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在家工作的好與壞

A+A-
圖片來源:Scott Strazzante/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Getty Images

「你在家裡工作?那一定很爽吧!」

大學畢業那年,我的插畫事業幸運地能發展起來,由於畫圖沒有地理位置限制,於是便開始了在家工作的生涯。在疫情發生前,每當別人聽到我是在家工作的,都會流露出羨慕的目光,覺得在家工作一定很自由很棒。

坦白說,與以往在公司上班相比,我確實比較喜歡在家工作。

也許是體質作祟,自學生時期起,我就習慣深夜才睡覺。除了因為想要多偷一點「自由」的時間外,也因為我白天的時候總是很難提起精神,反倒在晚上專注力和靈感就特別多。再加上創作需要大量的點子,讓我非常依賴深夜那段文思泉湧的時光,在不知不覺間,就養成了我在白天偷懶休息、深夜卻勤奮工作的習慣。

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各自天生的生理時鐘。比如說一部分人習慣早睡早起,早上是他們心情最好、效能最高的時間,所以晚睡晚起對他們來說很痛苦;也有一部分人早上的時候醒不來,晚上的時候集中力卻特別高,因此被稱為「貓頭鷹體質」。

當然,心理學的理論不是拖延起床的藉口,所以我有一段時間嘗試過早睡早起,看看工作效能會不會好一些。結果卻發現成效奇差,除了集中力不佳以外,創意也比較低,與在晚上工作相比,效率幾乎下降了 50%。從那以後,我便認命做一個夜貓子,幾乎太陽不上山就不睡覺,每天下午才醒來吃早餐,然後在晚上才動筆工作至日出。

在家工作,確實有不少好處。除了能省下交通費、自己在家煮飯比較健康外,對我來說最大的優點,是不用直接面對人際關係的麻煩。

出社會後,跟舊同學吃飯時,總會聽到許多關於職場的抱怨。比如說安靜工作的人,卻莫名被傳很多是非八卦;午膳時想要一個人安靜吃飯,卻被強迫參與公司內不同的社交聯誼餐聚;有時甚至連上班時的妝容、打扮也會被評頭品足,光是聽了也讓人覺得不自在。

身為一個內向的人,我總是不希望在職場上與別人有過多的情感交流。以往在公司上班時,也不太習慣與人打好關係、建立交情等,只想默默完成自己或團隊的工作。我並不是在否認社交這回事,我認為擁有社交手腕、擅長建立關係的人是非常聰明的,但對不擅交際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當然,在家工作也不等於完全不用面對人際關係,在業務上的溝通、見面開會、回公司匯報等等,還是會接觸到工作上的同事。但大家不是困在一間公司內工作,即使彼此有不滿也不會天天見面,感覺還是比較好一些。

然而,在家工作的壞處其實也不少。

最大的困擾,應該就是分不開工作和休息了。由於工作的地方就在床旁邊,讓人總是忍不住在工作時跑到床上去躺,該要睡覺的時候卻忍不住跑回去工作。沒有「上下班」概念的結果,就是大腦會一天 24 小時都維持在工作的狀態,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社畜」。

近年遇過最嚴重的一次,是工作告一段落後想休息兩天,身體和頭腦卻完全無法處於放鬆的狀態,甚至有一種「放鬆就是偷懶」的罪惡感,最後還是跑回電腦前繼續工作。

後來我的解決方法,是每星期都挑一天「完全不工作、不碰手機」的日子,到戶外看看花草、吃吃大餐,甚至一個人到遊樂場玩刺激的遊樂設施,讓自己完全忘記工作的狀態,這才找回了所謂的 Work-Life balance。

自從疫情爆發後,很多人也開始了在家工作的日子,不少過往說羨慕的人,也漸漸體會到 WFH 的好與壞了。當然,我覺得在家工作並不能用「好與壞」來分,只有適不適合自己而已。至少自從把工作從公司搬回家裡做後,我的心情愉快了很多。

最後,不論你現在是否 WFH,在這時勢下都要好好調整心情,偶爾找一天忘掉自己的工作、忘掉自己的身份,享受只屬於自己一人的放鬆時光。

因為,只有把拉緊的橡皮筋鬆回來,才有足夠的力氣回去面對各種工作上的鳥事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移居到台灣生活逾3年的90後女生,筆名茶里,著有繪本《我住在台灣了!》、《一個人住在台灣!》。 從初搬來時的糊塗迷惘、不知所措,到現在能住台灣養活自己,一路就這樣跌跌撞撞找出自己生存的方式。希望能透過這專欄,向大家分享住在台灣的日常生活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