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共318篇|

為了環境,寧願減人工 —— 英國「氣候辭職」潮

氣候變化是各國長期面對的問題。經過數十年討論,有關議題亦融入教育體制之中,不少西方年輕人視環境公義為他們核心價值之一,例如近年爆發的「反抗滅絕」運動。有學者近日就發表研究,探討英國出現的「氣候辭職」潮(climate quitting)。

【烏克蘭戰爭】尼泊爾人上前線打自己人?

俄烏戰爭持續逾一年半,俄羅斯曾揚言要擴大軍力,但招兵困難重重,普京的「局部動員令」一度引發國內男性逃亡潮,於是開始招募外國人入伍。「紐約時報」報道,來自尼泊爾的年輕人正同時在俄軍和烏軍之中服役,再這樣下去,戰爭中可能會出現「尼泊爾人對戰尼泊爾人」的場面。

美國勞動力不足,是因為少了「工作狂」

過去 3 年進入後疫情時代,美國工人短缺,企業難以請人。人們普遍歸咎於失業救濟金過於慷慨、外地輸入勞工不足、太多工人患有長新冠,或純粹因為人類愈趨懶惰。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去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減少了的工時,大部分來自就業人士,反映了工人還在,他們只是不再如以往般拼命地工作。

晝伏夜出:酷熱下的新生活模式

今夏美國各地錄得破紀錄高溫,日間天氣熱到令人難以忍受。部分人開始晝伏夜出,在凌晨時分醒來,把購物、運動甚至工作等日常活動,從白天推遲到較涼快的晚上才做,藉此避過烈日的煎熬。這種生活模式令深夜不再荒涼,還促使政府及企業調整設施及服務營運,創造出有別於尋歡作樂的夜生活經濟。

世界工廠不再,世界的工廠都不在

中國曾有「世界工廠」之名,但近年工資上漲加上其他因素,正流失傢具、服裝、鞋類、旅行用品、手袋等各方面的製造和出口主導地位;西方企業陸續找上印度、越南等地作替代。不過無論哪一個地方都好,那種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廉價商品的日子恐怕將成過去。「華爾街日報」報道,亞洲各地工廠正努力吸引年輕工人進廠工作,但並不容易。

勞動力短缺,日本政府改用 ChatGPT 處理公務?

許多人擔心人工智能(AI)會令自己飯碗不保,日本政府怕的卻是勞動力短缺。「日經亞洲」報道,當局將採用生成式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 來處理文書事務和分析。其實類似做法在當地已試行一段時間,原因是該國人口下降、員工人手不足,實驗結果亦顯示使用 ChatGPT 處理公務有助提升工作效率。這會否成為未來趨勢?

熱浪下,歐洲多國學習西班牙午睡

西班牙傳統午睡 siesta 是當地工作制度一部分,人們會在大約朝 9 晚 8 的上班時間內,從下午 2 時休息至 4 時。過去曾有外國記者藉午睡暗示西班牙人懶惰;早年國內也有人提出廢除這個「壞習慣」。但時移世易,面對熱浪愈趨頻繁且持續,歐洲國家現正重新審視午睡的好處,包括以勤勞著稱的德國。

「慢就業」:不躺平、不就業的中國青年

隨著畢業季來臨,許多應屆畢業生都開始忙於搵工,但受到疫情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的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困難,促成年輕人「慢就業」現象,畢業後不馬上投身職場。大陸媒體形容「慢就業」並非貶義詞,既不是不就業,更不是躺平,只要「方向清晰、方法對路,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聽起來一切很樂觀,但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分析指,青年失業率創新低,或會引起人們對教育價值的反思。

日本旅遊很吸引,卻愈來愈難搶人才

日本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短缺,政府作出各種措施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辦法是向外國勞工招手,出招「搶人才」來填補就業崗位。但對外國人來說,日本是旅遊首選,卻不是憧憬的工作目的地。為甚麼日本企業很難吸引外國人才去當地工作?

月巴氏:1994(5)——「Final Fantasy VI」

民中五畢業後,沒有升學,找了一份在車房做的工作。
「你不用返工?」
「我每一日都好努力工作,收工過後就努力打機。」
民一邊拿著超級任天堂的控制器,一邊看著有點花痕的電視熒光幕,一邊為我解說 Final Fantasy VI 的故事背景,原來這集故事發生在一個沒有魔法的世界。民跟我相反,他從來都不喜歡 Dragon Quest。

人工智能跟荷里活編劇大罷工,有甚麼關係?

1996 年,荷里活編劇 John Gregory Dunne 曾揶揄「業內每人都認為只要有時間,他們都可像編劇一樣寫作」。近日,美國編劇工會(WGA)與資方談判破裂,發起近 15 年來首次大罷工;Dunne 當年的話就像一語成讖 —— 只是如今正威脅編劇生計的不是他人,而是人工智能(AI)。

未來就業報告:AI 趨勢下,全球 5 年內或流失 1,400 萬職位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2023 年未來就業報告」,指科技正在改變所有的工作角色,隨著綠色轉型、科技、經濟前景等因素影響,近 4 分之 1 工作崗位將會發生變化,全球 5 年內可能流失 1,400 萬個職位。

【搶人才】新加坡貴租嚇跑外國人?

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數據顯示,當地的平均租金價格在去年飆升 30% 之多。住屋開銷暴漲,連高薪厚職的外籍人士也吃不消,近月開始出現移居潮。當前現象,令人關注這個吸引大批外資和人才的東南亞國家,會否失去作為亞洲商業中心的吸引力。

筆是港媽:日本媽媽的選擇 —— 全職媽媽 vs 在職媽媽

在日本,情況有點相反,大部分媽媽生產後會選擇做家庭主婦。屬於少數的在職媽媽的壓力未必是來自人言,更多是偏向社會環境和制度下引申出來的不便。無論學校、課外活動、醫療機構等,都會預設媽媽可以隨時接送孩子。若果媽媽要工作,真的會分身不暇。因此,她們大多有長輩幫忙照顧小孩或小孩已經夠年歲可以照顧自己。