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史上曾出現多次大罷工,像 1926 年由工會聯盟(TUC)發起的 9 日大罷工,涉及煤礦、鐵路和鋼鐵等重工業,高峰期約 300 萬工會成員參與;還有 1978 至 1979 年間由煤礦工人發起的「不滿之冬」連串罷工行動。近日,鐵路、海事和運輸工人全國聯盟(RMT)主席 Mick Lynch 揚言,假如首相候選人卓慧思(Liz Truss)於 9 月初勝出選舉,進一步削弱工會勢力,將不排除組織更大規模的總罷工(general strike)。
勞資
|共3篇|
廖康宇:了解國家與工運,讀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本書探討了多個研究中國大陸勞資衝突的重要課題,例如在市場化改革下,工人的政治意識形態有何改變?在權威政治體制下,工人和工人領袖如何能夠爭取話語權?中華全國總工會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合法的工人組織,在維護工人權益上有何貢獻和限制?
陶傑:動盪的勞資未來
最低工資會逐步調高,21 世紀,馬克思預言的資本家和勞工階級的衝突,不會減少,反而因為人權、AI 和工會勢力的增長而激化。德國人要求 28 小時每周工時,就像德國帶頭推廣電動汽車、淘汰燃油汽車一樣,預示了 21 世紀的產業和資本結構重整的新面貌和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