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遊戲如洪水猛獸,不僅是家長腦袋的中國政府,許多尋常家長都有同一想法。許多朋友盡量不讓孩子太早接觸電子設備和互聯網,認為會讓他們沉迷。甚麼是「太早」?恐怕是當孩子有能力擺脫管制,自己再無能力控制為止。
互聯網
|共33篇|
鴻若遠:「終極網絡渣男」—— 現實生活中的金庸武俠劇
Netflix「終極網絡渣男」(The Most Hated Man on the Internet)這個只有 3 集的迷你紀錄片系列,詳述了這個在互聯網上,恍如「蝙蝠俠」中的瘋狂反派小丑一樣的 Hunter Moore 是如何崛起,怎樣獲得大量支持者,到後來伏法的經過。
在永留存的網絡世代,印度演員要求被遺忘
人生在世,多少有犯過錯或者不堪的事,會希望以後沒有人記住。但網絡發達,任憑人們如何善忘,要記得的、不想記住的,互聯網都會留下印記。在印度,飽受過去事件影響的演員 Ashutosh Kaushik 正入禀德里高等法院,希望給他「被遺忘權」—— 刪除互聯網所記錄,自己十多年前犯下的錯誤。
【圖解】網絡危機
上網、使用 Facebook 及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已成為大多數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早於 2014 年表示,應該制定一部「大憲章」(Magna Carta)來保護網民權益。近年互聯網生態出現了甚麼問題?
實名制不如所想,匿名的網絡交流才算理想?
有意見認為,網絡匿名敗壞社會風氣,使人的言行變得不負責任,但英國約克大學政治理論講師 Alfred Moore 研究發現,特定條件下的匿名制,反倒為網上討論區帶來最高質素討論,最接近以事論事的理想。
監管網絡仇恨暴力,是否 Mission Impossible?
政府應追捕真正的肇事者,而不是強制社交媒體平台擔任言論自由的守門人。如果有人發布非法內容,警方應採取措施查明身份並進行逮捕。誹謗、煽動和欺詐都是明確的罪行,卻很少遭到起訴,因為指責科技公司,或審查每個人的言論似乎來得更容易。
古巴國產電話將面世,會是把雙面刃?
古巴政府正準備生產幾乎每個古巴人都想要的東西 —— 新款而便宜的手提電話。國產智能電話也許能讓數百萬買不起進口電話的國民,一圓隨時上網的夢想,但據網媒 Vice 報道,「國產」是雙面刃,因電話所使用的自家作業系統,不僅難以兼容所有外國應用程式,更可能成為政府的監控工具。
Moyashi:要在互聯網完全刪除一樣東西是有多困難?
直接把答案寫在開頭,是非常極度困難的。有多困難?你可以問問陳冠希、阿嬌,還有張柏芝。當年在討論區交的「朋友」,許多到今天還是一呼百應。基本上,任何事物只要曾經在網上出現,都可以假定會半永久的存在。為甚麼是「半」永久?始終人類不會永久存在。
Yahoo:互聯網史的摧毀者?
本月初雅虎(Yahoo)突然宣佈,繼 Yahoo 群組之後,16 年來為全球網民提供各種「妙問妙答」的 Yahoo 知識+,亦將於 5 月 4 日停止服務並關閉網站,所有資料會在 6 月刪除。坊間爭相總結最精警討論,並哀悼又一個時代的告終。但雅虎近年再三把旗下服務倉卒「收檔」,大量用戶生成內容來不及存檔就被消滅。這位昔日的網絡業先驅,是否互聯網史的摧毀者?
只需兩年,古巴進入「數碼獨裁」時代
今日網絡幾乎無所不包。即使古巴於 2018 年底才引入 3G 流動網絡,當地人的生活及社會運作亦已在短短兩年間徹底改變。假如 1991 年公開的萬維網代表全世界進入網絡時代,2018 年便是另一場屬於古巴的數碼革命。踏進互聯網,幾乎就是條一去不回頭的路,開放流動網絡的古巴共產黨,亦正面對民眾藉網絡組織的抗議活動。
想她懲罰自己?迷戀金與正背後的東方主義
談及北韓,不少人腦海立時浮現的人物,除了金正恩,大概就是其妹金與正;較早前傳出金正恩病危消息,外界更探討金與正能否繼承兄長地位。然而,某些網民似乎更著迷於金與正的個人魅力,甚至視之為性幻想對象。文化記者 Lauren Teixeira 在雜誌「外交政策」撰文指,金與正成為了西方網民的「寵兒」,並解釋人們對東方女性政治人物的異樣感情。
如何挖出並殲滅假帳號
由電腦系統操縱的假帳號(bot)干擾言論自由、帶動政治宣傳風向的普遍現象,日益引起美國互聯網研究員的關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兩位博士生研發出 Botslayer 軟件系統,專門為媒體記者和公眾討論區服務,幫助他們找出網絡假帳號大軍,清理門戶。
中國員工勢力,造成 Facebook 內部分裂?
十年前,Facebook 雇用的中國員工都是在美國大學畢業,有留學生活的經驗,對美國文化有所了解。但近年,許多中國員工都是初來乍到,依然看中國政府控制的新聞,使用中國政府控制的社交軟件,對互聯網的觀點和美國人迥異,也不認同言論自由和公開討論。
如何回到無廣告的網絡世界?
早前 Mozilla 聯同非牟利組織 Creative Commons 及小額支付新創公司 Coil 宣佈,成立 1 億美元資助計劃 Grant for the Web。在 5 年內,每年向內容網站、開放原始碼的基礎架構開發者及其他圍繞網絡貨幣化(Web Monetization)建設的人員,每年提供約 2,000 萬美元,以實現「網絡無廣告」夢想。
斷網:政府應對示威的方法
香港反送中一系列示威活動,均靠即時通訊軟件 Telegram 互通消息,但這份便利並非必然。半島電視台報道,蘇丹軍方於 6 月 3 日派遣武裝部隊,突襲位於首都喀土穆的示威者營地。當地網絡隨即中斷,人民陷入「黑暗」之中。「血洗營地」的新聞傳開後,政府甚至關閉電訊服務,人民與外界完全失聯。
Moyashi:劇透的誕生
熱門的電影剛上映,討論區與社交媒體上立即烽火四起,原因是未觀看者深怕提前知道劇情。劇透罪大惡極,不用審已經可以拖出午門處斬,但「劇透」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變成一個全民災難?
如何安全上網?問互聯網之父
WhatsApp 近日承認,一批黑客針對程式的安全漏洞,對某些用戶遙控安裝監控軟件,呼籲所有用戶盡快更新堵塞漏洞。Facebook 、國泰航空及 PayMe 等企業或服務,亦曾出現資料外洩問題。矛盾的是,我們再多憂慮,卻也無法離線。在善用網絡及保障私隱之間,到底應該如何取得平衡?美國媒體 USA TODAY 就此向「互聯網之父」、Google 副總裁兼首席網絡傳道者 Vinton G. Cerf 請教。
電子「鎖國」?關閉互聯網一年的乍得
想像一下,長達一年不能使用互聯網,你的日子會如何?假如這是一個實驗,要招募足夠參與者已十分困難。但在非洲中部國家乍得,這場政府宣佈、全民參與的「實驗」,已持續整整一年。生活於乍得的 Salim Azim Assani,便在 365 日的封殺網絡生活中,想方設法突破國家封鎖。
廖康宇:誰殺死了互聯網?
二次創作及相關版權條例一直在香港受創意產業的各個持份者激烈討論。而歐洲近年又有類似的辯論,當中涉及 Google、YouTube、Facebook 等大型資訊科技企業,以及其他版權持有人、使用者的利益角力。事源歐洲議會成員國剛於 4 月 15 日通過極具爭議性的版權修訂案,資訊科技網站 TechRadar 直言此舉殺死了互聯網自由。
科網巨人 VS 熱帶雨林八國聯盟:「.amazon」域名主權誰屬?
貴為全球最著名的科企巨頭,亞馬遜(Amazon)在網絡世界已擁有無人挑戰的地位。但在現實世界,亞馬遜與同名的全球最大熱帶雨林,苦戰 7 年仍然未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