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尾年頭,由聖誕到新年,假期一個接一個,很多人的時間感都會開始錯亂,分不清究竟是星期幾。「日」是地球相對太陽自轉,而「年」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對應月球的自然軌道周期;「星期」最沒有科學根據,卻大大影響我們的生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學教授 David Henkin,就在學術網站 Aeon 分析「星期」作為時間單位的社會意義。
時間
|共28篇|
贏在起跑線 —— 反應太快也是錯?
賽跑、跨欄講求快,但起跑太快就變成犯規。世界田徑聯會(World Athletics)將槍響 0.1 秒內起跑定為「過早起跑」,視之為「起跑犯規」,理據是人類無法在 0.1 秒內作反應。不過從科學角度而言,真的沒有人可以快過 0.1 秒起跑嗎?
紳士大哥:移民外國如何由二等公民進化成一等公民?
某些人口中的「二等公民」,說來說去,不就是「因為無錢所以要做下欄工作」。說著這些話的,包括身上早拿了別國護照的既得利益族群,或是沉迷於民族主義但經濟條件差得沒選擇餘地的守舊者。這些人所認識的「生活」,就是在每一件事都標上價錢牌,生命就只剩下單純的金錢數字。
林靖風:王菀之「會唱歌的畫布」 —— 亮起了來的燈泡
「亮起來」與「亮起了」的燈泡之間的分別,在於前者存在著過程,而後者只展示了一個結果。王菀之以蠟燭點燃了燈泡裡的鎢絲,它在分秒間亮起了來。
【愛因斯坦誕辰】曠世的相對論,何解得不到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為人類開啟現代物理學大門,發動一場現代科學革命。顛覆傳統的思想卻惹來老派科學家圍攻,即使愛因斯坦在 100 年前得到諾貝爾桂冠,但始終不是基於相對論的貢獻。其時著名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與愛因斯坦圍繞相對論和時間本質的論戰,更成為傳奇。
蠶食人類的時間貧窮
在中文世界裡,貧、窮二字,各帶有缺少、花光的意思,例如貧血、窮盡。「貧窮」二字拼在一起的話,很自然會讓人聯想到缺少錢財、生活拮据的狀態,而政府一般也會按收入來界定貧窮。可是上述所指的,其實只是「收入貧窮」(income poverty),貧窮還有更多面向,近年就有不少學者討論「時間貧窮」(time poverty)。
危難關頭,時間感知何以慢鏡播放?
你曾否試過,面對危難生死關頭,時間好像突然放慢,環境也在瞬間寂靜?英國心理學家 Steve Taylor 歸納自己與讀者的經驗,發現很多經歷過生死關頭的人都有相似經驗。究竟是集體錯覺,還是人類大腦機制有獨特的時間感知方式?
當這地球還有書 —— 百年後的未來圖書館
今年 5 月,著有獲獎作品「素食者」、「少年來了」的韓國作家韓江交出新作手稿,但接收的並非出版社,而是挪威的未來圖書館。這一代人恐怕就無法拜讀了,因新作要到 2114 年才正式面世。
爭取「無時間觀念」的挪威小島
挪威小島 Sommaroy 居民難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為當地位於北極圈以北,每年長達 69 天都一直處於白晝。他們現正爭取生活中的「時間自由」,拒絕再由時鐘決定時間。
為何飛行時間愈來愈長?
技術愈來愈發達,飛機航程理應會愈來愈短,何以所需時間,比數十年前更長?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原來是航空公司將航班預計延誤的時間,「填充」進飛行時間之中。
Moyashi:穿越作品的假面騎士
有句說話叫「十年磨一劍」,意指用長時間專心完成一事。東映與 Bandai 用廿年磨了兩劍,但劍利不利就見人見智。十年前的「帝騎(Decade)」和今年的「時王(Zi-O)」都是「假面騎士」系列的大作,重點除了過去系列作品的角色會露面外,主角還可以進入前作的故事裡,使用其他角色的能力。特別的故事組成,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對原作故事作改編同時引來批評。實際上,比起「改編」,或者應該說「再詮釋」才是這兩部作品的核心。
愈慢愈浪漫:留給 500 年後的科學實驗
2014 年,愛丁堡大學著手研究細菌的壽命之謎。過去多年,關於細菌的壽命,科學家一直無法得出準確說法,只能證實在某些環境下,細菌會加速繁殖,或迅速死亡。假設一切順利,一些細菌樣本將會在遙遠將來解開科學家的疑團,然而,實驗結果非你我甚或當下人類可以見證,人皆渺小,因為,實驗的最終目標設在 2514 年。
方俊傑:「日日是好日」—— 人生像節氣般不斷重複
要珍惜「日日是好日」,一如要珍惜樹木希林的演出。因為,同樣珍貴,隨時會絕跡。
Amedeo Robiolio:革新與進步
1968 年,數學家布雷斯發佈論文,展示在某些情況下,開拓新的道路反會降低原來道路網絡的使用效率。表面上這是一份出於好奇心的研究,但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公然的證詞,力證一個現代社會難以接受的事實:革新有時候不等於進步。
Moyashi:口腹之欲的等價交換
排隊等食飯某程度是時間與金錢的妥協,也是資本的互換。高級餐廳有機會早一年已滿預約,但不會讓人在門外排隊。他們一方面知道自己的顧客不會願意在門外風吹雨打幾個小時,另一方面也不想建立這種形象。普通人用時間省錢,有錢人用錢買時間。如果有錢,有多少人還會去排隊?
愛丁堡的鐘:相差 3 分鐘的秘密和人情味
若能沿著英國鐵路一直往北,到訪蘇格蘭,你不可能錯過仍保留著哥德式古堡的世紀名城愛丁堡,還有走出威韋弗利火車站舉頭便見的古老大鐘。愛丁堡有著無數浪漫的歷史往事,其中一個正跟這座介乎舊城區和新城區之間的鐘樓有關 —— 當整個世界時間都以倫敦格林威治為標準,愛丁堡的大鐘卻永不妥協,猶如要跟倫敦的大笨鐘刻意錯位,鐘面時間幾乎全年不同步。
夏令時間將成歷史?
有指夏令時間最初的構想者,是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從其英語 daylight saving time 可見,是為了「節約日光時間」,使人在夏季能因時鐘撥早一小時,得到更多日照時間; 早睡早起之餘,亦能節省晚間照明能源,避免浪費。但在歐盟地區,夏令時間或許將被取消,因為不少人認為夏令時間反而對日常生活造成混亂。對北歐的芬蘭人來說,夏令時間更幾乎一無所用。
被揮霍的時間
“Perhaps many teenagers and young people waste too much time in futile activities: chatting on the Internet or on mobile phones, watching ‘soap operas’ on TV,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at should simplif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but sometimes distract you from what is really important.”
– Pope Francis
或許不少年輕人花太多時間在徒然的事上:在網上或用手機聊天、看電視的「肥皂劇」,科技進步理應簡化和改善生活質素,但有時就會令人無法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 教宗方濟各
紅眼:難過時,看看錶,但不要看電子錶
據聞英國有學校決定將考試場上的時鐘,一律改成電子鐘,原因是(有人認為)在新時代之下,手機、電腦和大多數電子工具,顯示的都是跳字式時間,導致學生看不慣傳統時鐘,無法立刻讀出指針指示的時間,變相在限時答題的考試期間增加壓力。而改成 Digital,則相對容易分辨時間。這似乎很有道理,但認真一想,可能是本末倒置的想法。
陶傑:哲人其萎,俗世其愚?
霍金晚年轉而入世,警告人類無端端不要胡亂尋求與外星人溝通。此一警告,無疑是基於「右翼」意識,與左翼的大愛、信任、包容,大異其途。霍金並不盲目相信人性本善,而是隨時警惕人性本惡而造成的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