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櫻對非居日者之難,在於櫻花滿開只有 1 至 2 日,而假期的機票酒店總要提早預訂。若果突然有寒流,花期就會延遲;若果太快回暖,花則會提早滿開。即使溫度平穩,只要滿開前遇上大風或落雨,櫻花也會立即凋謝。
旅遊
|共406篇|
峇里充斥俄羅斯黑工,所謂何事?
峇里國際機場的資料顯示,去年近 6 萬俄羅斯人抵達當地,以躲過烏克蘭戰爭的經濟影響,還有俄府頒佈的部局動員令。部分人在此印尼海島當起髮型師、保姆、的士司機甚至性工作者,但當局指他們往往沒有工作簽證。本地人怒斥這些外來者目無法紀,好心讓他們來峇里避難,卻反過來爭生意、搶飯碗。
日本溫泉危機:水量激減,水溫下跌
好不容易捱過疫情,等到外國遊客重來,作為溫泉大國的日本,卻面臨兩大危機 —— 水量劇減、水溫大跌。從青森縣的溫泉鄉到北海道的二世古,多個泡湯名勝無一倖免。就連溫泉湧出量及源泉數目均首屈一指的大分縣別府市,亦同樣受到威脅。不少歷史悠久的旅館也被迫停業,有的甚至面臨破產。
筆是港媽:日本的親子樂園推介 —— Laguna Ten Bosch
今次推介我和家人蠻喜歡的一個樂園,就是位於名古屋愛知縣蒲郡市的 Laguna Ten Bosch。跟其他樂園一樣,四季都會有不同的主題。雖然夏季玩水的主題最受歡迎,但我們特別喜歡賞燈,所以每次都是冬天來。
遊日爆買不再,中國旅客正轉向東南亞?
開關後,往日常有旅客「爆買」的日本,卻未見太多中國遊客。原因是針對中國旅客的航班限制、簽證問題及入境規則,均使他們卻步,並轉往限制更少的東南亞地區。
活在旅遊大國,日本人不欲出國遠行
旅遊限制逐步取消後,不少外國旅客視日本為第一目的地,有些旅客甚至急於回到精神上的「第二故鄉」。所以日本在開關短短數月,已接待數百萬旅客,不過,當地人卻因為憂慮疫情仍未消退,加上日元疲弱,寧願留在本國,不願到外地旅遊。
四個失敗的城市品牌運動
近年,世界各地都有地方推出城市品牌運動(City Branding),以吸引旅客和外資。香港在董建華年代已推出「香港品牌」,提出「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曾蔭權年代又擴大計劃,到現屆李家超政府則要「說好香港故事」。不過,城市品牌運動未必能夠取得實效,更有可能引發公關災難,彭博社就列舉出多個城市品牌運動的失敗例子,讓各地政府借鑒。
這個冬天不太冷:瑞士滑雪產業危機
過去一年,歐洲經歷嚴峻的氣候危機,踏入 1 月,多國氣溫又創下最高紀錄,許多滑雪勝地甚至缺雪。對於瑞士來說,冰川和積雪是歐洲供水的重要水庫,其影響更令人擔憂;種種變化也對瑞士滑雪產業構成風險,業界改用人造雪取代,對環境影響又有多大?
去日本,體驗武道
飲食、購物、美景、滑雪通通都可能是「返鄉下」的理由。而對日本政府來說,全球數以千萬計學習空手道、柔道等日本武術的人士,也是旅遊事業的目標群體。
MeToo 時代,阿姆斯特丹紅燈區也要落幕?
阿姆斯特丹有甚麼吸引你?梵高博物館、大麻「coffee shop」,還是…… 紅燈區櫥窗?由於要提升形象、減少旅客粗暴行為等,當地市政府官員正擬定新措施,並將於 21 日由市議會投票決定,紅燈區性工作者的窗簾,是否必須提早、甚至在將來永久閉上帷幕。
背包客重返澳洲,難再窮遊?
2019 年,逾 30 萬人以工作假期簽證計劃入境,亦使該國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旅遊市場。但經歷兩年多疫情,背包客陸續重返這個陽光明媚之地,卻發現悠閒的窮遊天堂不復存在。
希臘復常後的問題:報復式旅遊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中國遊客「消失」及危險水母激增之下,今年希臘仍能成為全球第三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吸引近 3,000 萬人次到訪,有望帶來逾 180 億歐元收入。但面對較全國人口多出 3 倍的旅客,這個坐擁 18 個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及世上其中一座最古老城市的國家,正試圖在保育歷史古蹟及活用觀光資源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韓國居民如何透過科技,民主參與世遺旅遊規劃?
要重振旅遊業,純粹解除防疫限制是不夠的。韓國就有世界遺產城市為吸引觀光客到訪,推出新旅遊應用程式,並邀請當地居民參與民主決策,務求平衡旅遊業與居民需要,讓文化遺產與現代居民生活共存。
Moyashi:安心開關
日本版「安心出行」的新冠肺炎手機追蹤應用程式「COCOA」,在 11 月 17 日發放了最後一次更新,刪除患者接觸追蹤和通知等通信功能,程式預計將會在年底下架。
吳蚊蚊:充滿驚喜的尼泊爾之旅
幾年沒來,尼泊爾總是給我很多驚喜。如此走在路上,偶爾遇上點小意外,更記得珍惜和感激每一個小日子。安逸的時光過久了,也要刻苦一下,才能好好提醒自己,把一些朋友更牢記在心。雖然身在城內,但他們穿不暖、吃不飽。
敍利亞旅遊 vlog,等同獨裁國宣傳片?
敍利亞內戰塗炭生靈,英美等國警告國民,如非必要勿往當地。但「衛報」近日報道,相繼有旅行達人發佈遊記影片(vlog),向觀眾介紹「媒體不會告訴你」的敍國面貌,展示到此一遊有多獨特而安全。有學者及維權人士質疑,這些網紅淪為血腥政權的打手,替當局招攬投資者及外國客,等同助紂為虐。
Moyashi:永遠脫不下來的口罩
除了部分堅持以清零為己任的地區,許多國家已經逐漸從疫情中恢復社會經濟運作。經歷 2 年多鎖國的日本,也終於在 10 月 11 日完全開關,街上隨即增加了許多外國面孔,出入聽到廣東話的頻率也上升了不少。於是問題來了,重遊日本,口罩還是不是應該戴上?
當不戴口罩的外國旅客來到日本
日本政府 5 月放寬室外口罩令,現打算進一步解除室內口罩令,但當地人仍傾向用口罩保護自己,認為口罩有如內衣褲般不能隨便脫下。專欄作家 Gearoid Reidy 在彭博社撰寫的評論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已放棄口罩政策;日本開放邊境,遊客陸續到當地觀光,戴口罩的日本人與不戴口罩的外國人成一大對比,也引起當地應否繼續堅持戴口罩的討論。
【一分錢一分貨?】土耳其的牙科旅遊惡夢
曾幾何時,受內地美齒廣告吸引,為了更相宜的價格,香港也出現過北上整牙熱潮。時至今日,歐洲人亦出於同樣原因到土耳其進行美齒之旅。但據法新社的專題報道,不少人在旅程中不僅沒有得到令人稱羨的美齒,更對牙齒造成無可挽回的創傷。
巴黎省電之秋:暖水澡、樽領衫、早關燈
相隔兩三年重遊巴黎,你或會驚訝這座「光明之城」,似乎變得又冷又暗。鑑於俄羅斯中斷對援烏國家的天然氣供應、法國核電產量跌至 30 年來最低點,總統馬克龍促請國民準備「能源節制」,多省電力好過冬。當局建議地方政府、家庭及企業,把恆溫器降至攝氏 19 度、天氣轉涼也只洗暖水澡。就連艾菲爾鐵塔等地標,也要提早關燈。但別說是普羅大眾,一些官員也質疑這些措施是否合理,對能源危機又能造成多大實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