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指出,「芭比」跟天后級演唱會有些共通點 —— 女性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消費力刺激美國經濟,流行文化活動的門票只是消費的開始,她們購買各種粉紅色服裝打扮,成群結隊相約朋友看表演、看電影,擴大了消費和購物的數量。
社交
|共156篇|
NBA 頂級球星 Nikola Jokic 場上極具殺傷力,場外卻是個隱士?
NBA 丹佛金塊隊(Nuggets)中鋒 Nikola Jokic 因身形龐大但動作矯健,在球場極具殺傷力,被華人球迷戲稱為「功夫熊貓」,外國球迷則稱他為「Joker」。他毫無疑問是現今球壇最好的球員之一:曾連續兩次獲得最有價值球員(MVP),今季更帶領球隊殺入總決賽,終以比數 89-94 勝出,以總場數 4-1 擊敗「黑八」邁阿密熱火,奪得球會自 1976 年加入 NBA 以來首個總冠軍。不過「紐約時報」專文指出,Jokic 雖廣受球迷及球隊城市愛戴,卻不像其他頂級球星般高調。他在賽場外甚少出席公開活動,奪得總冠軍後接受訪問更說:「終於可以回家了」。
即使方便,也只能捨棄的 QR Code 點餐
QR Code 點餐曾被視為餐飲業的未來,現在卻不再受餐廳老闆、顧客及服務員歡迎,他們認為這讓用餐失去樂趣,也為不諳科技者帶來不便。「紐約時報」專文指出,美國不少餐廳曾在疫情期間使用 QR Code 點餐,後來陸續轉回紙餐牌,原因是即使科技帶來方便,但餐飲業仍是講求人與人接觸的行業。
除口罩後,日本人開始接受微笑訓練
今年 3 月,日本政府正式解除口罩規定,由市民自行決定戴或不戴。但這 3 年來口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除罩」,不少日本人自覺要開始管理表情,教人重新微笑的「笑顏訓練」生意更因此蓬勃發展。
【Soul Monday】愛在罷工進行時
美國編劇工會(WGA)本月初發起罷工,爭取改善薪酬待遇及規管人工智能在創作上的使用。部分會員想到,麵包和愛情同樣重要,何不兩者兼得?他們就在一次糾察期間,舉辦名為「開始談情」(Strike Up a Romance)的交友活動,讓單身的同業可提出兩大「訴求」—— 想要更理想的工作環境,以及合眼緣的真命天子。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觸不到的它】跟 AI 做朋友的時代已經來臨?
相比 GPT-4、Bing 或 Bard,Pi 的實用功能更少,賣點卻是更具個性及人性化,純聊天以了解用戶需求及偏好,公司希望 Pi 未來可作為用戶生活上的智能助理兼朋友。
法官裁定:「舉中指」乃上帝賦予的權利
在全球很多地方,舉中指都被視為不禮貌,帶有強烈侮辱成分,不應該被鼓勵。然而,不雅與不合法之間往往存在很大距離,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對言論自由予以尊重。今年 2 月,加拿大魁北克法官 Dennis Galiatsatos 就在一份判詞之中,明確表示「舉中指是上帝賦予的權利」,受當地憲法保護。
助人脫離邪教,首先別要否定他
邪教可怕,更可怕的是旁觀者清但熟悉的人深陷其中,想幫助對方脫離邪教又苦無辦法。最惡劣的後果,可能是當事人為了邪教信仰跟自己關係決裂。如何幫助身邊的人認清邪教真面目,需要技巧。
研究:好好聊一聊 做人更幸福
與好友共聚聊天,開開玩笑、關心對方近況,可以令人感到快樂。而這不單是個人感受,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朋友進行具質素的對談,的確有助增加幸福感,並有效降低壓力水平。
【新詞】借錢的社會學:借與不借的兩難
相信不少讀者也遇過親友來借錢,如果自己有餘力,手上資源又真能幫對方渡過難關,固然無傷大雅。不過,有時大家會陷入兩難局面,借的話擔心長貧難顧,又怕令對方不能自拔,不借的話又擔心傷及友誼,令人覺得自己冷漠無情,惹人非議。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Frederick Wherry 為首的團隊就在學術期刊 Social Force 發表論文,大談借錢的社會學。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自知之明: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實個性?重要嗎?
你認識的自己跟別人眼中的你未必一致,哪個才準確?17 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開始關注內省;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自我認知哲學家 Mitchell Green 認為,此概念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獨特之處。然而,心理學家指出自我認知缺乏客觀標準,近年遂透過比較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來探討其真確性,以及認識自己是否能讓人活得更好。
海龜原來會發聲?
甚少生物學家會像 Camila Ferrara 那樣,專門研究龜的聲音,因為幾乎沒人聽過龜發聲。但 Ferrara 修讀博士學位時,讀到全球首位描述海龜聲音的紐西蘭研究員 Jacqueline C Giles 一篇論文,得悉至少一種龜會發出聲音,遂決定深入亞馬遜河,由具社交性的巨型南美河龜展開研究,並於最近的「自然-通訊」期刊發表論文,證實至少 50 種龜、一些被視為靜音的冷血物種,確實會發聲。
想更聰明更有智慧?試試與陌生人交談
在充滿猜疑的社會,人們自幼被教導提防陌生人,更不應輕易跟他們搭訕。但紐約專欄作家 Joe Keohane 近年走訪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等各界人士,以及數百名隨機挑選的陌生人,在其新書中揭示:多與陌生人交談或使人更愉快、聰明。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閒聊 4 分鐘就能了解一個人?
初相識時,要打開話匣子並不容易,但若閒聊成功,就是建立彼此關係的好開始。最近一份研究顯示,人與人只需要閒聊 4 分鐘,就足以顯露出性格的特質,例如是外向還是內向,這些第一印象更會影響隨後的社交互動。
當機械人學會何時應該笑……
科學家正開發一種人工智能系統,令機械人在未來或能夠透過辨識說話中的微妙處,學懂哪種情況下應該笑,及用哪種笑法。開發懂笑機械人的團隊表示,該系統可以改善人與人工智能系統之間對話的自然程度。
海豚都會識幾個兄弟一齊追女仔?
新研究發現,海豚之間的社交關係可維持長達十年以上,牠們在小團體中會互相合作,亦會跨團體結盟,幫助同伴尋找配偶,更懂得擊退「情敵」。美國麻省大學達特茅斯分校行為生態學家兼論文主要作者 Richard Connor 直指:「在我們的研究之前,人們仍認為群體之間的合作結盟,是人類獨有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