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流浪蜘蛛是世上其中一種最毒的蜘蛛,一口的毒液足以殺死老鼠等小型哺乳類動物;人類被咬後會出現嚴重疼痛、視力模糊、出汗、全身顫抖、嘔吐等症狀,過去亦曾有多宗在南美洲造成中毒身亡的案例。最令人嘖嘖稱奇的,除了以上的中毒反應,被咬到的男人也有機會被「持續勃起」,時間更可長達 2 至 4 個小時。
研究
|共79篇|
科學狗:甲蟲屁眼可吸水 與 NHA1 基因有關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需要水,很多物種包括人類都會用口部吸收水分,但大自然中也有生物比較特別:甲蟲會打開牠們的屁眼,吸收漂浮在空氣中的微量水來補充水分。除此之外,牠們的屁眼更可以從糞便中擠出水分將之重新吸收,讓其可在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生存。
科學狗:南瓜蟲吃屎才能消化,為防控蟲害研究新方向?
南瓜蟲(Anasa tristis)是一種有指甲大小的灰啡色昆蟲,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而且無甚殺傷力,但事實上可以在幾週內就毀掉整塊南瓜田的收成。然而,如果南瓜蟲沒有細菌小助手,就無法造成這種廣泛的破壞。不過,南瓜蟲到底從何獲得所需的細菌去消化南瓜呢?原來又是與「屎」有關!
按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妨礙科學研究?
使用工具,曾經被視為人類獨有技能,後來接二連三有研究證明,有個別物種同樣懂得運用工具。這些研究看似挑戰人類中心主義,但演化生物學家 Marlene Zuk 在科學雜誌 New Scientist 指出,如此以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只會曲解生物演化原理,長遠不利科學研究。
努力過後只想要讚美?印尼政府打壓不中聽研究
不少環境學者及保育人士,會在擁有大片森林及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印尼進行研究,保護珍貴自然環境及物種。但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陸地生態學榮譽教授 Bill Laurance 近日撰文提到,在印尼進行的研究結果若不符合當局預期,就會遭到打壓,做法並不利於這個常面對環境災難的國家。
Hong Kong Infosphere:推動學普,先要推動開放取用政策
開放存取能讓最新研究成果走入公眾,推進科學發展,為創新活動鋪平道路。對於學者而言,開放存取的文章能夠接觸更多讀者,自然也可增加引文數量。更重要是,當傳媒、公民領袖和政策倡議者都可以輕易獲取研究資料,會有助學者把研究化為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學術研究】生活小貼士真的有用,還是你堅信它有用?
網絡文章及演講經常推薦「想減肥可用小一點的容器」、「工作中的正念可提高生產力」、「遠離 Facebook 可讓你更快樂」等改善生活的技巧,但實際上我們從不知道是否照做就有效。利物浦大學心理學教授 Ben Ambridge 近日在「衛報」撰文指,有關減肥、正念或社交媒體等的「生活方式科學」研究,在實驗設計上存在局限,受試者根深蒂固的想法或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Hong Kong Infosphere:淺談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的發音
香港人說的英文非常有特色。這甚至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基本上只要在 Google Scholar 輸入「Hong Kong English」,就能看到上百篇相關的學術文獻,當中以研究英語發音(Phonetics)為主。那麼,到底香港英語(Hong Kong English)是甚麼?與我們日常相關嗎?
遺體捐贈,是怎樣一回事?
並非所有人選擇死後被埋葬或火化,而是將遺體「損獻給科學」。美國現時有 7 間被認可的非移植組織保存庫,負責監督遺體捐贈。多間大學和醫療機構亦接受遺體捐獻,用作解剖教學、研究柏金遜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改良或研發如面部移植手術等技術,以及訓練手術機械人等;田納西州的「屍體農場」則有助法醫人員研究屍體腐化。
中國 AI 研究,已超越美國?
「日本經濟新聞」與荷蘭學術出版公司 Elsevier 近日發表的研究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AI)方面的學術論文,質和量都已成為無可爭議的冠軍,遠勝美國。
身體自愛運動成風:肥胖研究成為新興學術領域?
隨著女權運動和酷兒運動慢慢被大眾所認識,「身體自愛」(Body Positivity)和「肥胖接納」(Fat Acceptance)等用語,都時不時出現在公共領域之中,甚至改變了文化產業,例如時裝模特兒和影視作品的選角。近年,肥胖研究(Fat Studies)更成為新興的學術領域,並發展出自己的研究期刊。
顛覆傳統的科研成果正減少,學者亦說不出原因
近日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發現,過去半個世紀,科研論文數目持續急增,但能夠「顛覆」既有認知、開拓新方向的論文卻不斷減少,研究人員亦未能充分解釋背後成因。
「誠實」是怎樣的樣子?AI 可以幫忙尋找
人通常會根據面部特徵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當科學家要研究人類這種特性時,往往需要向實驗參與者展示不同的臉,才能收集分析數據。但研究人員常苦於沒有足夠的臉,或適合研究的面孔類型。近日就有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模型,能源源不絕地生成無異於真人的臉,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特徵作改動,令人臉變得「看起來更聰明或更可靠」。
想提升語文能力?閱讀小說,而不是非小說
人們常說開卷有益,經常閱讀,最明顯的好處是有助提升語文能力。最近一項針對休閒閱讀的研究,從學齡前兒童到大學生身上證實了此說法,且發現閱讀帶來的更多優勢。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似乎毋庸置疑,但研究還顯示了令人意外的結果:人們閱讀甚麼更為關鍵。
合成胚胎,有其大用?
我們初中已懂得,生命來自胚胎發育,胚胎則來自精卵結合。不過本月初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研究,僅使用幹細胞和特殊培養器皿,創造了不由卵子、精子結合而成的小鼠「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並成功存活 8 天半。雖然無法真正育成生命,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這項研究,對研究懷孕最初階段、治療不孕問題,或有重要價值。
施皮茨實驗室,打開全球病原體共享之門
實驗室規格有高低,生物安全級別等級(BSL)最高第四級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十分危險的病原體。例如瑞士中部城鎮施皮茨的施皮茨生物防護實驗室,去年 5 月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一項協議,提供實驗室作世衛生物中心設施(WHO BioHub),用於儲存、分析,並跟全球各地實驗室快速共享病毒和病原體,期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發生。設施運作一年多後,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遇上不同障礙。
科學狗:科學界出現大規模造假,同儕審查系統是否有缺失?
科學界近期爆出的最大醜聞,莫過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人癡呆)的研究疑似大規模造假,誤導了學界 16 年的研究方向。其中一個著眼點是,為何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都會有如此問題?同儕審查(Peer review)確實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基石。新報告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之前,不同專家會仔細審查當中的證據和論點,確保當中說法是否成立、有沒有誤解數據等問題……
動物會做夢嗎?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研究甚少。19 世紀,達爾文繼「物種起源」後另一本著作「人類的起源」,讓人們認識到比較心理學,當中雖略有談及哺乳類動物與人類入睡時同樣擁有的某種主觀體驗 —— 人們稱之為「夢」,但到 20 世紀,相關研究卻停滯不前。最近,哲學家 David Peña-Guzmán 的新書「當動物做夢時:動物意識的隱秘世界」再次掀起這個話題,啟發人們思考應如何重新認識牠們的內心活動和看待這些生命。
自我傳播疫苗,是場變革還是毀滅?
傳染病會在人群中傳播,甚至由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人類,偏偏患者只能逐個接受治療,或事前逐個接種疫苗。假如有一種疫苗,接種後可以像傳播病原體一樣,在宿主體內複製抗病能力再傳播,甚至有機會在傳染病爆發前先行阻截動物傳人。不過,要研發這類自我傳播疫苗(self-spreading vaccine),目前仍有不少爭議。
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