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以為,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簽過的字,至少在我們大腦之中生而平等,但原來有些記憶就真的比其他記憶更平等。明明都是常用詞,為甚麼有一些字比其他字更易記起?科學家就結合記憶測試、腦電圖以及常用字普查,試圖破解腦袋的儲存方程式。
研究
|共55篇|
廖康宇:疫情、工作與精神健康(附上研究問卷)
由於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各界還未有充分時間檢討疫症對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影響。有見及此,包括筆者在內的一個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正在收集一些有關是次疫情對於工作的影響的研究數據,希望以香港為案例去了解新冠病毒疫情對於打工仔女精神健康的影響。現在附上問卷的中英文連結,希望讀者能夠多多支持。
李衍蒨:骸骨性別錯判?(下)
能夠以「不確定」總結骸骨的性別推論,就等於接受了性別上的多元及重疊性。但這不代表骸骨「非男非女」,只是沒有簡單或清晰的方式作出分辨。
李衍蒨:骸骨性別錯判?(上)
基因與生物化學的「交流」關係,會使一些男性骸骨帶有女性骸骨的特質,又或者讓某些女性骸骨有更突出的男性骸骨特徵。因為每個人的基因及生物化學的獨特性,使人類這個物種隱藏著無限的多樣性(variations)及可能性。
【非新鮮事】中國領先疫苗開發戰,全靠網絡盜竊?
美中兩國就武漢肺炎疫情源頭爭論不斷,另一方面,開發疫苗亦成為另一角力場。據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與國土安全部(DHS)正準備發出警報,指中國黑客與間諜,正試圖竊取美國的武肺疫苗研究成果。
李衍蒨:萬聖節與無言老師
在外國,「刻南瓜」是萬聖節的習俗,但很少人提及的是,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受傷。更加沒想到,我們常聽到的「無言老師」也因而派上用場呢!
防治鼠患:要從城市生態觀念著手
有建制派因應社會動盪,提倡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撥款 4 億元滅蟲滅鼠。姑勿論老鼠跟近月政治紛爭有何關係,研究老鼠生態長達 10 年的加拿大野生動物專家 Chelsea Himsworth 卻曾提醒,對付鼠患絕不能藥石亂投,政府必須改變過時觀念,要把城市看待成生態系統,先認真展開生態研究,方能夠在實證基礎上對症下藥。
廁所的戰爭:乾手機 VS 抹手紙
一直以來,抹手紙與乾手機似乎和平共存於廁所之中,但實情是「既生瑜,何生亮」,它們處於一場商業戰略與公關的激烈競爭中。美國市場顧問 George Campbell 形容:「這幾乎就像可樂戰爭一樣。有百事可樂對可口可樂,也有乾手機及抹手紙。」科學界仍未能就兩種產品孰優孰劣達成共識。最近「衛報」一篇報道就指,兩者在研究方面一直鬥得難分難解。
意大利帕多瓦市:現代醫學的起源
解剖不僅是警探破案的關鍵,更是研究生物正常結構的科學。但在過去的西方社會,因宗教、法律及文化禁忌,人體解剖長年備受打壓。直至 16 世紀一場科學革命,這門學問得以全面發展,為現代醫學奠定基礎。當時走在最前線的,正是意大利北部城市帕多瓦及當地的帕多瓦大學。
日本何以成為搞笑諾貝爾獎常客?
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剛於上週揭曉,消化科醫生堀内朗憑研發坐著自照大腸鏡的革命性方法,獲得醫學獎殊榮,並創下日本人連續 12 年奪得搞笑諾貝爾獎的紀錄。做事一板一眼的大和民族何以在搞笑科學上屢創佳績?「讀賣新聞」調查研究本部研究員佐藤良明嘗試找出答案。
維基百科中被引用 280 萬次的論文
維基百科是當今最多人瀏覽的網上百科全書,內容由無數網民合力編撰而成,每個條目都必須交代資料出處。維基媒體基金會最新調查卻有驚人發現:一篇由 3 位澳洲學者發表於 2007 年的學術論文,竟然在維基百科引用超過 280 萬次,成為引用次數最多的資料來源,遠遠拋離引用僅過 2 萬次的第二位。該論文作者之一 Brian Finlayson 直言:「這個數字嚇了我一跳,我們都不明白發生甚麼事。」
紋身不脫色,關鍵在免疫細胞?
比起針筒,紋身針更像鋼筆,刺入皮膚時通過毛細管作用,將墨水帶進表皮及真皮層。但紋身墨水是如何做到鎖色、不掉色呢?有研究就著眼細胞周期過程,揭開紋身墨水長存皮膚的原因,甚至能開拓出新方法清除紋身。
生字不入腦,原來一直用錯方法
相信不少人試過外遊前夕,死記硬背外語單字、短句,反覆背誦「你好」、「這個多少錢」、「廁所在哪」,最後卻臨場忘詞,話到嘴邊說不出聲。但即使換作學習外語長期戰,情況也大抵雷同,叫人氣餒不堪。其實問題不在你身上,而是一直用錯學習方法。
「手指指」是人類的天性嗎?
「手指指」在傳統中國社會往往被視為無禮貌的行為,不過美國總統杜林普發表講話時,總是喜歡「指指貢」,甚至成為他形象鮮明的一大風格。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嗎?更應該問的是,「手指指」這個習慣是文化因素而養成嗎?
致熱衷加班的你:做得少才有好表現
Morten Hansen 作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管理學教授,致力尋找促進工作表現更好的因素。為此,他研究多達 5,000 人,從工廠的車間工人到企業的高級經理,希望找出造成工作表現有異的原因。惟他沒想到:「工作表現最好的人,他們都做得很少。」他發現工作時間長一點,確能提升表現,但只限於一周 50 小時左右。超時以後,質量只會下降甚至惡化。但光是少做一點,當然無法令你突飛猛進。Hansen 從其新書精選 6 條法則,讓你學以致用,在職場步步高升。
學術論文如何不「離地」?
美國愛荷華大學古典系副教授 Sarah E. Bond 相信學術界不可能像過去二百年一樣把學術緊握在學院之手,教授學者是每天與學生討論知識的老師,往後也應準備好擴大教室的範圍,以接納公眾,而不是只在象牙塔中修練當老學究,所以她提供了一些提示予將學術往公共領域過渡的學者。
年紀大,機器壞?老幼各有專長
年紀大,機器未必壞。雖然事實上人的身體機能、思考和回憶速度會在 18 歲後逐漸下滑,但根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者 Joshua Hartshorne 及其團隊的研究,隨著年歲增長,人在多個方面會變得愈來愈聰明。綜合 Hartshorne 團隊搜集的近 5 萬名 10 至 90 歲參與者的數據分析,以及其他學者的研究可見,縱使人類難敵歲月鉛華,人在各年齡層都有其專長,以下是 18 到 67 歲之間的各種能力高峰。
非法學術期刊網是俠盜還是賊匪?
2011 年,科技奇才 Aaron Swartz 從期刊網上圖書館 JSTOR 上解放了 500 萬份原本需要付費的學術論文,供人免費下載,普及知識予眾生,然而他亦因此舉被起訴,面臨判監,他寧死不屈,以自殺換來至死的自由。雖然他的學術革命以失敗告終,但人們對要求「知識回歸大眾」的呼聲愈演愈烈 —— 根據最新研究,非法學術期刊網 Sci-Hub 有可能實現將知識從金錢中解放的理想。
研究人類行為,需要多少監管?
社會科學實驗很多時招募一班志願者,給他們一些獎勵,讓他們願意幫忙填寫問卷、玩遊戲、看圖片影片,再按研究員指示回答問題。這一系列的社會科學實驗在美國其實有受政府監管,實驗方案需符合規定。
同時致癌又防癌?不能盡信醫學新研究
在你的新聞來源上,近乎每日總有形形色色的醫學研究「新」聞,告訴你在治療甚麼疾病上取得了新突破,吃甚麼對健康有益有害(例如數星期前的大米含砷),讓你一時心花怒放,一時又憂心忡忡,這項研究說紅酒有益,那分報告卻說喝酒有害,讓人頭暈目眩。屢獲科學新聞報道獎項的科學記者 Julia Belluz,便多次在 Vox 媒體撰文解釋不能盡信新醫學研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