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共162篇|

對抗「孤獨流行病」,重新審視交友偏好

研究顯示,良好的朋友關係,有助人們更快從疾病和手術中康復;於青少年、為人父母或老年階段,孤獨感均較低。這些研究大多針對交友帶來的好處,卻較少涉及如何建立友誼。美國博伊西州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Jessica D. Ayers 近日於網上撰文,重新探討人們的擇友偏好,或有助對抗孤獨流行病。

今個夏天,女性消費力帶動美國經濟?

「華爾街日報」指出,「芭比」跟天后級演唱會有些共通點 —— 女性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消費力刺激美國經濟,流行文化活動的門票只是消費的開始,她們購買各種粉紅色服裝打扮,成群結隊相約朋友看表演、看電影,擴大了消費和購物的數量。

NBA 頂級球星 Nikola Jokic 場上極具殺傷力,場外卻是個隱士?

NBA 丹佛金塊隊(Nuggets)中鋒 Nikola Jokic 因身形龐大但動作矯健,在球場極具殺傷力,被華人球迷戲稱為「功夫熊貓」,外國球迷則稱他為「Joker」。他毫無疑問是現今球壇最好的球員之一:曾連續兩次獲得最有價值球員(MVP),今季更帶領球隊殺入總決賽,終以比數 89-94 勝出,以總場數 4-1 擊敗「黑八」邁阿密熱火,奪得球會自 1976 年加入 NBA 以來首個總冠軍。不過「紐約時報」專文指出,Jokic 雖廣受球迷及球隊城市愛戴,卻不像其他頂級球星般高調。他在賽場外甚少出席公開活動,奪得總冠軍後接受訪問更說:「終於可以回家了」。

即使方便,也只能捨棄的 QR Code 點餐

QR Code 點餐曾被視為餐飲業的未來,現在卻不再受餐廳老闆、顧客及服務員歡迎,他們認為這讓用餐失去樂趣,也為不諳科技者帶來不便。「紐約時報」專文指出,美國不少餐廳曾在疫情期間使用 QR Code 點餐,後來陸續轉回紙餐牌,原因是即使科技帶來方便,但餐飲業仍是講求人與人接觸的行業。

【Soul Monday】愛在罷工進行時

美國編劇工會(WGA)本月初發起罷工,爭取改善薪酬待遇及規管人工智能在創作上的使用。部分會員想到,麵包和愛情同樣重要,何不兩者兼得?他們就在一次糾察期間,舉辦名為「開始談情」(Strike Up a Romance)的交友活動,讓單身的同業可提出兩大「訴求」—— 想要更理想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眼緣的真命天子。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法官裁定:「舉中指」乃上帝賦予的權利

在全球很多地方,舉中指都被視為不禮貌,帶有強烈侮辱成分,不應該被鼓勵。然而,不雅與不合法之間往往存在很大距離,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對言論自由予以尊重。今年 2 月,加拿大魁北克法官 Dennis Galiatsatos 就在一份判詞之中,明確表示「舉中指是上帝賦予的權利」,受當地憲法保護。

【新詞】借錢的社會學:借與不借的兩難

相信不少讀者也遇過親友來借錢,如果自己有餘力,手上資源又真能幫對方渡過難關,固然無傷大雅。不過,有時大家會陷入兩難局面,借的話擔心長貧難顧,又怕令對方不能自拔,不借的話又擔心傷及友誼,令人覺得自己冷漠無情,惹人非議。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Frederick Wherry 為首的團隊就在學術期刊 Social Force 發表論文,大談借錢的社會學。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自知之明: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實個性?重要嗎?

你認識的自己跟別人眼中的你未必一致,哪個才準確?17 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開始關注內省;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自我認知哲學家 Mitchell Green 認為,此概念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獨特之處。然而,心理學家指出自我認知缺乏客觀標準,近年遂透過比較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來探討其真確性,以及認識自己是否能讓人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