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了解國家與工運,讀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視勞工階級為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必然產物,而且是一種客觀事實的存在。然而,英國學者湯普森在他的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中,為這個說法提出了重要批判:他認為工人階級的組成,不應被簡化為在資本主義剝削下所產生的必然存在,而應該是一種結合外來因素(例如經濟結構)及內在原因(階級經驗)的互動過程。因此,要了解勞工階級的形成和抗爭行動,必須同時了解社會的勞動體制和工人的勞動經驗。

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作者陳峰教授跟隨湯普森的理論方向,分析國家與工人的互動及對於階級形成的影響。陳峰是長期研究中國大陸勞資關係的學者,他在書中運用的理論分析框架主要有兩個:

  1. 國家與勞工的關係:在宏觀層面思考國家的勞動體制如何影響勞資雙方的權力關係;
  2. 抗爭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理論:以工人視角,探討勞工在中國大陸的市場化改革下,自身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工會和其他工人之間互動的轉變,從而理解這些轉變如何影響國家對勞工政策的手段。
「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書封。

本書可分為 4 個部分,共 13 個章節。第一部分屬於理論整理,討論國家與勞工的相關理論和概念,包括國家的政治體制對於工人階級形成的影響,並分析中國大陸勞動衝突的類型和結果等等;第二部分探討中華全國總工會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合法工人代表的角色和限制;第三部分則討論國家如何透過工會、法院及地方政府,化解及抑制集體勞動爭議。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針對國企下崗工人及農民工的抗爭活動作出分析。

本書探討了多個研究中國大陸勞資衝突的重要課題,例如在市場化改革下,工人的政治意識形態有何改變?在權威政治體制下,工人和工人領袖如何能夠爭取話語權?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稱工會)作為中國大陸唯一合法的工人組織,在維護工人權益上有何貢獻和限制?

由於在中國,工會是國家體制的一部分,作者指出工會在處理勞資糾紛時的有限度角色,包括推動勞動立法、為工人提供法律援助、調解勞動爭議等等。但是法院偏好維護工人的個人權益,並不會處理集體訴求。這種重視個人權益,忽視集體權益的手段,有利政府瓦解工人的階級自覺。儘管中國至今依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法律對於勞工有基本保障,但基於維穩需要,更多的勞資糾紛也是透過調停解決,避免勞資衝突演變成一股令社會不穩定的力量。

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急速轉型,人力市場因此產生結構性改變,同時衍生更多不同類型的勞資衝突。要了解勞工運動的未來發展,必須先對國家及政治制度有充分了解。本書提供了一個嚴謹的學術框架去窺探這些議題,值得有興趣的讀者細閱。

註:本文部分內容出自筆者學術文章「書評 —— 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制度、衝突與變遷』」,刊於「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 55 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