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就是會哭鬧、隨時肚餓和排泄,媽媽能夠處之泰然時,嬰兒的情緒也就較容易穩定。通過嬰兒按摩,媽媽更能觀察嬰兒的喜惡,發現嬰兒特別喜歡或不喜歡被按摩的部位,從而學習了解小人兒想傳達給父母的訊息。
育兒
|共110篇|
【新詞】母化期: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
在英語世界中,「adolescence」是一個常用詞語,意指青春期。可是,若果提到另一個字「matrescence」,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陌生。這個字是由已故人類學家 Dana Raphael 在 1975 年提出,意思是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這裡暫譯為「母化期」。英國新聞作家 Lucy Jones 便在今年發表著作 Matrescence,探討女性蛻變成為母親期間,要經歷甚麼轉變。
筆是港媽:成為二寶媽的轉變和學習
作為第二次迎接新生命的媽媽,我有時也會反思自己有沒有比上次做得更好。只有一個孩子時,會很自然地全神貫注在他一個人身上,對於育兒指引會跟得比較嚴謹,也很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成為二寶媽後,最大的改變是要重新學習如何分配時間去照顧兩個孩子。
筆是港媽:產前產後 母親的一點小享受
我認為媽媽需要先好好照顧自己,才能開開心心的照顧孩子。準備迎接新生命時,媽媽都會先考慮嬰兒用品,甚至花盡心思去研究和比較各大牌子的優異,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所以,我想推介一些為媽媽而設的日本品牌,分享自己喜歡的產品。
筆是港媽:跟嬰幼兒講故事
在探索講故事的過程,我發現有時候,父母不需要靠書本上的知識,也不一定要依靠前輩的指引,就是通過 trial and error,我們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教子女的方法。
筆是港媽:從餵母乳中學習相信和放手
我本身是一個習慣處理數據的人,所以奶粉餵哺其實很切合我的性格,有很多數據讓我去參考和分析,例如:每次餵的奶量、餵奶間隔和次數、換尿片的次數等。而母乳餵哺是以嬰兒為主導,講求母嬰合作和建立默契,沒有太多確實的數據參考,這種抽象的關係令我經歷了好幾週的迷茫。於是,我為自己安排了三個適應階段。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照顧低出生體重兒
女兒終於順利出生,但體重只有 2,330 克,因為低於 2,500 克,被列為低出生體重兒而需要密切醫療監察。經醫生診斷後,幸運地一切正常,只需要主力增重。然而,女兒始終體重過低,體溫調節上會比較差,需要用電板、戴小帽子和毛巾等來額外保暖。即使屬於低出生體重兒,出生後第三日需要開始由媽媽親自主力照顧,每天早上都會有兒科醫生診察,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請教助產師。
筆是港媽:四孩全職爸爸移居澳洲的第一年
亞昌一家去年移居澳洲,夫妻繼續維持「男主內女主外」的模式,妻子當全職護士,亞昌當全職爸爸照顧四孩起居。亞昌是我在大學天主教同學會的牧民工作者,主要給予建議和支援,是莊員們的同行者,我們都知道他很有耐性,脾氣很好,只是沒想到,亞昌會負起照顧四個小孩的重任。帶著四孩一同前往陌生地方定居有甚麼挑戰?他們習慣這個新地方嗎?在澳洲上學的小孩快樂嗎?亞昌有沒有「Me time」?
有意識地育兒,先放棄控制子女
心理學家兼作家 Shefali Tsabary 在新書提出一個看似矛盾的觀念:想成為負責任的父母,就別再試圖控制子女。為人父母,總想透過管教來改變孩子,卻甚少檢視自己。很多時父母與子女會陷入不必要的權力鬥爭,但與其爭論對錯,更重要是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嘗試理解他們。作者強調「有意識地育兒」—— 父母應關注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反應,而不是孩子的行為本身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餵哺母乳對剖腹產媽媽的挑戰
真正支持母乳餵哺,不是單單靠設計宣傳口號和海報,鼓勵媽媽自己去找通乳師和煲合適的上奶湯水。若媽媽已經盡力而放棄母乳餵哺,但到健康院做檢查時卻被質問為甚麼不堅持餵母乳,是多麼令人挫敗。媽媽最需要的是有專業人士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支援。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產後護理服務
離開醫院當天,我就立即前往這家護理酒店,直到女兒足兩個月才回家。在酒店生活這段時間,助產師每天都會跟進我身體的康復進度,也會不停幫助和指導我各種育兒技巧。最重要是,我可以隨時暫托女兒於嬰兒房,不但晚間能夠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日間有時更可以外出散步。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產後的醫院生活
一般而言,自然生產的媽媽需要住院約 5 至 7 日,而剖腹產則約 8 至 10 日。剖腹產媽媽的最大挑戰是手術後的康復,日本媽媽會用「地獄痛」來形容剖腹產後的子宮收縮和落地走路練習的痛楚。本著上胎剖腹產的經驗,我還自以為自己應該應付有餘,最後卻發現醫院的產後育兒訓練極辛苦!
少子化世代中,奈義町如何締造生育率奇蹟?
要提升生育率,秘密或者就在岡山縣奈義町。只有約 5,700 人的奈義町 2021 年生育率達 2.68,是全國平均水平 1.3 的兩倍多。就連首相岸田文雄也曾到訪這個偏遠町鎮,視察當地的日間托管服務和不同援助計劃。
筆是港媽:幼童爸媽的猶豫 —— 何時上學?
24 小時照顧幼童的確需要很多勞力、耐性和心機。雖然曾經是老師,但自問不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我也很容易因兒子的無心之失而生氣。儘管有這麼多送兒子上學的理由,我們還是選擇讓他多留在家中 1 年。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帝王切開(剖腹產)
由於我上胎以剖腹產來分娩,醫生認為這胎也需要選擇剖腹產,以防子宮於生產時破裂,造成大量出血。但日本大部分的媽媽都是以自然產為分娩方式,加上語言不通,我一開始對於在日本進行剖腹產有頗高的不安感。後來做了點資料搜集去了解日本生小孩的情況,再通過產檢建立對醫護的信心,不安感才慢慢得以舒緩。
筆是港媽:學校的抉擇
不少移英的香港家長都會以校網來選擇落腳點。以倫敦為例,最受家長歡迎的校網包括:Kingston-Upon-Thames、Richmond-Upon-Thames、Kensington and Chelsea 等,但同時也有不少家庭考慮大倫敦地區或倫敦以外的校網。正在頭痕該在哪裡落腳的家庭,可以先看看凱西和威爾伯的故事。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的 40 週
在異地懷孕,雖然會有語言不通和沒有親戚朋友在身邊的情況,但亦因此少聽點意見,反而更輕鬆自在。有甚麼不清楚的事情,待產前檢查時問醫生就好了。於是,我列了一個喜愛的食物清單,問醫生哪些可以食和不可以食。結果,近乎全部都沒有大問題呢!
筆是港媽:土耳其港媽之生活態度
蘇怡是我的中學同學。大學時,她到土耳其當交換生,認識了土耳其老公巴巴羅斯。當她決定嫁到土耳其時,我們都很佩服她的勇氣。同一時間,要離開親人、熟悉的生活圈子和土生土長的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建立新的生活模式和朋友圈,並要融入一個與自己差異較大的文化,真的不容易。加上兒子的出生,蘇怡也要面對教兒子的方式和語言學習的抉擇。
筆是港媽:日本媽媽的選擇 —— 全職媽媽 vs 在職媽媽
在日本,情況有點相反,大部分媽媽生產後會選擇做家庭主婦。屬於少數的在職媽媽的壓力未必是來自人言,更多是偏向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引申出來的不便。無論學校、課外活動、醫療機構等,都會預設媽媽可以隨時接送孩子。若果媽媽要工作,真的會分身不暇。因此,她們大多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或小孩已經夠年歲可以照顧自己。
送錢令南韓人生育,有用嗎?
韓國為世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女性的生育率,由前年的 0.81 降至去年的 0.78。為了扭轉人口下跌趨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向生育孩子的國民提供不同資助及福利,例如自去年起,女性誕下孩子時可收到 200 萬韓元現金補助。但專家表示,單靠金錢鼓勵,不能解決韓國生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