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息

|共8篇|

人生只有四千週:凡人的時間管理哲學

2021 年,英國資深專欄作家 Oliver Burkeman 出版著作 Four Thousand Weeks,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假設我們可以活到 80 歲,人生也只不過大概 4,000 個星期。面對這個大限,有人會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凡事要爭分奪秒,生活大小事都要做好規劃。不過,Burkeman 認為所謂的時間管理,都是徒勞。

茶里:在家工作的好與壞

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各自天生的生理時鐘。比如說一部分人習慣早睡早起,早上是他們心情最好、效能最高的時間,所以晚睡晚起對他們來說很痛苦;也有一部分人早上的時候醒不來,晚上的時候集中力卻特別高,因此被稱為「貓頭鷹體質」。

良好睡眠,沒有絕對標準

睡眠不足或睡眠中斷,可能會導致易怒、焦慮等情緒反應。集中力、溝通能力、創意等認知表現也會受影響;睡眠不足甚至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發、疾病感染、癌症、肥胖、二型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的風險。不少人可能因此認定成人每日睡足 8 小時很重要,但這真的是金科玉律嗎?英國神經科學家 Russell Foster 指,個人睡眠其實就像鞋碼般,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大小。

【超能體質】睡得少也能精神奕奕

早睡早起、睡足 8 小時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但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像達文西、戴卓爾夫人,以至杜林普,都聲稱自己晚睡早起,只睡數小時仍能精神奕奕。據英國報章 The Telegraph 報道,此類「睡眠精英」(Elite sleepers)對我們的睡眠方式或會有所啟發,並為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線索。

蠶食人類的時間貧窮

在中文世界裡,貧、窮二字,各帶有缺少、花光的意思,例如貧血、窮盡。「貧窮」二字拼在一起的話,很自然會讓人聯想到缺少錢財、生活拮据的狀態,而政府一般也會按收入來界定貧窮。可是上述所指的,其實只是「收入貧窮」(income poverty),貧窮還有更多面向,近年就有不少學者討論「時間貧窮」(time poverty)。

該說再見了,5 個對於營養的常見誤解

新年依始,吃飽睡飽過後,又是時候高呼「我要減肥」、「我要多喝水」、「我要活得更健康」等例行目標。其實它們達成不了,除了是努力得(太)少,也有可能是努力錯了。持牌營養師 Jessica Wilson 近日為「華盛頓郵報」撰文,點出 5 個對於營養的常見誤解,助你朝新年大計,踏出正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