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英國,一切都要重新學習和適應,就算長輩成日話「後生仔容乜易」—— 後生或者會比年紀稍大的人容易,但事實上這一切依然毫不容易。因為移民實在有太多不確定性,人在異鄉,能夠接收到的資訊有限,很難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
廖康宇 創意經濟
|共72篇|
廖康宇:關於讀博(三)—— 讀博之後發展
之前兩篇文章寫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一些個人意見,包括申請前要有的心理準備、讀博時要注意的事項等。由於篇幅有限,部分內容只能點到即止,現在在此稍作補充,供有興趣的讀者了解參詳。
廖康宇:「鋒迴路轉:抽絲剝繭」—— 私人島嶼上的一場妙探尋兇
「鋒迴路轉:抽絲剝繭」是名偵探白朗(Detective Benoit Blanc)系列的第二場妙探尋兇。和前作「鋒迴路轉」一樣,「抽絲剝繭」顛覆了傳統偵探電影的敘事方式,為觀眾帶來一場不一樣的查案體驗。
廖康宇:「First Love 初戀」—— A love story to remember
一顆 20 多年前種下的種子,到底會開出怎麼樣的花?受到宇多田光的 1999 年發行的流行曲 First Love 和「初戀」所啟發,本年 11 月份推出的愛情連續劇「First Love 初戀」,絕對是 Netflix 近年所推出最觸動人心的日劇,沒有之一。
廖康宇:「飯戲攻心」—— 港產片喺邊,邊度就係屋企
有別於上次專欄提到的「明日戰記」,「飯戲」是一齣不折不扣的香港電影: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情節可以在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出現,但「飯戲」只可以發生在香港,因為它所講述的,是一個關於離散(Diaspora)的故事,也許世上只有背井離鄉的香港人才最有共鳴。
廖康宇:「明日戰記」—— 為香港電影的明日而戰
「明日戰記」打著「香港首部科幻動作片」的旗號,在專注做好科幻的時間,卻失落港產片的精髓:一個有說服力的劇本,以及電影內容的細緻。
廖康宇:「電馭叛客:邊緣行者」—— 用科技對抗宿命?
Netflix 最近推出的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是一個關於宿命的故事。作為 Cyberpunk 系列的作品,「邊緣行者」所探討的是,生活在一個像「夜城」般,每天有千百人如螻蟻般死去的人吃人社會,作為食物鏈最低層的人,生命還會有甚麼意義?
廖康宇:Better Call Saul —— World’s Best Lawyer, Ever
今屆艾美獎出爐後,網民對於「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失落各項大獎呼天搶地,筆者亦都覺得非常可惜。最近終於一口氣追完 6 季,此劇雖然算不上是毫無挑剔之處,但作為「絕命毒師」續作(以播放日期計算),「律師」絕對沒令劇迷失望。
廖康宇:以「野人」作為老師
剛剛在網絡上看完 ViuTV「野人老師」的首 5 集。原本打算在演唱會意外有所交代之前,不再評論 MakerVille 的娛樂節目,但想到了「野人老師」製作團隊,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值得聽到觀眾認同,在此還是略略一寫。
廖康宇:最後的致意
中秋節當晚,在倫敦和朋友小酌兩杯之後,徒步走到白金漢宮外圍,與成千上萬民眾對英女王作最後致意。女王過世,原先由當地香港人籌辦的中秋節社區團聚活動最後不了了之,網上的反應相當兩極:一方面有指香港人不應該在為期 10 日的全國悼念期間,舉行社交活動;另外,又有人指部分由英國當地人所舉行的周未娛樂節目都沒有改期,將中秋晚會取消是過大反應。
廖康宇:關於讀博(二)—— 我想講的事
前文提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包括先計劃出路、注意精神健康和與導師的關係,下文將繼續分享幾個觀點,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廖康宇:關於讀博(一)—— 你需要知道的事
上月答辯過後,筆者 5 年的讀博生涯正式結束。以下幾點為過去在英國讀書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當然,修讀不同學科、或於其他國家讀博的同仁可能會有不同觀點,歡迎在社交媒體留言指教。
廖康宇:讀李連江「在學術界謀生存」
學者給外人的印象可能是「和社會大眾脫節,不食人間煙火」。當然,中大前教授、在街邊執祭品食的李微是個特殊的例外,終日沉迷在象牙塔內的一群。讀者如果有興趣了解學術工作的日常,「在學術界謀生存」是一本非常好的讀物。
廖康宇:英國人的訴求不只有返工
在英國,罷工是一件等閒事。在英國住了一段時間,漸漸發現每年有一些日子必定會遇上罷工工潮。讀者如果居於倫敦的話,通常最容易留意得到的,就是地鐵工人罷工,然後某一條鐵路路線在當日取消。筆者撰稿當日正要往倫敦辦事,恰好遇上鐵路工人罷工,然後整條由劍橋到倫敦利物浦街(London Liverpool Street)的鐵路需要停駛。
廖康宇:小丑發了瘋,但 DC 回復理智
正如電影中的小丑在受到重大打擊後,迎來人生巨變,Todd Phillips 的「小丑」亦是 DC Comics 一個痛定思痛的創作。它的成功,向 DC 證明了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的故事,不應只有一種敍述方法……
廖康宇:在英國搵食的二三事
若香港人每天由三餐開始自力更生,持之以恆,說不定有一天能夠在英國建立起一個獅子山飲食王國。
廖康宇:記一齣不能說的紀錄片,一場首映禮
三小時的內容轉眼就過,觀看後更叫人久久不能釋懷。在觀看之前,筆者從來沒有想過一齣紀錄片可以有如此的感染力:原本以為過去的事已成過去,但當回憶在大銀幕前重現,情緒依然如昔日般熱血沸騰。
廖康宇:對社會有懷疑,就問紀登斯
此書適合所有關心社會、對社會現況好奇、甚至有疑問的人,它有助認識社會學的一些基礎概念,同時書中每個關鍵字詞又有延伸閱讀,讓讀者作進一步探索。讀畢之後,讀者會發現原來社會學和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環環相扣,而這些思考框架,是我們反思社會現況、推動社會改變必不可少的思想裝備。
廖康宇:為甚麼要用盆菜去賣生髮水?
消費者普遍相信一個好的產品應該有一個自身的價值,不需要靠揭人陰私去抬高自己。正如好地地一個生髮水的宣傳,是不需要靠盆菜去鋪墊。
廖康宇:壞時代下的樂壇盛事
每一次筆者寫流行文化,都有讀者覺得這是做「港豬」的表現 —— 關於做一隻「港豬」,大意就是指一個人沉醉於飲食娛樂,忘記了自己生而為人的社會責任。但筆者可以斷言,香港近年的流行文化產物,包括歌影電視,絕對不是「港豬」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