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共433篇|

紳士大哥:媚俗而不再夢幻的布拉格

直到進入布拉格,我眼前景象卻彷彿煥然一新。尤其是市中心的老城區,中世紀波希米亞的鵝卵石道路潔淨亮麗,舊房子被鮮明的油漆包裹,加上夜店、酒吧、景點、酒店處處林立,像我一樣呆頭呆腦拿著照相機的遊客不分日夜遍佈大街小巷。大呼小叫爭奪客人的食店、紀念品店,甚至是泰式按摩店等,進一步把布拉格變得濃妝艷抹。

克羅地亞:下一個大眾旅遊「災區」?

克羅地亞近年在世界盃大放異彩,讓更多人注目這個坐擁漫長海岸線、數百個島嶼和特色城鎮的中歐國家。隨著當地引進歐元並加入神根區,預計今年遊客人數將打破 2019 年紀錄。但人潮亦令物價上漲,自然景觀受到威脅。如何能預防背包客和行李箱淹沒克羅地亞,避免當地淪為下一個大眾旅遊「災區」?

處理水成日本旅遊業「脫中國」契機

雖然中國早前宣佈重新開放赴日旅行團,惟自東京電力公司宣佈釋放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便有指選擇日本作為目的地之內地旅客減少。原本預計當地旅遊業會受打擊,但據「產經新聞」報道,失去中國遊客影響其實有限,因其他國家旅客仍持續訪日,業界更希望藉此脫離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TikTok 之災,荷蘭也身受其害

今年阿姆斯特丹預計接待 2,300 萬過夜遊客,旅遊業似乎回升到疫情前的狀況。但當地人開始抱怨,因很多遊客受 TikTok 及 Instagram 影響,不再入住頂級酒店、到訪博物館及畫廊,而是蜂擁至原本名不經傳的小食店排隊、在民居及店舖門外打卡吃外賣,嚴重打擾居民寧靜生活,也減低其他人在該區購物的意欲。

【*CUPodcast】ESG 傾呢啲:旅遊觀察,亞洲應對環境挑戰的變化

亞洲各國正努力應對環境挑戰,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分享旅遊觀察,從日本住宅太陽能板普及化到印尼的環保酒店,探討兩國如何在日常生活推動環保,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球天災四起,將改變旅遊業生態

很多港人都趁暑假「報復式」外遊,但今夏全球災難四起,斯洛文尼亞、奧地利和挪威遇洪災,希臘、法國、加拿大和夏威夷則先後發生火災。成千上萬遊客被迫撤離,但德國「明鏡」雜誌指出,旅遊習慣不會在短期改變,例如大家還是喜歡到希臘度假打卡,但長遠而言,地中海旅遊勝地的市場份額將會遞減,英國及其他北方國度反會在暑期旺季受惠。

我在受難,你在度假:山火後的「兩個夏威夷」

夏威夷茂宜島(Maui)上週二發生美國現代史上最致命山火,至今死亡數字已突破 100 人。政府呼籲遊客離開,但仍有數千人留下來,更有不少人按原定計劃飛來,享受他們的夏日假期。很多島民怒指,這場天災凸顯所謂的「兩個夏威夷」—— 一個是為遊客而建的度假天堂,另一個是留給本地人的難活之地。

【羅馬假期】古羅馬人去邊玩?

今天旅遊十分普及,不過卻非新鮮事物,古羅馬人亦愛旅遊,會到各省參觀名勝古蹟,品嘗當地美食。今天仍然是旅遊勝地的古希臘遺址、埃及金字塔、拿坡里灣等過去同樣吸引遊客,而如今只能存在於人們想像中的地方,如亞歷山大燈塔(Lighthouse of 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陵墓等,也是古羅馬旅遊勝地。

希臘山火頻發,旅客還會再來嗎?

燃燒超過一週的希臘羅德島(Rhodes)大火,已疏散超過 2 萬人,包括數以千計遊客。與此同時,埃維亞島(Evia)和另一熱門旅遊地點科孚島(Corfu)的火災也還待撲滅。當地旅遊業界擔心,大火破壞嚴重,氣溫上升又加劇山火風險,過後旅客可能不再來。

愈亂愈吸引?歐美遊客探索伊拉克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敗走後,伊拉克局勢相對平靜,加上全球疫情消退,令旅遊業蓬勃發展。根據官方統計,光在早前的宰牲節 5 天長假,就有 70 萬人到訪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包括少數外國客。即使當地仍有政治、經濟和氣候危機,甚至遺留數百萬個地雷,但其壯麗風光及歷史古跡,仍能吸引一些歐美遊客「以身犯險」。

夏海安:底特律真的是生人勿近嗎? (下)

從旅遊的角度而言,底特律作為一個短旅行目的地而言確實不錯,作為工業時代蓬勃發展的城市,這裡的建築物具有歷史,置身其中會帶來身處 60 至 70 年代美國電影當中的感覺,大門上黃銅製的門柄、大理石柱、精緻的扶手裝飾,都是歷史的印記,也依稀反映出當年城市繁華的一面。

Moyashi:計劃性中伏

台灣的「地雷」,如果翻譯成香港粵語,最接近的詞語應該是「中伏」。你首先需要有期待,然後結果與期待有落差,那種委屈與失望的情緒狀態才是所謂的「伏」或者「雷」。如果你本來就沒有期待,甚至極端例子下,期待是負值,就會求仁得仁。那本來就不是雷,也沒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