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觀眾,看 ViuTV 的節目,最起碼我覺得受到尊重;就算正如網上 KOL 所講,香港的流行文化已回不去黃金年代,至少它承傳了香港創作人認真製作、敢於挑戰的精神,絕對值得支持。
廖康宇 創意經濟
|共37篇|
廖康宇:讀韓江雪、鄒崇銘「後就業社會」
如果讀者對香港的未來感到不確定,不妨多看一些關於香港研究的書。讀韓江雪、鄒崇銘合著的「後就業社會:誰是科技貴族?誰的人工智能?」,或者可以解答到一些對於未來的憂慮。本書分為 4 部分,每個部分均以短文文集的形式組成,討論有關科技如何影響社會發展的議題。
廖康宇:香港開埠紀念,讀「香港關鍵詞」
書本的成功之處,在於理論及實踐並重,有效梳理一些對香港的迷思,並建立一個以香港為本位的討論思考框架。書中對香港語言文化、務實政治及法治傳統的分析,於近年的社會政治亂局中有啟示作用,值得所有深愛香港、想認識香港的人士再三細讀。
廖康宇:移民英國,當個孔乙己?
當然,筆者不是要表達英國人不重視禮節,只是他們對於社交禮儀和技巧的要求,就和英語一樣,要視乎 context,即是要看身份、對象和場合,切忌一概而論,過分注重更加會弄巧反拙。
廖康宇:悼 David Graeber —— 一個大學教授、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者
他能夠做到知行合一,走出學術象牙塔,進入打工仔的世界、細聽他們的工作經驗,將矛頭指向現今資本主義社會,以及扭曲了的市場和政府,貫徹始終地宣傳他心目中的理想國 —— 一種重視人人平等、強調民眾參與的「無政府主義」社會。
廖康宇:疫情、工作與精神健康(附上研究問卷)
由於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各界還未有充分時間檢討疫症對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影響。有見及此,包括筆者在內的一個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正在收集一些有關是次疫情對於工作的影響的研究數據,希望以香港為案例去了解新冠病毒疫情對於打工仔女精神健康的影響。現在附上問卷的中英文連結,希望讀者能夠多多支持。
廖康宇:關於移民
筆者在 17 年決定去英國的時候,以為離開就可以放下香港的人和事,從此眼不見為乾淨。但在當地兩年有多,我很難回憶起香港有哪一件大事我不是感同身受,可以自覺事不關己。
廖康宇:疫情、假新聞與資訊自由的一些反思
社交媒體對於無法辨別真假的資訊,基本上是無法處理的。這個無人能夠查證的灰色地帶,就會輕易成為假新聞發酵的溫床,而它們在社會中同樣有影響力。
廖康宇:海洋公園的本土與不本土
單純從顧客體驗角度出發,海洋公園的「本土情懷」是絕對失敗,並且叫人作嘔作悶。失去本地人口支持,出現持續虧蝕是可以預見的。
廖康宇:貴族藝術學校撤出香港,與你何干?
SCAD 撤出香港後,政府打算把北九龍裁判法院再次納入活化計劃,很大機會成為另一個和社區脫節的商業項目。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本土情懷,在一個凡事都追求經濟利益的社會中無處生根;沒有本土文化氛圍,亞洲文化創意之都只不過是一紙空談。
廖康宇:新警察故事
英國廣播公司在蘇格蘭的分支機構 BBC Scotland,就曾經推出一個以偽紀錄片風格拍攝的電視節目 Scot Squad,以「小學雞」手法諷刺蘇格蘭警察,由警務處長到路邊巡警都無一倖免。這個以諷刺警察為賣點的電視節目,不但沒有被當地警務處長的譴責,而且還受到警隊內的人「報料」支持,以今天香港人的視覺來看實在是匪夷所思。
廖康宇:發展本土經濟,先要有本地貨幣?
在顧客的角度,£B 可作為一種對本地商戶的支持,而且在實際使用上和英鎊分別不大;在商戶角度,加入 £B 經濟圈等於標榜自己的生意是本地經濟的一部分,是一個免費又正面的宣傳途徑。
廖康宇:美最憂人工智能被華超前?
透過裝設大量監控設備,以及來自不同手機程式所收集得來的大數據,為智能機器學習提供了海量的訓練用數據。加上缺乏私隱考慮,這些條件都為中國的 AI 發展創造了歐美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廖康宇:第四代工業革命與勞動未來(三)
在上海 2019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和美國科技企業家 Elon Musk 在台上碰頭,兩人公開發表對於應用人工智能及潛在風險的不同看法,成為中美兩地行內人士的一時佳話。
廖康宇:第四代工業革命與勞動未來(二)—— 城邦會戰勝歸來?
當生產、服務及創作等工作都能夠被機械化及自動化,人類就會達致一個接近無需要再勞動的社會。
廖康宇:第四代工業革命與勞動未來(一)
人工智能、先進機械、區塊鏈及大數據等技術,正在為世界帶來「第四代工業革命(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將會對全球化底下的經濟、社會有極深遠影響。
廖康宇:共享經濟 —— 中國新興血汗工場?
「互聯網經濟」所帶來的高速增長,對於中國農民工來講,可能只是一個更具規模的血汗工場。
廖康宇:街頭賣藝必須規管
歸根究底,我認為街頭賣藝問題的糾結,始終不在於大媽歌姬的奇裝異服、表演項目類型或者打賞與否,而是政府在土地規劃時欠缺遠見,並沒有考慮文化表演活動的需要。
廖康宇:國產遊戲如何「絕地求生」?
相比起其他文創產業,中國網絡遊戲發展相對落後。除了社會文化上抗拒網絡遊戲(官媒「人民日報」稱之為精神鴉片),認為虛擬世界荼毒心靈,同時又懼於其他政治意識形態透過網絡遊戲滲入中國。
廖康宇:新聞訂閱新趨勢
現今大部分傳媒機構的運作模式,是依靠免費提供海量資訊吸引讀者,再透過賣廣告以及轉賣服務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圖利。雖然並非所有報章都是免費,但只靠每份十元八塊收入跟本無法應付出版開支。這種商業模式除了令廣告商主導出版,另一缺陷是要培養及凝聚讀者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