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明白慢慢咀嚼、細味品嘗的樂趣,但有時會想,進食時間的長短與享受,是否有直接關係?具體地說,花 4 小時吃一頓飯,是否代表我們真正能嘗出食物的真味?反過來說,以 30 分鐘用餐,就表示不理解吃喝的真諦?
食物
|共328篇|
呂嘉俊:用行動拯救柱侯牛腩吧!
一道菜的消失,有無數的原因;一道菜的復興,需要很多人的力量組合而成。香港餐廳要做好柱侯菜式其實不難,只要追本溯源,到醬園談出柱侯醬的細節配方,做好黃豆和麵粉混和發酵的過程,用天然日曬方式釀造出原豉醬,再配材料煮好柱侯味道,用來配肉類,控制炆煮時間,好吃的柱侯牛腩,或懷舊的柱侯雞,還是會有知音人。
呂嘉俊:千萬別去非洲找非洲雞
至於非洲雞,百分百出自澳門,不見於非洲及葡萄牙。據說是當年一位華籍廚師在澳門一家酒店內,見有非洲廚師做安哥拉雞,將雞烤得乾脆後加辣椒粉同吃,但因華人不愛吃太乾的雞肉,廚師想到不如弄個醬汁,便用馬六甲的椰漿、印度果亞的香料,做成醬汁豐盈的非洲雞,自此風行澳門。
【Soul Monday】為災民送一碗熱騰騰的扁豆湯
土耳其及敍利亞發生強烈地震後,扁豆湯成為重要救援物資。這種簡單易煮的濃湯為流離失所者提供溫暖及營養、為救援人員提供體能所需,成為受災居民的安慰。
【*CUPodcast】經典食譜,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
這次介紹的書籍 How to Cook a Wolf,是 1942 年由美國作者 M.F.K. Fisher 出版的食譜集。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民生物資不足,作者於是提供逾 70 個實用食譜,教讀者如何在戰爭中,即使沒有新鮮食材,也要盡力維持生活水平,用食物捍衛人的尊嚴。食譜集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重印,對現今社會帶來甚麼啟發?
呂嘉俊:雲吞麵輸給日本拉麵的原因
現代人比較看輕清湯的淡,如白水一樣的外觀,亦未能勾起人過分的聯想,但其實清湯的製作過程,一樣花心機和時間。
吃甚麼想甚麼:飲食如何影響思想、情緒和行為?
美國密芝根大學營養神經科學家 Monica Dus 專門研究食物成分及其化合物,如何改變身體機能和基因指令。她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揭示食物與思想、情緒和行為的密切關係。
呂嘉俊:研究一隻全港最好的炸子雞
本來對此菜式已不存期望,直至最近試了兩款炸子雞,一次在港灣壹號,另一次在萬豪金殿,兩者都高質素。細問之下,方知如今的師傅還在落力研究炸子雞,從細節著手,改善炸雞的做法。
空氣、水、電提煉蛋白質:芬蘭初創的「環境革命」
當傳統農業需要大量土地,導致棲息地喪失和森林砍伐,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芬蘭初創公司 Solar Foods 就注重食物來源和製造過程。這家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生產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即從水、空氣、電力提煉出一種名為 Solein 的蛋白質食物,且製作過程不涉及任何農業活動和碳排放,貫徹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理念。
西班牙的「液態黃金」
隨著對健康及天然食品的需求增加,2022 年全球橄欖油市場規模達到 105 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149 億美元。目前世上其中一個最大的橄欖油生產國是西班牙,據歐洲新聞台報道,當地南部安達盧西亞自治區盛產橄欖樹,可產出食用橄欖以及「液態黃金」—— 頂級橄欖油。
5 種可抵抗氣候危機、養活全球的農作物
世界各地農民正重新開發以下 5 種古老作物及新的雜交品種,希望在全球暖化危機下仍能提供足夠糧食。
呂嘉俊:消滅街頭小吃的幫兇
幾年前,我編過一本關於香港街頭小食的書籍,走訪了多區,方發覺賣港式小吃的店少之又少,就算苟延殘喘,味道也大不如前,於是我認真思考,到底是甚麼力量殺死港式小食?
你會讓寵物改吃實驗室培植肉嗎?
新興的實驗室培養肉以更安全、更環保的姿態,有可能改變寵物食品的未來。寵物主人本著環保的理念,更容易接受培養肉產品,成為另一個選擇。
當朱古力也可以沒有可可
朱古力生產涉及森林砍伐和童工等問題,令製造商以至消費者陷入道德困境。一間英國初創公司就找到消除罪疚感的方法 —— 製作無異於真朱古力的「假朱古力」。
倫敦物價貴?通脹下的超市心得
不少慳錢方法都需要時間去實踐。如果你的時間比金錢貴的話,我也同意你應該花時間在別的事上。的確,我這種全職家庭主婦才有時間到處格價,相信上班一族都選擇慳的是時間。這次分享一些關於本地超市慳錢的小發現。
太挑食?試試碗碟換隻色
食物本身色香味俱全,當然會令人食指大動,但根據一項英國研究,碗碟可能會進一步影響食物吸引力及味道感覺的強烈程度。研究作者更由此看到有助解決「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的方法,此類患者不願意嘗試新食物,碗碟的色彩或會令他們更願意作出嘗試。
Moyashi:蟲蟲兩餸飯
近日,德島縣的高中的午飯膳食裡,出現了混入蟋蟀的可樂餅。這不是食品安全事故,一切都在計劃之中。計劃是由當地的高中生提出,德島大學的新創企業幫助執行,生產出可食用的蟋蟀粉末。
呂嘉俊:不要為了世界盃,餐餐吃兩餸飯
世界盃是人生大事,畢竟 4 年一屆,一生人看不到幾多次。美斯和 C 朗更接近告別賽,大有可能是最後一屆參戰。球賽是重點,吃喝變得次要。在放工時間,各處食肆已見外賣人龍,大家都急急腳回家迎接世界盃,其實吃甚麼根本不重要,方便屬首選,意粉薄餅最常見,炒粉麵飯一定少不了,而今屆還多了庶民新寵兒 —— 兩餸飯。
78 萬年前懂燒魚,是人類演化關鍵?
一些靈長類學專家支持煮食促進早期人類大腦發育的「烹飪假說」(cooking hypothesis);近期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期刊的研究,更把人類烹飪史的起點,從尼安德特人的約 17 萬年前,推前至直立人時代的約 78 萬年。
【Tech Wed】Voyage Foods:沒可可豆的朱古力,沒咖啡豆的咖啡
烏克蘭本是全球最重要糧食生產國之一,主要種植並出口小麥、粟米和葵花籽油,戰爭導致烏國糧食出口遭封鎖,食物價格飆升,國際糧食危機愈趨緊張。戰爭因素以外,氣候變遷也影響作物生產,許多人的「精神食糧」,例如朱古力和咖啡亦正逐漸減產,甚至有一天可能會從世界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