多元化訴求既是優點亦是缺點,面對政權打壓逐步升級,示威者急需整理出一套論述和策略,團結多方勢力,否則容易被政府逐一統戰擊破。
國家形象低落,該如何重塑?
上世紀 90 年代,哥倫比亞被視為「充滿毒品、綁架和殺戮」的國家;克羅地亞爆發時長 4 年的內戰,頹垣敗瓦隨處可見;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令人望之卻步…… 這些曾經歷低潮、醜聞滿佈和危機四伏的國家,現今已重回正軌,躍身成為世界旅遊熱點之一。扭轉國家形象絕非易事,「紐約時報」便嘗試分析它們的成功之道。
不靠鐵路、靠巴士:如何在 800 萬人口城市暢行無阻?
香港交通依賴地下鐵系統,當地鐵全面停運,城市會否機能失調?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人口多達 800 萬,雖然還沒有地下鐵,路面交通又嚴重擠塞,但其巴士系統 TransMilenio 卻能夠每日搭載 240 萬乘客,穿梭城中不同角落,成為全球最大型快速巴士系統,是外國城市規劃師的研究對象。
哥倫比亞記者警告:我們正在背棄和平
2000 年 5 月,哥倫比亞記者 Jineth Bedoya 前往訪問一名被監禁的民兵領袖途中,被人綁架、下藥、輪姦和虐待。雖然她幾乎傷重致死,但面對有罪不懲的現象,她未有退縮。「當局多年來都沒調查,所以在孤身等了這麼久、也想過要結束生命之後,我唯有親自去查。」
Netflix 開拍「百年孤寂」嚇壞哥倫比亞人?
Netflix 上星期宣佈,將開拍魔幻寫實巨著「百年孤寂」。作品被哥倫比亞奉為國寶,其龐大敘事架構、夢魘般的超現實意象,都難以影像呈現。Netflix 的改編會否毀了經典,最叫哥倫比亞人擔憂。
方俊傑:世盃 G、H 組 —— 比利時、英格蘭靠運打入八強?
英格蘭算好運,抽中巴拿馬跟突尼西亞。巴拿馬是處女,情況有點似 06 年的千里達,又是抽中跟英格蘭同組,得到一分算有交代。另一支突尼西亞較強,但也受惠於外圍賽抽到好籤,跟利比亞、畿內亞同組,也僅僅勝過剛果才直入決賽週,賽績跟比利時與英格蘭難以相提並論。兩隊同樣以不敗姿態征服外圍賽,比利時更硬淨,因為同組有希臘。可惜,兩支球隊都有大賽必腳軟的弊病。
這國家的人分六等,為何他們想做下等人?
假如你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問當地人:「你是哪一層(estrato)?」第 6 層(Estrato 6),嗯,他應該屬於上流社會;第 4 層?那他的生活應該屬於中產或小康;第 1 層,他差不多可肯定是個窮人。位於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社會按經濟地位分作 6 個階層,是明明確確的公民身份。
在哥倫比亞,靠「矯牙」向上爬
所謂「講嘢最緊要有牙力」,在哥倫比亞有一口靚牙,真的很重要。不少人在年幼時會做俗稱箍牙的牙齒矯正手術,對於他們是痛苦的時期,除了不便以外,還有是戴著牙箍(矯正器)實在是不好看。可是,英國自由記者 Amalia Illgner 在文化雜誌「經濟學人 1843」說道:「不同於我 14 歲的時候,這些哥倫比亞人似乎對於矯正器感到十分自豪。」
超越一切
A strong spirit transcends rules.
Prince, American singer
和平獎後的哥倫比亞
早前哥倫比亞舉辦公投,終有機會把政府與「革命武裝力量」(FARC)之間、長達 52 年的內戰劃上句號。然而,基於種種原因,花 4 年時間談判得出的和平協議,遭 50.22% 國民以 0.44% 之差否決。和平曾經這麼近,下一刻卻那麼遠。諷刺的是,和約否決後 5 日,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哥國總統桑托斯,表揚他對停火的貢獻。究竟和平獎有何意義?又會否幫助哥國推動和平?
公投,未如民願?
環顧全球,近日多個國家舉行或正籌備舉足輕重的公投決議,如日前匈牙利公投是否接受歐盟難民配額,雖有 98% 的選民反對配額,但因投票率未過半而無效;哥倫比亞和平協議公投遭否決,4 年談判成果功敗垂成;意大利則將於今年 12 月 4 日舉行憲法改革公投,除了關乎本國政局,形勢若有不對,則有可能深化歐洲經濟危機。公民投票被視為直接民主的體現,在制度上或能解決爭議,但公投並非萬能,尤其是在反映選民意願方面。
哥倫比亞人為何「拒絕和平」?
哥倫比亞政府與毛派叛軍「革命武裝力量」(FARC)不久前達成歷史性和平協議, 4 年談判成果卻以些微差距於公投被否決。贊成派指責反對派自私、黷武,反對派則宣稱正義伸張,「尊嚴不屈」。反對派有甚麼訴求?兩派勢力有無商量空間?哥國和平進程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