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時間,無論心理或生理上,人們都已形成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有些人或會發現總是難以辨識或估量時間,心理學家稱之為「時間盲目」。研究顯示,時間盲目症患者可能對管理時間及安排活動感到困難,例如計劃、排程、作業甚至目標設定。儘管時間盲目通常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相關,但會影響一般人對時間的感知和情緒。
時間管理
|共16篇|
人生只有四千週:凡人的時間管理哲學
2021 年,英國資深專欄作家 Oliver Burkeman 出版著作 Four Thousand Weeks,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假設我們可以活到 80 歲,人生也只不過大概 4,000 個星期。面對這個大限,有人會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凡事要爭分奪秒,生活大小事都要做好規劃。不過,Burkeman 認為所謂的時間管理,都是徒勞。
呂嘉俊:37 分鐘用餐是慢食還是趕急?
我當然明白慢慢咀嚼、細味品嘗的樂趣,但有時會想,進食時間的長短與享受,是否有直接關係?具體地說,花 4 小時吃一頓飯,是否代表我們真正能嘗出食物的真味?反過來說,以 30 分鐘用餐,就表示不理解吃喝的真諦?
成年版過度活躍症:常被忽視卻又影響深遠
提起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 ADHD),很多人都會聯想起一個上課不專心、經常坐不住的小朋友。不過,ADHD 症狀未必在童年時代就能發現,可以到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但到此時,患者的生活已深受影響。心理學家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如何辨識成人 ADHD 的徵狀以及治療方法。
活在巴西,遲到才是美德
香港人對巴西的認識,不外乎是足球、森巴、嘉年華。但對英國旅遊作家 Lucy Bryson 來說,在里約熱內盧旅居的 9 年,讓她深刻體會一件事 —— 遲到也是這個南美國家最地道的文化之一。巴西人認為,遇上社交場合,準時才是失禮。巴拉那聯邦科技大學庫里蒂巴分校英國文學教授 Jaqueline Bohn Donada 更指:「在這個國家,尤其是在里約,按時現身派對很是尷尬,幾乎跟不請自來沒分別﹗」
記錄你 1 個月的時間,你會發現⋯⋯
Dorie Clark 受時間管理專家兼同事 Laura Vanderkam 啟發,決定花點時間來追蹤自己的時間分配。我們習慣了時間流走,但 Dorie Clark 在哈佛商學院評論中解釋,讓他重新思考 4 點有關時間管理和提升生產力的傳統智慧。
每天練習,對抗拖延症
聖誕後、元旦前,正是拖延症大流行之時,累積的工作,是否會想不如放完假先做?當我們拖延時,此刻的及時行樂,到了大限,化身 Deadline Fighter,未來的自己默默地成了犧牲者。研究人員發現人愈覺得未來的自己與當下沒關聯,就愈容易出現先脫身往後再算的情況,為此,研究人員定訂立出可視化的練習,有助治療拖延症。
誘人不犯罪,全靠有人犯罪的驚慄暴力片?
恐怖、暴力、血腥的片種,總在萬聖節時大行其道,直取票房佳績。不過,若你以為驚慄片只能在票房上打破常態,未免輕看它的威力了。驚慄電影不僅能嚇得觀眾膽顫心驚、冷汗直冒,甚至能為現實社會降低犯罪率。美國經濟學家 Gordon Dahl 及 Stephano Della Vigna 的分析文章顯示,過去十年,平均每 100 萬人觀看暴力電影,美國全國暴力犯罪案件便下降了 1.2%。
忙者榮耀?你大可不必太 Social?
中文有一精警詞語 ——「應酬」,表示交際往來,又帶有勉強應付、不得已而為之的意思。現代社會強調社交力,日本甚至有年輕白領花錢請來陌生人裝作 Girl’s talk 聚會。但真正花費精力的,也許就是每週不間斷的應酬。英國自由撰稿人 Madeleine Dore 在 BBC Capital 專題中表示,從她的採訪經驗中,包括訪問藝術家、作家、創意企業家等等,關於他們的成功之道,總有一個常見的答案:「Well,我沒有社交生活。」
把握時間閱讀的方法
宋代文豪歐陽修曾戲言自己寫的是三上文章,即馬上、枕上和廁上。其實他在「歸田錄」前段便記載了錢思公這人物,出生在富貴之家,但生平只有閱讀這一喜好,「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愛閱讀者,到處皆能捧著書本,讀得津津有味。而現代版的「馬上」時間,也許就是上班族的通勤時間。
你在忙甚麼?為甚麼這樣忙?
社會進步,科技先進,生產力攀升,人類應有更多空閒時間,但社會愈進步愈發達,每個人看起來卻愈忙,何解?
Eric Chan:何謂準時?
敢問大家,你準時嗎?此刻你的小聲音在說甚麼呢?「我很準時的,通常都是因為某些原因才導致我不能準時的!」等等。我現在不是說你不準時,不用為自己辯護,我深信大家都不是有計劃及組織地不準時的,那重點在哪裡呢?讓我舉一個例子來給大家說明。
為何有些人總是遲到?
除非你是沒有朋友,否則身邊總有些朋友(包括你)明明跟他/她約好了時間,但總是姍姍來遲,然後大家的約會變成遲鬥遲。為甚麼有些人總愛遲到?除了歸究於個人性格或欠紀律使然,遲到是否可改正的「認知缺陷」呢?根據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發表的研究,長期遲到行為某程度與「時間基礎前瞻記憶」(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簡稱 TBPM)有關。
提升生產力的 6 種方法
還在煩惱一天 24 小時不夠用嗎?是時候改變工作習慣了。美國時間管理專家 Shari McGuire,在她的著作中詳列 101 種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只要從日常工作的各方面省掉一些時間,一整天下來就能騰出更多閒暇。掌握其中 6 個較快捷的方法,你就有更多時間約會或做更重要的事情。
如何處理上下班的垃圾時間?
香港人深明通勤之苦。開車的塞紅隧獅隧,坐車的迫港鐵巴士,轉乘三趟才到站,動輒就是個多小時,還未開工就先疲勞。這種交通上的折騰,在地球的另一端亦是常態。35 歲的 Jessica Patch 在美國三藩市任職廣告業,薪金夠高,不過交通麻煩,每日開車單程 55 哩,運濟的話,來回通勤就要花 4 小時。她覺得這些時間「完全摧毀身體」。無奈如今市道艱難,轉工談何容易。既然舟車勞頓避無可避,那麼不如轉個角度,想想這段通勤時間,是否真是百害而無一利?
消滅拖延症的 4 個層次
拖延症病因大致有二,一可能你是「慢工出細貨」信徒,二是你太容易誤殺時間。不想再讓雞毛蒜皮的小事騎劫你的當務之急,令死線拖延再拖延,下面有 4 招讓你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