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走,做人更快樂

A+A-
圖片來源:Miroslav Posavec/Shutterstock

早在 18 世紀,歐洲貴族青年已盛行去「壯遊」(Grand Tour),長途跋涉漫遊各地作文化藝術交流,此舉在英國更被視為年輕貴族男性的成人禮。在 19 世紀,巴黎亦發展出「漫遊者」(flâneur)文化 —— 在街道上閒逛,觀看一切事物。時至今日,有研究更發現遊歷不同的城市區域,的確可令人更快樂,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

紐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Catherine Hartley 及同事進行的兩項新研究,就將 GPS 數據結合幸福程度作觀察。首項研究於 2020 年發表在期刊 Nature Neuroscience,研究人員在紐約及邁阿密找到 122 人同意分享電話 3 個月的 GPS 數據,在追蹤期間,研究人員每隔一天發短訊予受試者,詢問他們的感受。

研究人員使用估量方式「漫遊熵」(roaming entropy)分析 GPS 數據,該方法可測出人類或動物的探索情況,像他們到訪不同地點的頻率、所分配時間等。邁阿密大學心理學家 Aaron Heller 解釋指,低熵日大概是在家裡度過,而高熵日則是穿越一個街區並在新領域遊走。

研究發現,更多的漫遊熵,可帶來更多幸福感。受試者在某一天走動更多,第二天感覺更正面。Hartley 指研究顯示,當人們去新奇的地方並拓寬體驗時,他們會感到更快樂,關鍵是日常生活出現更多變化。Heller 則指:「如果人們在新的和不熟悉的地方有過正面經歷,更有可能認為這些新經歷是獲得積極感受和有益體驗的機會。」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漫遊也促使人們進入不同類型的社區,像富人或窮人,白人、黑人或西班牙裔社區。分析顯示,這類閒逛才是真正預示幸福的因素,而不僅僅是身體移動。

團隊進行的第二個實驗,最近發表於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這次他們著手研究漫遊如何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研究人員在 3 個月內收集到 63 名年齡介乎 13 至 27 歲之間的人 GPS 的結果及情緒評估,還分析受試者打電話或發短信的對象人數。團隊發現漫遊熵從 13 歲開始增加,直到 18 到 20 歲達到頂峰,然後隨著參與者年齡增長而下降,或與青少年更願意冒險有關。

到處探索雖然會有風險,但也可以讓年青人更了解世界。事實上,更多遊歷對所有人都有好處,更多新奇及多樣的經歷,可以令人感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