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工作取代論」時,經常誤會人類勞力會被工具取代,但事實是人類從來沒有被取代。現實一直發生的是技術取代技術,工具取代工具,然後懂得使用新技術和新工具的人,取代使用舊技術和舊工具的人。
打工仔
|共194篇|
上班「無叉用」?辦公室餐具消失之謎
從辦公室拿走一支筆、一把剪刀,嚴格而言均屬盜取「公司資源」,只是大部分資方不太計較。但若然人人都帶走一點東西,確實令人頭痛。「華爾街日報」報道,隨著上班族回到辦公室,茶水間的餐具亦不斷消失,並帶來各種麻煩。
曾詩敏:做自己人生嘅老闆
回想自身過去十載的職業生涯歷程,大概比「freelance」和「slash」這些「浪潮」興起前,早一點點就轉型,那時不知哪來的勇氣,但契機出現,同時內心有強烈的渴望製造所需空間,創造想建立的東西和模式,便走上了這條最近前同事形容我為「第一代 freelancer」的路。
林喜兒:The Consultant —— 是人是鬼還是機械人?
Amazon Prime 最新劇集 The Consultant,改編自 Bentley Little 同名小說,由 Tony Basgallop 創作,這位英國編劇曾是長壽肥皂劇 EastEnders 的寫手,近作有 Apple TV+ 的「靈異女僕」,至於 The Consultant 是否糅合兩種風格?
在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
我認為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英國人很清楚明白日常生活充滿荒謬滑稽的事情,亦不介意把這些瘡疤狠狠割開,然後極盡辛辣地公諸人前。可是,英國人會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又並不必然,因為這種讓人死不去的不便,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樂過活的秩序。
從亞馬遜事件,看後疫情時代工作模式
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員工從 5 月起每週最少有 3 日前往辦公室工作,有員工不滿安排,在 Slack 頻道起草内部請願書。事件引起社會對後疫情時代工作模式之討論,也在重新定義何謂「好工作」。
工種電子化,數碼鴻溝日漸擴大
今時今日,大部分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電腦技巧和知識,例如學校教師、醫護助理,到寫字樓文書,即使這些職位不會被視為高科技工種,但員工也需要駕馭多款電子軟件和裝置。在就業市場,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已經變得愈來愈明顯,威脅弱勢社群的生存空間。
印度公務員考試,出貓成風潮
在印度,由於失業率高,私人就業市場福利欠佳,令薪高糧準的政府職位變得尤其搶手。不少考生為過公務員考試,不惜購買試卷或請人代考。
法國退休制度改革:歐洲各國退休年齡差異
法國近日因退休制度改革計劃而有大型示威,當中建議法定退休年齡從目前 62 歲提高至 2030 年的 64 歲,一旦落實,預計由 2027 年起,法國打工仔要工作 43 年才能拿到全額退休金,結果引發國內大罷工。當局聲稱延遲退休年齡是「挽救退休制度」,歐洲其實同樣面對退休金壓力,老年人口近年大幅增長,勞動人口大幅下降,在這情況下,法國的退休制度改革會否成為仿效對象?
4 個問題,助你在職涯更上一層樓
現今人們的職業生涯變數更多,以往追求一味往上爬的職業階梯,已被非線性的「波浪形」發展路徑取替,鼓勵探索不同方向,重新評估個人工作目標。但面對每日排山倒海的工作,如何顧及長遠職涯發展?
百年「獅王」鼓勵員工做副業,意外地尋找到前所未有的人才
一般來說,具有創業知識的專業人才,多數都任職於創投或大企業。這一群人身懷絕技,卻難透過一般勞動市場招聘。「副業」的形式,反而是接觸他們的新機會。
日企人才爭奪戰,從正職搶到副業
要進一步活用副業人才,就要面對「切割既有業務」的問題。以保健電子產品聞名的歐姆龍(Omron),其應對方法是跨部門徹底討論現況,開創新課題來共同解決。
消除了加班,日本白領生活是否更好?
為打擊黑心勞動環境,日本在 2019 年通過工作改革法案,對超時工作制定上限,及後再因疫情推動遙距工作,令加班時間漸趨減少。出版多本人事專書的商業記者溝上憲文卻指,實際上很多人因無法加班而苦。部份年青人甚至反嫌職場「太白」,自覺被剝奪大量搏殺機會。勤勞還是過勞,到底該誰決定?
如何成為職場上的強大盟友?
近年美國和許多國家的職場上,人們都希望與被邊緣化的族群結成盟友 —— 給予實質支持、建立更平等而有效的工作環境;但很多時也擔心適得其反,或怕被誤解成扮演「白人救世主」角色。美國西華盛頓大學管理學教授 Meg A. Warren 最近在「商業道德雜誌」發表研究,建議如何促進盟友關係(Allyship),長遠改善工作場域中的不公。
如何識別無能的領導層?
你有否遇過自負而無能的管理層,令辦公室士氣低落、員工不敢進言?倫敦大學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商業心理學教授 Tomas Chamorro-Premuzic 指出,其實只要通過 9 條簡單問題,便可在面試階段推測候選人是否自負無能,從而做到真正任人唯才。
過時過節,裁員良機?
聖誕將至,許多美國打工仔接獲的禮物,卻是老闆給的大信封。非但 Meta、Salesforce、亞馬遜等科技企業近月宣佈或計劃裁員,高盛集團、福特汽車、零售巨頭沃爾瑪及百事可樂集團,同樣正在準備大舉炒人。從感恩節到元旦,為何這麼多公司偏要選在佳節前後,才來大刀闊斧,把員工掃地出門?
當國家的公務員,即使減薪也願意?
疫情以來,一直傳出中國就業市場慘淡的消息,包括 2020 年的學士學位畢業生無薪實習、上千名畢業生爭奪深圳財務顧問公司一個職位空缺,到今年 6 月份 16 至 24 歲群組失業率近 2 成。想找工作,有時自貶身價也不得其門而入。私營企業雖已成為中國經濟主體,但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者的能力下降,相比之下,公務員職位愈來愈受年輕一代歡迎,投考數字屢創新高。
大企業求才若渴,高學歷不再重要?
只有高中學歷,就無緣高薪厚職?這個概念正於美國改變。有分析指,11 月份全美至少需要大學畢業的職位佔 41%,低於 2019 年初的 46%。Google、IBM 及達美航空均降低部分職位的學歷門檻,著重經驗及技能而非大學學位,一些州政府工作也廢除這類要求。各大企業甘願「放下身段」,全因疫後請人艱難。
戰亂下,烏克蘭科技人員苦尋電力
自 2 月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當地的科技行業仍能勉強正常運作,除了因為工作地點及時間較為彈性之外,也有賴員工在戰亂中不斷找尋有網絡及電力的地點,令工作不致中斷。行業努力運作並繳付稅款,更有助支撐烏國經濟。
日本勞動力短缺,公務員一齊「下鄉」?
作為日本彌補勞動力一大支柱的移工們,去年人數達 173 萬之多。惟經過兩年多鎖國,人手供應出現斷崖式下跌。即使現已重新開放入境,大幅貶值的日元也難再吸引外勞前來打工。尤其缺乏人力的農業,唯有依靠地方政府出力相助 —— 讓安坐辦公室的文官「下鄉」兼職,分擔摘水果和曬海帶等粗重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