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 Monday】愈追求幸福,反而更難幸福?

A+A-

作家 Elizabeth Gilbert 在其暢銷勵志回憶錄 Eat,Pray,Love 裡,記錄了精神導師的說話:

幸福是努力的結果。 要為幸福堅持、奮鬥、竭盡全力。有時甚至要在世界每個角落尋找幸福。(Happiness is the consequence of personal effort. You fight for it, strive for it, insist upon it, and sometimes even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looking for it.)

當你身在幸福懷抱中,為了持續,你必須一直努力推進。否則,內在的滿足感只會流走。(And once you have achieved a state of happiness, you must make a mighty effort to keep swimming upward into that happiness forever, to stay afloat on top of it. If you don’t, you will leak away your innate contentment.)

其回憶錄更曾改編成激勵人心的勵志電影,但英國廣播公司參考科學研究,指這種「捉緊幸福」的做法,未必適用於所有人。積極追求幸福可能令你無法滿足,甚至導致壓力、孤獨及挫敗感。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心理學副教授 Iris Mauss 指,自己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深受美國心靈自助書籍啟發,當中許多書籍都把幸福視作一個人存在的必要。「提及幸福如何有益於你、如何令自己快樂的書籍無處不在,追求幸福幾乎成為一種責任。」但現時,Mauss 質疑:「人們會把幸福的標準定得很高,認為自己該要一直都很快樂,甚至十分快樂。但如此會令自己感到失望,因為根本無法做到,而且可能適得其反。」

Mauss 還想知道,若問:我有多快樂?會否產生一種自我意識,消除人們想要培養的情緒。是以,她與另外三位學者 Craig Anderson、Nicole Savino 及 Maya Tamir 合作研究,以問卷要求參與者對一些形容作出評分,例如:

  • 人生的價值,與我在當時的快樂程度掛勾。
  • 為了生活有意義,我需要經常感到快樂。
  • 生活上,我只重視影響我個人幸福的事物。

結果合乎研究團隊預期,卻不合一些參與者的預期 —— 對上述觀點愈認同的人,其對當下生活的滿意程度反而愈低。當然,參與者各有不同的處境,對最近經歷過喪親之痛等壓力事件的人來說,渴求快樂的願望,並不一定令人感到難過。但一般而言,強求幸福會消去自然而來的滿足感。

研究人員想進一步知道,他們能否短暫改變人們對幸福的態度,於是讓一半參與者閱讀一篇讚美幸福重要性的假報紙文章,另一半對照組則閱讀關於「明智判斷」好處的文章。隨後,研究人員要求一眾參與者觀賞一套講述奧運奪金的溫情電影,及後了解各人感受。

結果,與閱讀中性文章的人相比,溫情電影更難激起想要更大幸福感的人的情緒。報告根據測試得出結論:重視幸福會導致人們失望,從而降低幸福感。閱讀提倡幸福的文章,或許使參與者在觀察樂觀的事物時,提高了期望值。因此他們在過程中不斷質疑自己的感受。一旦實際感受沒有達到期望值,便感到失望而非愉快。

Mauss 認為,愈在意愈失落。同時,她在過去的研究提出,追求幸福可能會損害人與人的關係,並使人變得孤獨。因為幸福通常是根據西方的個人利益來定義。人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我及個人感受身上,無暇欣賞身邊的人。「關注自我可能會讓人更少與其他人交往,如果認為他人會破壞自己的幸福,便更傾向用負面態度判斷他人。」

一心想追求快樂,就如轉輪內的倉鼠一樣。

持相近結論的學者不止 Mauss 一人。多倫多市場學助理教授 Sam Maglio 及羅格斯大學 Aekyoung Kim 博士在研究中提出,刻意追求幸福,容易令人感到時間不夠用,從而更感失落。他們要求受驗者列舉生活中能讓他們感到快樂的 10 件事。評估結果顯示,「快樂的 10 件事」沒有引起參與者對未來的希冀,反而令他們擔心時間有限,個人無法做完這些事情。Maglio 接受訪問時:「我們發現,追求幸福令參與者感到缺乏時間。」

「問題在於,幸福快樂是抽象不定的一回事,很難斷言你已到達快樂之巔。即使你感到滿足,也會想要延長這種感受,結果便總有更多事要做。」Maglio 以旋轉輪上的倉鼠比喻這種追求,要擺脫這種惡性循環,他認為應停止尋找幸福,把時間用在體驗生活更實際。

但假如面對抑鬱症等精神健康問題,上述的結果並不適用,尋找專業治療更理想。此外,Maglio 提到,不少研究發現,對負面情緒採取更為「接受」態度,而非視之為快樂大敵的人,他們的生活會更易處於長期滿意的狀態。「當你努力謀求快樂之時,可能會批評、抗拒生活上的負面事情,幾乎要為與快樂相背的感情而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