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上胎以剖腹產來分娩,醫生認為這胎也需要選擇剖腹產,以防子宮於生產時破裂,造成大量出血。但日本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以自然產為分娩方式,加上語言不通,我一開始對於在日本進行剖腹產有頗高的不安感。後來做了點資料搜集去了解日本生小孩的情況,再通過產檢建立對醫護的信心,不安感才慢慢得以舒緩。
育兒
|共96篇|
筆是港媽:學校的抉擇
不少移英的香港家長都會以校網來選擇落腳點。以倫敦為例,最受家長歡迎的校網包括:Kingston-Upon-Thames、Richmond-Upon-Thames、Kensington and Chelsea 等,但同時也有不少家庭考慮大倫敦地區或倫敦以外的校網。正在頭痕該在哪裡落腳的家庭,可以先看看凱西和威爾伯的故事。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的 40 週
在異地懷孕,雖然會有語言不通和沒有親戚朋友在身邊的情況,但亦因此少聽點意見,反而更輕鬆自在。有甚麼不清楚的事情,待產前檢查時問醫生就好了。於是,我列了一個喜愛的食物清單,問醫生哪些可以食和不可以食。結果,近乎全部都沒有大問題呢!
筆是港媽:土耳其港媽之生活態度
蘇怡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時,她到土耳其當交換生,認識了土耳其老公巴巴羅斯。當她決定嫁到土耳其時,我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同一時間,要離開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土生土長的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並要融入一個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文化,真的不容易。加上兒子的出生,蘇怡也要面對教兒子的方式和語言學習的抉擇。
筆是港媽:日本媽媽的選擇 —— 全職媽媽 vs 在職媽媽
在日本,情況有點相反,大部分媽媽生產後會選擇做家庭主婦。屬於少數的在職媽媽的壓力未必是來自人言,更多是偏向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引申出來的不便。無論學校、課外活動、醫療機構等,都會預設媽媽可以隨時接送孩子。若果媽媽要工作,真的會分身不暇。因此,她們大多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或小孩已經夠年歲可以照顧自己。
送錢令南韓人生育,有用嗎?
韓國為世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女性的生育率,由前年的 0.81 降至去年的 0.78。為了扭轉人口下跌趨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向生育孩子的國民提供不同資助及福利,例如自去年起,女性誕下孩子時可收到 200 萬韓元現金補助。但專家表示,單靠金錢鼓勵,不能解決韓國生育問題。
筆是港媽:「神奇虎爸」—— 給爸媽的啟示錄
最近看了一套親子電影「神奇虎爸」(Captain Fantastic),戲中提及的育兒觀和教育觀值得我們深思。宣傳口號令人留下深刻印象:「He(Ben)prepared them for everything except the outside world」。口號以「他」做主語,代表從他人的目光去評價主角。當局者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旁人才能察覺到問題所在,不禁令家長們想:到底我們一直沿用的育兒方式是否在正軌上?
筆是港媽:嬰幼兒加固的疑惑 —— Traditional vs Baby-Led
每個爸媽都有自己執著的事,特別是對小朋友的飲食。有些家長堅持小朋友 2 歲之前都不能吃有鹽的食物,外出用餐會自備食物。也有不少新手爸媽放棄傳統餵食方式(Traditional Weaning,TW),嘗試新興的嬰兒自主餵食法(Baby-Led Weaning,BLW),卻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時間調整餐單。
筆是港媽:日本的托兒所 —— 保育園
當年剛到日本,隨老公視察環境時,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他的老闆,他對我的專業很有興趣,於是給了我做兼職的機會。剛到異地,也無暇細想,能夠工作應該可以更全面地體驗當地文化。那一刻最緊要是孩子找到好的托兒服務,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日本的保育園會對我如此重要!
筆是港媽:一歲早產兒子的發展里程
兒子在 7 個半月時出世。那時,長輩的說話成了無形的壓力:「他一定比足月嬰兒發展得慢,你要更有耐性地教他。」作為新手媽媽,沒有經驗而且無信心,又背負著「早產媽媽要比其他媽媽更努力」的標籤,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後來,我慢慢明白這不是父母的擔子,我們應該享受與早產子女一同成長的里程。
移民家庭最關心的問題:在哪裡養育孩子最好?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近發表一項有關兒童福祉的報告,根據全球最富裕國家的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環境、教育體系、育兒假政策等進行排名。英國廣播公司(BBC)參考了其中一些評分,為準備移民家庭尋找養育孩子的理想地。
筆是港媽:日本的親子樂園推介 —— Laguna Ten Bosch
今次推介我和家人蠻喜歡的一個樂園,就是位於名古屋愛知縣蒲郡市的 Laguna Ten Bosch。跟其他樂園一樣,四季都會有不同的主題。雖然夏季玩水的主題最受歡迎,但我們特別喜歡賞燈,所以每次都是冬天來。
筆是港媽:新手爸媽的煩惱 —— 帶嬰幼兒去旅行
1 歲後的旅行才是考驗爸媽的開始。老爺奶奶邀請我們到巴黎旅遊。三代同堂的旅行,真的不容易。大家各有喜好,最重要的是兒子也有喜惡,但他不懂表達。
筆是港媽:日式嬰幼兒加固
當年來日本面對第一個育兒難題,就是為嬰幼兒加固,即最常聽的傳統餵食物糊和 BLW(Baby-Leading Weaning)。那時的我還不太懂煮食,對於準備幼兒加固,實在充滿壓力。來日本前,我買了幾本香港和台灣的加固書,發現兩地與日本的蔬果相似而不相同。
筆是港媽:早產媽媽的心路歷程分享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當爸媽,累積足夠的經驗後,你就能成為熟手。」未當媽媽以前,我一直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需要刻意上新手爸媽的課程,但原來照顧初生嬰兒比想像中難。
父母瘋狂拍照分享,窩心反成負擔?
「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的好友的小玉,經常一個困擾 —— 父親穗波真太郎太愛給她拍照,藉此記錄她的成長。不單在卡通世界,現實中不少家長都愛捕捉兒女成長每一刻,甚至更進一步在網上分享。不過有時過度分享這些成長照片,或會做成家長本人和子女的苦惱。
解決韓國人口老化,指望非婚生子女?
韓國統計廳上週公佈,今年首三個季度的累計出生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 5.2%,鑑於愈近年底愈少人產子的傾向,預計全年恐怕僅得 25 萬名新生兒左右。而從 2019 年 11 月起,當地更已連續 35 個月出現人口凈減。如何扭轉超高齡之勢?這個民風保守的國家,也開始出現寄望於非婚生子女的聲音。
我的沒有如果:一位移英港媽的日常
我是 LonKongMaMa,在倫敦定居了 8 個月的全職媽媽。結婚前,我媽從來都不要求我做家務。婚後,有工人姐姐打理家務。很慚愧,我的確是名正言順的溫室小花。唉,連媽都質疑我移民後是否能應付得到。
2022年,我帶著半歲的小孩來到英國
有時候我們都給自己上了枷鎖,對於社會既定的標準,似乎沒有定向地跟隨了。別人說一句建議的話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不需要實行。只有我們才最清楚自己想要甚麼。或許,不再跟別人交代自己的私事,我們會不習慣在沒有規範的生活;但當放開懷抱,其實還有一片新天地在等待我們探索。哪管好與否,也是一種嘗試。
【香港文摘】築起無邊界的家 —— 訪寄養家庭盧氏夫婦
盧氏夫婦是全港 950 個寄養家庭的其中一分子,他們照顧過 6 名寄養兒童。2 人的教養方式令寄養兒童和子女能融洽相處,家庭和睦。盧氏夫婦不問回報地付出,在有限的居住期間,給予兒童無限的關愛,在製造家庭共同回憶的同時,也建立舒適、安樂的居住環境,並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來照顧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