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時間缺乏「觸感」交流的今天,「天竺鼠車車」以天竺鼠的聲音配音,以羊毛氈公仔製成定格動畫,取代以電腦成像,或其他手繪平面動畫作主流的日本動畫,是否可以視為「觸感記憶」的替代,以及治癒呢?
社交
|共113篇|
疫症大流行,催生無朋友的男人
男人老狗,三五成群,不是喝酒就是看球,頂多抱怨一下工作,再聊聊名車美女。但武漢肺炎爆發後,無法再去酒吧,也沒愛隊可捧,他們至此驚覺,過去稱兄道弟的日子,原來都只在風花雪月。真正困擾自己的前途、感情甚至健康問題,卻礙於面子而從未多說。如今才想跟知己談心,是否為時未晚?
【Soul Monday】疫下紐約,以明信片維繫友誼
一次又一次的居家抗疫,令即使身處同一座城市的好友,也彷彿相隔千里難相會。特別是像 Karin Kawamoto 這種獨居於紐約的高危人士,由 3 月下旬開始自我隔離以後,就只剩下四面牆為伴。不過,知己 Emily Learnard 的一個貼心舉動,讓二人在這段無法見面的日子,依然互相關懷和鼓勵 —— 她每週一次甚至多次,都會給 Karin 寄張明信片。
【*CUPodcast】相反意見為何令你暴跳如雷?
小至家人之間的生活習慣,大至全球矚目的政治議題,人際間都無可避免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這種時刻,有人惱羞成怒,有人卻平心靜氣。能讓人不慍不怒面對相反意見的,是願意聆聽的心。撰寫「你都沒在聽」一書的凱特.墨菲(Kate Murphy),就試圖解釋她建議大眾學習聆聽相反意見的原因。
【百歲時代】武漢肺炎大流行,認知障礙症患者急升?
武漢肺炎大流行,長者運動及社交的機會減少,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恐會增加。在日本千葉縣成田市,地方政府成立名為「人生帥氣計劃」的長期照護預防教室,提供鍛煉身體和頭腦等預防發病的活動。不過,監督該計劃的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客席教授朝田隆警告,「將來有可能爆發認知障礙症患者急增的大流行」。
年長黑猩猩社交方式:朋友重質不重量
有朋友作伴總是好事,不過,朋友的性質及數量不免因年紀而改變。成年後,人們往往有很多朋友,但隨著年齡增長,社交圈開始「貴精不貴多」,傾向只與一些最要好的朋友保持聯繫,並享受與他們相處的樂趣。據「紐約時報」報道,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人類身上,黑猩猩也是如此。
廖康宇:移民英國,當個孔乙己?
當然,筆者不是要表達英國人不重視禮節,只是他們對於社交禮儀和技巧的要求,就和英語一樣,要視乎 context,即是要看身份、對象和場合,切忌一概而論,過分注重更加會弄巧反拙。
【Soul Monday】找回遺留書中的舊物
大多數週末,美國高中老師 Emma Smreker 都會到舊書店尋寶,為的是找到遺留在書頁間的物品。在過程中,她發現物件雖小,但有時對於物主而言,意義卻非常重大,更為此建立專頁,方便找回物主。
【Soul Monday】亂世之中,與親友更有效關懷彼此
基於防疫所需,再是知心的好友,大半年來也甚少見面,只能靠短訊、電話或是視像聯繫。但在屏幕背後,對方或正為經濟、健康、前途等問題,感到焦慮甚至抑鬱。在這個明顯不 OK 的情況,我們該如何問句「你還好嗎」,表現關懷而不造成困擾?
疫情尚未結束,如何保持城市活力?
其實,城市理論先驅如 Jane Jacobs 和 Richard Sennett 都曾指出:城市的生命在於社交,武漢肺炎爆發,正好擊中城市的要害。
以色列第二波疫情,民眾之過抑或官員抗疫不力?
香港新增多宗本土武漢肺炎確診個案,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認為,本港有機會踏入第三波疫情,並估計與市民增加社交接觸有關。不過,亦有專家認為是政府的入境檢疫漏洞引爆疫情。無獨有偶,以色列官方近日同樣聲稱,公眾聚會增多導致疫情反彈;日前辭職的公共衛生前總監 Siegal Sadetzki,則批評是政府後續抗疫政策失誤所致。
你懷念有身體接觸的日子嗎?
「握手?不了。攬一下?咪搞。」疫情之下,社交距離有多遠隔多遠,身體接觸可免則免,可是這樣的情況,你能維持多久?摟肩搭背的日子不再,有人開始記掛相擁時的溫暖,但觸碰彼此除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外,原來也是人類進化遺留下來的天性,對身心發展大有裨益。
與其社交距離,試試遙距社交?
武漢肺炎肆虐,政府緊急規定,禁止 4 人以上的聚會,只要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就能大大遏止武漢病毒擴散。可是,人類始終是社交動物,工作需要各種禮儀,情侶間也會想談情。如何可以在抗疫的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心理需要?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Jamil Zaki 就倡議,與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如遙距社交(distant socializing)。
親愛的,可以讓我先把話說完嗎?
傳媒人 Kate Murphy 為出版著作,進行了兩年觀察。在那期間,她留意到人與人溝通時一個弔詭之處 —— 我們愈是感覺親密,愈是不太仔細聆聽對方的話。不等對方說完就搶著接話,嚷著「不用說了﹗我們認識多久了,我明白的啦」。這種親密溝通偏見(closeness-communication bias)若是久了,足以破壞甚至終結關係。
辦公室的「座枱電話恐懼症」
電話響,沒人接?這是日本不少辦公室內的日常光景。當地的職場文化下,接聽電話乃是新人的分內事,但如今在年輕員工之間流傳所謂「座枱電話恐懼症」,一些「患者」甚至因此身心不適,引發就業困難的「併發症」。作為上司和前輩,可以如何應對?
社交媒體狂飆的十年:更解放還是更集權?
倡議者認為社交媒體打破了主流媒體的專制壟斷,為所有人提供一座發聲平台。但實在很難提出一套強而有力的論述,證明社交媒體 Facebook、Twitter 讓我們變得更深思熟慮、更嚴謹自律或是更有同情心。
救世軍:擺脫隱閉陰霾 重上職場
29 歲的 Kenny 曾長時間隱閉在家,九年來沒有任何工作,每天靠上網度日;家人看在眼裡雖不是味兒,卻因兒子嚴重的社交恐懼症,他們對這情況也無從入手。直至接觸到救世軍「E.A.S.Y. Job 青年師徒計劃(師徒計劃)」,Kenny 成功「脫隱」重返職場,在烘焙界找到志向,更尋獲與人相處的自信。
Gloria Chung:Dark Kitchen vs Dark Social
「暗黑廚房(Dark Kitchen)」和「隱世社交(Dark Social)」似乎是大趨勢,但兩者有甚麼關聯呢?
患社交障礙症的獨裁者,如何統治世界?
世界步入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自由民主秩序受到第三波獨裁化浪潮衝擊,由中國、俄羅斯、土耳其到北韓,我們都可以見到獨裁強人的身影。這些「獨裁強人」對外一直保持威嚴、強悍、英明,乃至神聖的形象,而美國資深記者 Sarah Todd 卻撰文指出,從古至今,不少獨裁者都有社交障礙,私下皆為不善對談的怪人。她更進一步問,這些「狂人」如何在政治世界中生存。
對方喋喋不休,該如何應對?
節日在即,親朋戚友聚首一堂總免不了,但噓寒問暖之際最怕有人「壟斷發言」,一講就停不下來。要奪回話語權絕非易事,「紐約時報」就請教了多位專家,歸納出能應對「口水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