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咖啡協會的數據顯示,全球人口每日飲用約 22.5 億杯咖啡,每年約 5,000 億杯。很多人認為咖啡有助提神,但英國紐卡素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學高級講師 Emma Beckett 指出,其效力或被高估;從咖啡借來的提神感,之後始終要奉還。
睡眠
|共79篇|
疫後旅行:原來只為一覺好眠?
疫情出現後,日常生活也隨之改變,令人情緒持續繃緊,直到今年各地旅遊限制大幅放寬,人們終於有機會度一度假放鬆心情。近年海外更開始盛行睡眠旅遊,愈來愈多酒店及度假村以睡眠作招徠,因旅客已經由以往習慣趕景點趕購物,變成放開煩俗事務,覓一覺好眠。
操縱夢境,清醒夢可以幫助治療 PTSD?
現實沒有睡魔(Sandman)般的神明掌管世人夢境,人們要自主夢境也不容易;大約只有 2 成人每個月都會做清醒夢、約 1% 人每週有幾次清醒夢。清醒夢看似是一種「天賦」,但科學家認為通過學習,也有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夢境。
常發惡夢,竟是認知障礙症徵兆?
近日有研究證實,持續缺乏睡眠,會對免疫幹細胞產生負面影響,增加患發炎性疾病及心臟疾病的風險。而即使有足夠睡眠,但持續發惡夢,或會是患病的先兆。根據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人到中年經常發惡夢的話,往後更有可能患上認知障礙症。
【熬夜的人有福了】植入體內晶片,自行調節睡眠週期
今年 5 月,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與西北大學和萊斯大學等多間學府,簽訂為期 4 年半的合約,共同研發「植入式活體藥房」,以植入人體的晶片,直接於體內製藥,實現人體與生物電腦工程結合的奇蹟。
動物會做夢嗎?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研究甚少。19 世紀,達爾文繼「物種起源」後另一本著作「人類的起源」,讓人們認識到比較心理學,當中雖略有談及哺乳類動物與人類入睡時同樣擁有的某種主觀體驗 —— 人們稱之為「夢」,但到 20 世紀,相關研究卻停滯不前。最近,哲學家 David Peña-Guzmán 的新書「當動物做夢時:動物意識的隱秘世界」再次掀起這個話題,啟發人們思考應如何重新認識牠們的內心活動和看待這些生命。
茶里:在家工作的好與壞
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各自天生的生理時鐘。比如說一部分人習慣早睡早起,早上是他們心情最好、效能最高的時間,所以晚睡晚起對他們來說很痛苦;也有一部分人早上的時候醒不來,晚上的時候集中力卻特別高,因此被稱為「貓頭鷹體質」。
良好睡眠,沒有絕對標準
睡眠不足或睡眠中斷,可能會導致易怒、焦慮等情緒反應。集中力、溝通能力、創意等認知表現也會受影響;睡眠不足甚至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發、疾病感染、癌症、肥胖、二型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的風險。不少人可能因此認定成人每日睡足 8 小時很重要,但這真的是金科玉律嗎?英國神經科學家 Russell Foster 指,個人睡眠其實就像鞋碼般,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大小。
疫下,為何會更多「靈異事件」?
過去兩年,英國疫情時好時壞,自稱見鬼撞邪的報告則有增無減。與此同時,捉鬼探秘之旅亦參加者眾,關於超自然現象的節目更廣受歡迎。對於靈異事件,大可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但在疫症肆虐、政經不穩之際,男女老幼同樣「鬼迷心竅」,現象背後的社會和心理因素,或許非「胡思亂想」這麼簡單。
COVID 後遺症:疲勞、睡眠障礙
香港理工大學上週發表研究指,4 成 COVID-19 患者在康復 12 個月內有疲勞綜合症。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兼副系主任符少娥表示,康復者的疲勞成因未明。在澳洲,有學者正研究長期 COVID 症狀與慢性疲勞綜合症(CFS)的關係;澳洲廣播公司(ABC)就訪問當地醫學專家,嘗試解釋為何不少人會出現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
【超能體質】睡得少也能精神奕奕
早睡早起、睡足 8 小時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但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像達文西、戴卓爾夫人,以至杜林普,都聲稱自己晚睡早起,只睡數小時仍能精神奕奕。據英國報章 The Telegraph 報道,此類「睡眠精英」(Elite sleepers)對我們的睡眠方式或會有所啟發,並為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線索。
噪音雷達,還市民清夢
噪音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受關注,而且不少大城市居民在感受過封城期間的寧靜後,難再忍受來自道路噪音,尤其是電單車刻意發出的隆隆巨響。法國當局就在 7 個城市安裝「噪音雷達」作試驗,檢測及拍下發出過大噪音的車輛,希望藉此訂立一個噪音污染限制,並對超過限制的駕駛者處以罰款。
睡眠訓練減抑鬱
一夜難眠,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之餘,精神更形疲累,長此下去容易衍生出各類身心疾病。最近有一項研究臨床試驗就發現,受試者接受認知行為睡眠訓練,由專業治療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讓身心可以為一夜好眠做好準備,不僅能改善失眠問題,甚至有助預防老人患上抑鬱症。
當夢入面也有廣告……
電視有廣告,觀看影片前要看廣告,社交媒體有廣告,也許只有我們入夢時,才有片刻擺脫無處不在的廣告。不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Fluid Interfaces 團隊博士生 Adam Haar Horowitz、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Robert Stickgold 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Antonio Zadr 就在網上雜誌 Aeon 撰文,指廣告商已經開始入侵人們的睡眠,嘗試將產品植入夢中,但箇中倫理問題,仍在探討階段。
10 點去睡更健康?
常言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近日有研究顯示,太遲或太早入睡,都未必真的好,最佳的入睡時間應為晚上 10 點到 11 點之間。雖然對不少人而言 10 點去睡或有點強人所難,卻有可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孤寂長夜:為何我們特別容易在凌晨三點醒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 無緣無故在凌晨三點醒來,滿腦子都是奇怪的念頭,整個人充斥負能量,會責備自己,又或者怨恨周邊世界。可是當晨光出現,那些可怕的想法又會隨之消失。為甚麼人特別容易在三點醒來,又何解在那個時候特別消極?斯威本科技大學心理學教授 Greg Murray,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拆解背後成因。
睡眠質素欠佳,運動可抵銷其壞處
雖然深知睡眠質素欠佳會影響身體,但在現代社會中,要做到優質睡眠又談何容易。加上疫症及大環境氣氛,每天能一覺好眠更是遙不可及之事。長期累積的「睡眠債務」,如何才能償還?悉尼大學(USYD)身體活動、生活方式及人口健康學系研究人員發現,進行足夠的體力活動,包括跑步或上健身室,或可抵銷部分欠佳睡眠模式對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
炎炎夏日,人類為甚麼仍會蓋被子?
5 月 23 日,香港一度錄得攝氏 36.1 度高溫,是有紀錄以來第三高溫。炎炎夏日,人們都想盡辦法消暑降溫,酷熱天氣令很多人難以入眠。一般人會認為蓋被子是為了保暖,可是在大熱天時,不少人睡覺時依然會習慣蓋被子。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嘗試解釋這個有趣的現象。
做夢很難?安眠故事的龐大商機和創作難度
這篇由奧斯卡影帝 Matthew McConaughey 輕柔唸出的 Wonder,講述一名住在湖邊的 7 歲女孩,在晚上聽到聲音後走出屋外,發現祖父正在仰望星空。隨後沒任何驚人的反轉,只有對於宇宙奇觀和大自然節奏的沉思,像是「一群紅鶴在潟湖閒逛」、「萬花筒般的蝴蝶在田野飛舞」等敍述,並僅以女孩回到床上入睡作結。但這個平淡無奇的安眠故事,串流收聽次數已突破 1,100 萬。
沒有不道德?聖雄甘地的修煉
「聖經」記載,年老的大衛王面對青春肉體,除了取暖,沒有進一步性行為,多少能證明深入溫柔鄉的男人,也有純潔的例外。假如大衛王的故事過於久遠,印度聖雄甘地的人生經歷及定力修煉,相信亦足以證明,有些人就是無論身處何方,也能潔身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