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網絡、自媒體,經全球冠狀病毒蔓延後,自 2020 年起,這三大時代特徵,已經成為全球化生活三位一體的新宗教。
手機
|共46篇|
iPhone 的「印度製造」時代要開始了嗎?
多年來,蘋果公司一直依賴中國龐大的製造網絡來生產 iPhone、iPad 等產品,但早前受中國防疫措施影響 ,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其他地區,包括印度。去年中開始,蘋果增加在印投資,逐步提高當地 iPhone 產能,但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能否配合?
印度手機市場:本土品牌崛起,與中國貨一爭長短
印度人口多,手提電話用家也多,但原來直至 2014 年,當地賣的大多數是進口貨。這種劣勢如今開始扭轉,根據印度流動通訊和電子協會,2022 年國內賣的手機將近全部也是本地生產。雖然當中大部分仍為三星及富士康等外國企業在印設廠所製,但本土品牌的數量正迅速增加,挑戰中國的市場領導地位。
為何美國人愈禁愈要玩 TikTok?
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Apptopia 調查,2022 年全球 10 大熱門下載應用程式中,TikTok 下載量達 6.72 億次,連續 3 年稱冠。事實上,自去年起美國多州陸續禁止公務機關使用 TikTok,禁令也延伸到大學校園,但為何美國人愈禁愈要玩?有用戶認為 TikTok 已成為美國生活文化一部分,比起所謂的「安全風險」,他們更關心沒有 TikTok 的日子怎麼過。
【烏克蘭戰爭】前線手機危機:一次通話,足以致命
現代人機不離手,打仗也不例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雙方均不乏士兵違反軍令,冒著被手機訊號出賣行蹤、招致敵方炮擊的風險,在前線附近通話及上網。有主戰的知名俄國博客甚至形容:「在 21 世紀前線打擊手機,就跟打擊賣淫一樣徒勞無功。」一件平凡普遍的工具,竟可能影響這場戰爭的成敗。
子女多少歲才應有智能電話?
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幾乎已成為兒童的必需品。但作為父母仍是會覺得兩難:讓孩子像別人一樣擁有電話方便聯絡、吸收各種資訊,還是趁年幼時先遠離這些電子設備,免受負面資訊影響?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父母應在何時為子女提供智能電話。
呂嘉俊:被網絡包圍的飲食年代
人類本該有吃喝的自由,這是與生俱來最基本的自由,但在網絡成癮的今日,飲食的自由,或許同樣需要花上力氣,始能爭取。
歐盟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消費者、商界和環境可以皆贏?
歐盟在 2015 年底首次發表循環經濟行動方案,時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 Frans Timmermans 解釋計劃背景時直言:「如果我們繼續採用『獲取、製造、使用和丟棄』的方式,我們的地球和經濟將無法延續。」歐盟委員會今年 3 月底提出新擬定的規例,針對使用資源最多且循環潛力高的行業,確保減少浪費,賦予消費者和公眾購買者權力,務求使可持續產品成為歐盟規範。
多哥政府如何利用 AI,發放現金援助?
現屆香港政府的任期即將屆滿,提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信很多人會想起申請繁複、彈性欠奉、拆分多輪發放的消費劵。在地球另一面,世界上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國家多哥,就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最有需要的群眾發放現金援助。
茶里:放下手機的日子
當一直吸收各種資訊,卻沒有空間消化和思考時,大腦的判斷力就會愈來愈低,讓你更擺脫不了獲取資訊時的甜蜜回饋,形成一個死循環。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常常取笑的內容農場、標題黨會如此流行,就是因為它們的字夠大、資訊夠簡單、夠斷章取義,讓人們不用思考就自以為能學到東西,而對著真正有營養的長文,卻留一句「TLDR」(too long didn’t read)就滑走。
【時代的終結】沒有了 BlackBerry,Fans 感不捨
BlackBerry 以使用實體 QWERTY 鍵盤及保障用戶資訊安全而聞名 ,但最終仍敵不過智能電話市場的激烈競爭。在年多前,公司已宣佈在今年 1 月 4 日起停用舊有作業系統,包括電話、短訊、流動數據、應用程式等均不能再使用,只剩下運行 Android 軟件的型號繼續運作。對於 BlackBerry 舊款電話的忠實擁躉來說,不能再使用多年的電話,簡直就是噩耗。
【圖解】中國未成年人上網
2020 年,中國未成年網民人數達 1.83 億。「2020 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未成年人的主要網上娛樂活動是聽音樂和玩遊戲,而且玩遊戲的比例更有上升趨勢。
在 ESG 年代,市場需要公平手機嗎?
公平手機(Fairphone)於 2013 年創立,主張促進社會公平及對環境友善。面世 7 年,它的成績如何?在講求 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的年代,市場又是否需要所謂的「公平手機」?
為了抗疫,放棄私隱可以嗎?
英國日前宣佈,放棄由國民保健署(NHS)屬下數碼部門 NHSX 去建立中央「新冠病毒追蹤系統」,並將與科技公司合作,改用分散式應用程式追蹤接觸者,意味著流行病學專家在查找數據時,只能得到相對較少的數據。儘管有專家擔心,英國現時才改變計劃,假如冬季出現第二波疫情,未必能及時提供有效的追蹤應用程式;但中央追蹤應用程式可能犧牲私隱,亦值得人們深思。
為何面對面時玩手機,會影響我們的交流?
一機在手,世界各種資訊觸手可及。手機改變了世界,也造就了許多低頭族,佔據日常的生活時間。也許你也遇過以下的場景:與朋友用餐時,各人默不作聲地按著手上的電話,甚至情侶之間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很好奇,手機如何影響我們的交流,使我們的社交關係變得疏離?
只播 6 分半鐘短片的平台,就能與 Netflix 等匹敵?
串流影視平台大戰愈趨白熱化,Netflix、Hulu、蘋果和亞馬遜外,華納媒體及迪士尼亦加入戰團。競爭如此激烈,新創公司 Quibi 竟還想分一杯羹,於明年 4 月推出串流服務。贏面看似很低,但這「新手」已吸引名導參與製作,更獲得巨額投資和廣告合約。而它的賣點,正是在於「短」。
繼越南之後,印度正從中國吸走大品牌
中美取得口頭上的「第一階段」協議,局勢雖有放緩跡象,但變數仍然難料,加上中國製造的通訊工具存在安全危機,使其他可提供低成本生產的亞洲國家乘時而起。繼越南之後,印度正努力令蘋果(Apple)等大品牌產品轉到當地生產。總理莫迪承諾建立更開放的監管制度並簡化稅制,改變當地營商形象,以吸引手機製造商。
Yondr 手機袋,專心上課的尤物?
現代生活人人手機不離手,尤其是從小就電話旁身的學生。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更發現,95% 的青年擁有手機,45% 的青年長時間上網,手機也因此成為學校教師頭痛的根源。最近,美國有幾所教育機構開始使用「Yondr」手機袋,在校園裡將手機密封,讓學生與手機分離。「衛報」就刊文分析使用這種手機袋的好壞。
從「技術第一」走向「娛樂至上」,SONY 的轉機與危機(上)
在平井一夫與吉田憲一郎的努力下,SONY 重回日本前十大最有價值企業。如今平井功成身退,將行政總裁大位交棒吉田,SONY 再次來到下一個轉折點。舊任者打下的基礎,新任者是延續還是改革?
摺疊式智能手機,何以這麼難造?
用戶更換手機的週期變長,沒有意欲購買新產品。數據分析公司 IHS Markit 公佈今年首季度的數字,智能手機銷量下跌 20%。蘋果等公司積極研發可摺疊的智能手機,兼顧方便攜帶和特大熒幕兩個好處。但要將理想化為現實,極具挑戰性,三星和華為已先後宣佈暫緩推出摺疊手機。這些廠商在製造過程,究竟遇上甚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