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捷迪、朗拿甸奴、阿祖安奴,或是其他巴西球員都好,想來這班森巴小子,或者都有過那些心懷夢想,赤腳在沙土快樂踢球的日子吧。從巴西街頭踢到國際舞台,名成利就之時,他們還是以同一顆心熱愛著足球嗎?
快樂
|共35篇|
方俊傑:暖男花店 —— 想快樂?自私最好。
原來,把一切道德拋諸腦後,用最誠實的一面做人,很多煩惱根本不成煩惱,做人立即快樂得多。換個角度,這一齣由治癒系男生做主角的治癒系電影實在有效。它教育大家,很簡單,想快樂,自私最好。
Gloria Chung:快樂的相反是甚麼?不是憂傷也不是憤怒而是失去希望
快樂的另外一面,不是憤怒或者憂傷,因為當你憤怒或者憂傷,是基於你還在意,如果你還是在意,代表還有希望;快樂的相反是失去希望,無止境的冷漠,基本上就是虛無主義吧,失去希望會帶來精神的創傷和憂鬱,亦是所有 Addiction 的源頭,甚至會產生幻覺。
紅眼:一個人去露營的「寂寞等級」
如果你覺得一個人的時候太寂寞,你只是還未找到一個人的時候才能夠快樂的事情。
挪威的開心秘笈 —— Koselig
如果放下手頭上的一切,到一個讓自己開心的地方,那將會是哪裡?在沙灘或森林的木屋裡,與家人或另一半窩在沙發上,蓋著棉被、喝杯咖啡、看書或電影,你想像到嗎?對於挪威人來說,這不是幻想,而是他們維持快樂的方法:koselig。
十分鐘變得快樂的方法
英格蘭中央蘭開夏大學講師 Sandi Mann ,基於其在臨床心理學的經驗,提出一系列或有幫助的建議。去年她出版了「十分鐘幸福」一書,當中描述,她的課程採用日記形式,思考六條問題。
【Soul Monday】無名氏書中藏「金」,在社區傳遞善意
27 歲的 Ashley Jost 跟你我一樣,每逢週末閒來無事就會上街逛逛。但她怎也沒想到,自己不過是去超市添購物品,竟然得到一筆「意外之財」,以及一位無名氏的好意。
【Soul Monday】打破負面思維,專講正面新聞的「快樂報」
4 年前,一份 32 頁報章「快樂報」,在 Kickstarter 眾籌之下在英國橫空出世。不同於一般報章的單調沉悶,「快樂報」色彩繽紛,配以童趣插圖,乍看之下像本兒童雜誌。然而,這份報章的內容確確實實是新聞報道,當中盛載了創辦人 Emily Coxhead 的理念:創造一個專門分享正面新聞的平台,歌頌世界上正在發生的好事。
芬蘭:從自殺凍土變成全球最幸福國家
聯合國上個月公佈,芬蘭連續第二年成為全球最幸福國家。不過,讓人在意的是,芬蘭明明是一個以嚴峻天氣和高自殺率聞名的北歐國家,又怎會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丹麥式幸福:不在於 Hygge 生活,而是 Pyt 思維
與其窮奢極侈,或被世間太多慾望纏繞,不如過著稍為放縱而簡樸的生活,一杯紅酒配電影,或一杯熱朱古力配一本書,度過舒適的夜晚。這種漸被各地都市人推崇的 Hygge 文化,一直被視為丹麥國民快常在的源頭。不過,擁有 Hygge 式悠閒生活,只是丹麥式幸福的一半,畢竟生活不可能完全沒有煩惱和挫敗。幸福有時,不幸有時,還要認識另一個獨特的丹麥語「Pyt」。
【Soul Monday】巨匠離世,遺下快樂的設計
意大利建築師、藝術家及設計師 Alessandro Mendini 比老佛爺 Karl Lagerfeld 早一天逝世,享年 87 歲。若論舉世知名,Mendini 或不及老佛爺,但確實是另一個設計界巨匠,不斷追求令藝術融入生活。他一件被放入英國博物館永久珍藏的作品 —— 笑臉女孩開瓶器「Anna」,成為設計界經典。他提醒我們,日常物件也可成為快樂泉源。
【Soul Monday】愈追求幸福,反而更難幸福?
「提及幸福如何有益於你、如何令自己快樂的書籍無處不在,追求幸福幾乎成為一種責任。」但現時,Mauss 質疑:「人們會把幸福的標準訂得很高,認為自己該要一直都很快樂,甚至十分快樂。但如此會令自己感到失望,因為根本無法做到,而且可能適得其反。」
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哪種快樂最緊要?
TVB 劇集對白名言:「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人人都想要快樂,但人人期求的快樂是一樣的嗎?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就區別快樂有兩種,一種是「在生活中的快樂」,即一時一刻的當下幸福經歷;另一種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即快樂的時光能得以記住,日後能夠回味。這兩種快樂,你在尋求哪一種?
不丹人愛君主,不愛民主?
快樂國度不丹,日前結束第三次國會選舉。 2008 年首次大選以前,不丹仍是君主專制國家,但對不丹國民來說,民主似乎未必帶來快樂,反而增添痛苦。「華盛頓郵報」到不丹採訪,發現相比君主立憲的民主政體,有人更懷念過去的君主專制。
幸福的陰影:原來北歐不快樂?
芬蘭、挪威、丹麥、冰島及瑞典,總在「世界幸福報告」名列前芧,儼如最理想的安身之所。但在「幸福大國」這個美譽的背後,原來藏著部分人的艱難生活。北歐理事會聯同丹麥的幸福研究所近日發表研究報告「在幸福的陰影中(In the Shadow of Happiness)」,發現在這 5 個北歐國家,平均一成二人口表示過得「掙扎」或「熬煎」。
【在喜劇中心】看個笑話,紀念他們
喜劇為煩惱苦悶日子提供笑點,光是反覆背誦經典搞笑對白,都足以教人不易樂乎,為了向帶來永續歡樂的笑匠及喜劇作品致敬,喜劇中心終於出現,決意認真地開玩笑。
在印度,快樂也可以學?
少時不快樂,長大更學不了快樂,面對愈來愈多學童年紀輕輕就患上情緒疾病,印度德里打算從小就遏止孩子憂傷的根源,建立起「快樂課程」,突破傳統學術課程,透過冥想、講故事及活動來關注學生的情緒及精神需要,減輕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控制抑鬱症狀。
翻譯不了的幸福語
關於快樂的定義,每個民族都不同,他們都會為快樂事冠上具地方色彩的「名字」,但這些名字一經翻譯,就立即失卻本意,所以要瞥見各地幸福文化,還是要原汁原味地看看這些「美詞」有何意思。
我歌故我在:銀髮族的歌唱下半場
老年人總會覺得:身體大不如前、沒有工作及收入、無所事事、覺得自己對社會再沒有貢獻云云。不想他們再頹靡下去,就必先令他們有所寄託,像是培養興趣,也可考慮參加合唱團。在美國就有一群長者藉著唱歌,找到了人生下半場的意義。
真正快樂職場,不在乎梳化酒吧遊戲機
打工仔固然怕老闆黑面,但做老闆的,又何嘗不想員工每天笑容滿臉,朝氣蓬勃上班?歐美商界每年就投放數十億美元,塑造愉快的工作環境。不少企業買來梳化遊戲機,甚至設置酒吧滑梯。然而在美國,仍有七成上班族對工作並不投入,缺乏歸屬感。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教授 Cary Cooper 認為,其實老闆們都搞錯了。在員工心中,「歡樂」不等如「快樂」,他們所需要的,遠不只是休閒設施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