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睡眠,沒有絕對標準

A+A-
圖片來源:Omar Marques/Getty Images

睡眠不足或睡眠中斷,可能會導致易怒、焦慮等情緒反應。集中力、溝通能力、創意等認知表現也會受影響;睡眠不足甚至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發、疾病感染、癌症、肥胖、二型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的風險。不少人可能因此認定成人每日睡足 8 小時很重要,但這真的是金科玉律嗎?英國神經科學家 Russell Foster 指,個人睡眠其實就像鞋碼般,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大小。

大約 65% 的人屬於易受晝夜節律影響的「鴿類」睡眠者,當中,青年及年輕人傾向較晚睡。不過 Foster 在「衛報」撰文提醒,實際及偏好睡眠時間,以及夜間醒來的次數,其實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睡眠時間亦會有所不同。多數 18 至 64 歲的年輕人及中年人每晚睡 7 至 9 個小時,但也有完全健康的人,可能只睡 6 個小時又或長至 11 個小時。64 歲後,平均睡眠時間約在 7 至 8 小時之間,但範圍可以拉闊到 5 至 9 小時。

理想睡眠就像鞋碼般,沒有絕對標準。 圖片來源:Gabrielle Lurie/San Francisco Chronicle via Getty Images

「一覺瞓到大天光」的單相睡眠(monophasic sleep),是不少人的願望,而半夜醒來則予人睡眠質素差劣的印象,但 Foster 稱,幾乎可以肯定單相睡眠不是多數人的正常睡眠狀態。多項研究表明,人類跟其他哺乳動物,通常不是就這樣閉眼只睡一覺。雖然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有時是睡眠障礙或身體障礙的結果,但人們也有可能自然而然遵循兩度的雙相睡眠(biphasic sleep)或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入睡時間之間,由短暫的清醒分隔。

工業時代降臨前,更廣泛的睡眠模式其實是雙相睡眠。Foster 估計,可能是現代全天候無休的社會運作、使用人造光,以及晚上用於睡眠的時間減少,驅使大家將睡眠壓縮至單相。所以,即使是在晚上醒來,除非當下在使用社交媒體、受情緒或其他警醒行為影響,人們都很大機會再次睡回去,畢竟反復入睡可能只是繼承前人的睡眠習慣。Foster 建議,假如醒過來,只需保持冷靜,不要強行留在床上,變得愈來愈沮喪,或可以嘗試離開被窩一會,在微弱燈光下稍事閱讀或聽舒緩音樂,放鬆並在準備好睡眠時返回床上。

近年人們喜歡透過應用程式記錄或管理自己的睡眠模式,然而 Foster 認為,這類應用程式提供的信息往往都是錯誤的。這些程式以移動、聲音、心率、呼吸頻率、皮膚電活動及體溫測量等組合,告訴用家其大致的入睡時間、夜間起床次數與總睡眠時間,再通過某種算法組合不同數據,歸納出一套睡眠評級。Foster 質疑,快速動眼期(REM)、非快速動眼期(NREM)或睡眠質素,本身其實很難評估,有機會產生嚴重誤導。他補充,目前尚未有一款睡眠應用程式,獲得睡眠醫學會或睡眠專家認可。

工具也難以準確告訴人甚麼是理想睡眠,Foster 就提供了一些參考。如果日間沒有明顯疲勞、可以如常做事,那就應該沒有睡眠問題。另一方面,若果依賴其他人喚醒自己、空閒時日會晚起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醒來、白天感到困倦煩躁並想午睡、覺得自己需要喝含咖啡因或高糖飲料等跡象,可能表明個人欠缺良好睡眠。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睡眠模式,不要被那些「必須」的指引嚇倒、受其控制,因為個人的理想睡眠,應由自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