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生兒育女才能幸福圓滿,又深信養兒可以防老,但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研究人員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直指,生活滿足取決於很多因素,人不需生孩子也能快樂。
幸福感
|共7篇|
【學術研究】生活小貼士真的有用,還是你堅信它有用?
網絡文章及演講經常推薦「想減肥可用小一點的容器」、「工作中的正念可提高生產力」、「遠離 Facebook 可讓你更快樂」等改善生活的技巧,但實際上我們從不知道是否照做就有效。利物浦大學心理學教授 Ben Ambridge 近日在「衛報」撰文指,有關減肥、正念或社交媒體等的「生活方式科學」研究,在實驗設計上存在局限,受試者根深蒂固的想法或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多走走,做人更快樂
早在 18 世紀,歐洲貴族青年已盛行去「壯遊」(Grand Tour),長途跋涉漫遊各地作文化藝術交流,此舉在英國更被視為年輕貴族男性的成人禮。在 19 世紀,巴黎亦發展出「漫遊者」(flâneur)文化 —— 在街道上閒逛,觀看一切事物。時至今日,有研究更發現遊歷不同的城市區域,的確可令人更快樂,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移民會幸福嗎
人離鄉賤、二等公民…… 這是過去一年,不少嘲諷港人移民的評論。但「心態決定境界」,移民者如何看待、適應異地新生活,才是最重要。「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特約作家 Arthur C. Brooks,就探討移民怎樣在新天新地找到幸福。
【Soul Monday】愈追求幸福,反而更難幸福?
「提及幸福如何有益於你、如何令自己快樂的書籍無處不在,追求幸福幾乎成為一種責任。」但現時,Mauss 質疑:「人們會把幸福的標準訂得很高,認為自己該要一直都很快樂,甚至十分快樂。但如此會令自己感到失望,因為根本無法做到,而且可能適得其反。」
北歐不憂鬱:歐洲人有多幸福?
當前歐洲人似乎沒有理由快樂:難民危機沒完沒了,英國可能退出歐盟,連帶荷蘭也蠢蠢欲動。但調查顯示,當前是歐洲人自 2008 金融海嘯以來最開心的時候:由 8 年前 76% 的人說自己對現狀感到滿意,上升至今年的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