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的好友的小玉,經常一個困擾 —— 父親穗波真太郎太愛給她拍照,藉此記錄她的成長。不單在卡通世界,現實中不少家長都愛捕捉兒女成長每一刻,甚至更進一步在網上分享。不過有時過度分享這些成長照片,或會做成家長本人和子女的苦惱。
育兒
|共81篇|
解決韓國人口老化,指望非婚生子女?
韓國統計廳上週公佈,今年首三個季度的累計出生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 5.2%,鑑於愈近年底愈少人產子的傾向,預計全年恐怕僅得 25 萬名新生兒左右。而從 2019 年 11 月起,當地更已連續 35 個月出現人口凈減。如何扭轉超高齡之勢?這個民風保守的國家,也開始出現寄望於非婚生子女的聲音。
我的沒有如果:一位移英港媽的日常
我是 LonKongMaMa,在倫敦定居了 8 個月的全職媽媽。結婚前,我媽從來都不要求我做家務。婚後,有工人姐姐打理家務。很慚愧,我的確是名正言順的溫室小花。唉,連媽都質疑我移民後是否能應付得到。
2022年,我帶著半歲的小孩來到英國
有時候我們都給自己上了枷鎖,對於社會既定的標準,似乎沒有定向地跟隨了。別人說一句建議的話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不需要實行。只有我們才最清楚自己想要甚麼。或許,不再跟別人交代自己的私事,我們會不習慣在沒有規範的生活;但當放開懷抱,其實還有一片新天地在等待我們探索。哪管好與否,也是一種嘗試。
【香港文摘】築起無邊界的家 —— 訪寄養家庭盧氏夫婦
盧氏夫婦是全港 950 個寄養家庭的其中一分子,他們照顧過 6 名寄養兒童。2 人的教養方式令寄養兒童和子女能融洽相處,家庭和睦。盧氏夫婦不問回報地付出,在有限的居住期間,給予兒童無限的關愛,在製造家庭共同回憶的同時,也建立舒適、安樂的居住環境,並抱著一視同仁的態度來照顧和教導。
沉默中受苦:新手爸爸的「產後」抑鬱
照顧新生兒的重壓,以及為人父母的巨變,新手爸媽都得承受。但是產後抑鬱這種在子女出生後首年持續情緒低落、冷漠甚至產生自殺傾向的精神惡疾,多年來卻被視為「婦女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資源多為女性而設。男性患者缺乏病識感,加上恥於表達情緒困擾,估計數以百萬計父親正在暗自受苦。
【Soul Monday】爸爸為女兒學習鬢辮
在母親與女兒的親子時間中,紮鬢辮從來都是重要一環。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有一群父親正在學習這種技能,希望父女間也能共渡這種幸福時光,亦想告訴孩子不應被性別定型的道理。
【Soul Monday】單親爸爸的愛心便當
生兒育女不易,若因離異或喪偶而要獨力撫養,怕是分外吃力。在日本,單親爸爸偏少,彼此聯繫不多,疫下更感孤立。長野縣一名「帶子雄狼」深有同感,只是日子再難、收入減少也好,他仍堅持每天清晨替相依為命的兒子製作便當,還把成品拍照,上傳至社交媒體,以自己的奮鬥模樣與網民互相打氣。
戰爭畫面氾濫,該如何安撫及教育孩子?
互聯網不只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令地球另一邊的戰況充斥你我的社交媒體。不少專家提醒,俄羅斯攻打烏克蘭至今,幼童有可能已從 Facebook 及 Instagram 等平台,看到炮轟城市、平民逃難或士兵傷亡等殘酷影像。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安撫及教育子女,讓他們理解當前事態?
一夫多妻,對巴布亞新幾內亞兒童留下的陰影
徐州八孩事件,激起中國社會關注。然而,令人髮指的婦女拐賣、虐待事件,何止在中國發生?在巴布亞新畿內亞,一夫多妻制的社會風俗,導致一些女性成為丈夫滿足慾望的工具,生育眾多下一代卻又無力撫養,甚至出現綁架、販賣婦女等問題。
【北歐式育兒】遊樂場是讓兒童勇於冒險的地方
在香港的遊樂場,滑梯變得愈來愈短,搖搖板、旋轉設施等漸漸消失,這樣無疑更安全,但兒童也會失去無所畏懼地玩耍的能力。反觀北歐國家的遊樂場,充滿可以讓兒童冒險及探索的設施,讓他們從小就懂得遊樂趣味。
「你自己懂的」薩米家庭育兒方針
家長「頭痕」,原因有時可能是孩子不聽話。不過,為甚麼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自把自為的孩子一定頑劣?歐洲唯一土著民族薩米人(Sámi)就有另一套看法 —— 讓下一代自小參與放牧工作、擁有生活起居發言權、鼓勵他們在不同生活範疇獨立決定。儘管這種獨特的育兒方式,旨在讓孩子準備應對北極生活的極端挑戰、培養適應力,但都市家長,或許也能從中參考一二。
鄭立:聖鬥士星矢 —— 城戶光政為何比窮人生仔更仆街
在這種人眼中,全世界都值得被同情尊重,就唯獨你是欠了這個世界的。就像城戶光政一樣,他會有這樣的主張,是因為他自身過得很好,於是有種欠了世界的罪惡感,覺得需要贖罪。不過他不會找數,只會讓你找數。
【鼓勵生育】日本自販機賣紙尿片
自動販賣機於日本無處不在,售賣的商品更是無奇不有,除了飲品和香煙之外,亦有雞蛋、蘋果,漢堡包等食物甚至是金魚,有些則會售賣襯衫、內衣、領呔及口罩等用品。近年為應對出生人口減少,日本政府積極鼓勵生育,並致力提供育兒友善環境,飲品販賣機兼售紙尿片的情況因而愈漸普及。
疫症大流行,拼圖、芭比、桌遊等同時再流行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令美國玩具業一落千丈。直至武漢肺炎全面爆發,拼圖、芭比、桌遊及樂高積木等經典玩意,卻再次受到早已成年的用家追棒。這些父母選購玩具之時,不只是看價錢、安全和流行程度,還會從個人的兒時回憶找靈感,與孩子在家避疫耍樂,同時重拾自己的昔日童趣。
當 AI 進入日本幼兒教育,會是怎樣?
對日本的幼教老師來說,過去要休息一個小時幾乎不可能,但現在終於實現了。
藍牙技術、機械人玩伴……日本智能幼兒園崛起
科技的有效應用,正擴展到幼兒保育相關的各個環節,而這並非只為提高工作效率。無論數碼化進展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與孩童的接觸和互動。工作效率化而多出的空閒,並非用於繁瑣的雜務,而是真正投入幼保工作,不同企業正利用科技創造這樣的良性循環。
【崩潰邊緣】殘障人士照顧者的悲歌
近日患有自閉症及中度弱智,不能自理的 21 歲青年,因年屆離開特殊學校宿舍之齡,要回家居住。同住數天後,母親疑不堪照顧壓力勒死兒子。可悲的是,現實中有不少照顧者與這位母親有著同樣困擾。武漢肺炎持續大半年,獲資助的護理服務大多暫停,殘障人士只能留家,被忽視的照顧者正徘徊在崩潰邊緣,迫切需要支援。
【Soul Monday】巴西「社會媽媽」助新手母親育兒
巴西東北部鄉鎮 Sobral 的嬰兒死亡率曾屬全國之冠。以 2011 年為例,當地每 1,000 名新生兒之中,就有 56 名夭折。但亦是從那一年開始,地方政府推出一項破天荒的健康計劃,以最低工資聘請婦女成為「社會媽媽」(mãe social),協助基層的新手母親育兒,成功令幼兒死亡個案大減逾半。
【讓普京失望了】武肺打擊俄羅斯生育率
俄羅斯總統普京相信人多才是國強之本,多年來一直努力提高國內生育率。可惜一場病毒大流行,為人民帶來健康風險之餘,更打擊當地經濟,危機四伏之下,人們擱置生育計劃,令普京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