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結婚對象,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決定,但至今人們也很少為此求助於科學。在人際關係學中,要招募大量夫妻作研究,既困難又昂貴,大多只憑有限的數據分析。直至近年,科學家 Samantha Joel 嘗試以新方法預測夫妻關係成功的要素,得出有趣又令人沮喪的見解。
社交
|共133篇|
被標籤的後果:幹無聊工作即無能?
判斷一個人是否無聊,有人會從對方的工作與嗜好入手。不過,「無聊」有評定的標準嗎?一些令人覺得枯燥的職業或興趣,在部分人眼中可以有趣;人們對無聊本身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或會導致先入為主的偏見。早前發表在「性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PSPB)的研究表示,一旦被人定型為無聊,會帶來負面人際關係後果。
茶里:在台灣很平常,在香港卻很罕見的事
其他地方的人都說,子女長大後就會各散東西,在香港卻反其道而行,子女跟父母同住一輩子是常態。但這是因為香港的子女特別孝順、特別顧家嗎?倒也不是,歸根究底,都是出於一個「窮」字。
迷戀安娜:詐騙(劇)高手的危險魅力
Netflix 原創影集「創造安娜」(Inventing Anna)上架首週,全球錄得 1.96 億小時的觀看時數,佔據該串流平台十大英語影集首位。作為此劇藍本、揭露妙齡俄女 Anna Sorokin 騙盡紐約銀行、酒店及上流社會的報道,亦是刊載雜誌「紐約」當年最多人閱讀的文章第三位。這位冒充富家女來享受榮華的詐騙犯,為何未有激起民憤,反而俘虜萬千人心?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就此分析詐騙高手的危險魅力。
【Soul Monday】交友不難,只要你請食班戟
上月中在美國三藩市一個社區,多條電燈柱貼有這張耐人尋味的傳單,上面還寫了電話和地址等活動詳情,幕後搞手原來是當地居民 Curtis Kimball。43 歲的他和妻女搬來一年,有感於疫症令人變得疏離,加上「搞不懂成人要怎樣交朋友」,於是想到廣邀街坊吃班戟,希望為鄰舍帶來歡樂。
送禮物之必要
聖誕節之後就到拆禮物日。交換禮物似乎是聖誕節指定動作,不過,要在人頭湧湧的商場選購禮物、網購又怕臨近旺季未能準時送達,費時費心之外還費錢,到底意義何在?康涅狄格大學人類學及心理科學副教授 Dimitris Xygalatas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送禮的作用。
佳節送禮,心意最緊要?
聖誕節臨近,又是送禮的時候。大部分人挑選禮物總會左思右想,務求為對方挑選一份好禮物,而不是「頹頹地」送出現金券,讓對方自行選擇。但許多時候,用心選出自以為適合對方的禮物,最終仍是得不到收禮者的歡心,反而現金券更得人心,所以心理學家認為,選禮前了解對方需要,才是選得好禮的關鍵。
卸不下的心防,脫不下的口罩
過去兩年,口罩等同手機,出門缺一不可,但佩戴時的局促感,始終習慣不來,唯盼早日解放嘴巴。在日本,情況剛好相反。網民將此防疫用品比喻為「臉的內衣」,年青男女特別抗拒「除罩」,早前甚至有民調顯示,7 成人打算疫後繼續「半遮臉」。雖然比起健康理由,更多是心理作祟,但對於應否糾正過來,專家們各有看法。
日本大叔的孤獨
成家立室就一世有伴?生兒育女便共享天倫?溝通專家岡本純子近年深入研究日本「大叔」、亦即是中高年男性的孤獨問題。她發現這類人即使有妻有兒,卻仍是「世上最寂寞」的一群,部分原因與文化及社會的影響不無關係。早前岡本接受富士電視台訪問,剖析現象來由及提出解決方法。
茶里:獨居生活後,反而活得比較像個人
這裡先不說港台的分別,活在任何一個周遭都是人的世界,其實真的蠻消耗精力的。這裡的「人」,指的是同學、同事、甚至是同住的家人,與任何人社交都會消耗你的精神,只差在多與少而已。
Tiktok 挑戰:為「Like」破壞學校設施
兒童及青少年重視同儕關係,有時會因跟風或博得注意,而冒險做出違規行為。如今社交媒體加大他們的「討讚」壓力,甚或因此做出更多反叛行為。像在美國,社交網站上興起的盜竊挑戰,就引發青少年爭相仿傚。
FB WhatsApp IG 全球死機,暴露社交媒體壟斷惡果
Facebook 及旗下的 WhatsApp 與 Instagram 在香港時間週一深夜全線死機,很多人頓覺與世隔絕,而正值中午時份的北美用戶,則轉到 Twitter 製作 Meme 圖悶中作樂。適逢美國當局近期指控 Facebook 非法壟斷市場,又有吹哨者現身頂證 Facebook 為求收益默許假資訊流通,連串事件迫使人們反省 Facebook 壟斷市場的惡果。
如何讓孩子跟機械人相處?
各種家居雜務機械人大舉進駐不同家庭,為家居生活平添便利。小林強調,她關心的是那些正在生活上與人為伴的社交機械人(social robot)。為人提供同伴,正是社交機械人面世原因,但「同伴」意味人類容易將其擬人化。她引用大阪大學教授,機械人學學者石黑浩提出,假如人視機械人有靈魂, 機械人就有靈魂。問題在於,人們應否如此看待機械人。
受爭議的「鄧巴數」:人只可以維繫到150段人際關係?
鄧巴數(Dunbar’s number),又稱為「150 定律」,有專家認為人所能維繫的親密關係有其上限,大約是 150 段。過去 30 年,鄧巴數不單是人們時有分享的趣味冷知識;也經常為商業管理人員和軟件開發家引用,制訂相應的產品策略。兩位斯德哥爾摩大學生物學家 Johan Lind 和 Patrik Lindenfors 就撰文拆解鄧巴數謬誤。
以後我們還會握手嗎?
疫情大流行前,握手是極為普遍的打招呼方式,實在難以想像這種禮儀會從此在人類社交中消失。英國古人類學家及進化生物學家 Ella Al-Shamahi 就認為,握手始終會再次回歸人類之間,畢竟這個行為有著出乎意料的起源,更跨越不同文化與歷史時期。
凝聚社區、建立友誼,說的是鯊魚
長久以來,鯊魚都予人兇猛、神秘及喜歡獨行的印象。但近年開始有科學家為牠們平反,指鯊魚其實喜歡群聚,而且能與同伴融洽相處。不過,目前仍未清楚牠們交友的確實原因。
謎之禮儀:日本人也受不了的社交潛規則
大和民族出名禮貌周到,從鞠躬到道歉也極為講究。但近年某些社交潛規則,譬如「倒酒時要保持酒瓶的商標向上」、「蓋印時要像向身旁的上司躬身般把印微微傾斜」、「交換名片時要像『坐墊』般按職位高低由上至下收起」,不少日本人亦覺得莫名其妙。疫下改為遙距辦工,這種「謎之禮儀」更是變本加厲。
我們最「快樂」?芬蘭人的獨特幸福論
最新一份「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上月出爐,芬蘭連續 4 年名列首位,即使疫症大流行之下,仍是幸福之最。全球人類羨慕妒忌恨,唯獨在這北歐國家的男女,卻對調查結果表現詫異,甚至反問「是真的嗎?」。皆因對於「美滿生活」,芬蘭人自有一套,這樣與人一較高下,更非他們所好。
腦霧:記性變差也與疫症有關?
武漢肺炎疫症踏入第二年,全人類生活方式大變,部分人連記性都變差,常會丟三忘四或是心不在焉,出現所謂「腦霧」(brain fog)的現象。由於當中不乏武肺病人,故被視為後遺症之一。但令人在意的是,不少「患者」從未確診,為何也會有此困擾?多名專家作出分析,並提供紓緩方法。
做人怪一點,生活更美好?
疫症大流行下,你自覺變得有點古怪,言行稍為異於常人,或有別於過去的自己?別擔心,這世上多的是同伴,他們愛點蠟燭、瘋狂囤積物品或是「溜貓」。心理學家指出,這些傾向可能只是意味你正在放鬆,成為一個完全解放、真實的自己。更何況,其實做人有點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